羅四維神父(Ross Daniel)

羅四維神父 Ross Daniel 

我覺得以中國人說法,我可算是走後門進入耶穌會的。

我家沒有去教堂的習慣,父親也很反對天主教,但七歲時有幾個月我住外祖父母家,那是美國中部的一個農場,他們則是天主教徒,這影響了我;雖然我不瞭解為何自己對於宗教總是很有興趣。十二歲暑假,我去童子軍的露營時,活動中有安排彌撒時間,我總算有機會參與;當我回家後,就開始每主日都去參加彌撒,過了幾週因為父親發現並且生氣,母親只好要我等將來離開家裡才去教堂望彌撒和聽道理;我只好聽話等待離家在外面住的時候。回憶中有時我晚上跑去站在教堂外-因為門已關了-想著該怎麼和天主說話。

我那時對未來作了計劃-我要讀大學、成為律師、並且作大事;現在看來真是好笑!而且也計劃申請學校宿舍,那樣我就可以去找神父認識天主教。因為我家經濟狀況不好,我去餐飲店打工存錢,為了將來上大學的學費,我打算去念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因為那裡的學費比較便宜。高三時校長注意到我,他不是教友,也不知道我對天主教的興趣,但是他幫助我拿到耶穌會大學的獎學金。我到大學後,按計劃在學校附近打工,也住在校內,所以去找了神父聽道理;沒想到幾個月後,神父們為我設定了一個更高的目標;就這樣故事結束;因為我已被天主抓住!後來讀哲學時,我告訴省會長,我願意奉獻,甚至離開我的國家,只要他同意。他同意了!所以他派遣我到一個那時我根本搞不清楚在哪裡的台灣!

1960年9月6日我下船抵達台灣;先在新竹外語學院學中文,去菲律賓念神學,最後回美國聖母大學拿到社會學博士學位;回台灣後,我被派到輔仁大學社會學系教書,並擔任系主任,那時學校師資很不足,所以我一個外國人才會被派負擔這樣的重責大任。我在輔大一待就很多年,過程中有高山也有深谷,但因為學生的幫忙和老師的指導,我才能一直工作下去。七年前省會長邀請我擔任高等教育委員會的協調工作,工作地點會在中國。我答覆了這個使命,我邀請多位我的畢業學生一起工作,設立一個中心:”國際夥伴學習推展中心”,試著將我們在輔大多年來所用的教學方法在中國推行;這個中心屬於輔大社會科學院,和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合作到現在已經有四年時間;我覺得我們其實應該叫”教學實驗室”-A teaching or learning laboratory;因為我們常發想各式不同的教學方案,也一直在嘗試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因這個工作,我住在珠海中心裡已經有快三年的時間,而我非常喜歡待在這裡的時間。

幾年前我看了本耶穌會神父寫的書,他描述天主怎麼一步一步的找到他、怎麼給他介紹耶穌會、怎麼讓他接受並喜迎祂且跟隨祂;這位神父比我年輕很多,他的社會背景,家庭背景,也跟我很不一樣,所以我覺得這個神父不會瞭解我。但是令我很驚訝的是,天主找他時用的方法,卻和天主領導我的方法是一樣,這幫助我了解我們在天主的眼中都是一樣的,都是他要的,都是聖依納爵尋找的人。

進入耶穌會這麼多年,我有時還是會覺得自己”不足”,應該有的精神還不夠,也許是因為我是從”後門”進入耶穌會的,那些接受我入初學院的神父們,也許當年是在冒險,因為他們不知道以我的外教背景來追隨天主,能力是不足夠,例如我在入會之前沒有學過拉丁文、也不知道教友團體生活是什麼樣子的。

到了台灣、中國之後,我才慢慢瞭解我們耶穌會會士都是一樣的,都是天主去”叫”出來的;我們應該勇敢的跟祂往前走,走錯路只要修正並且繼續走,聖神一定會幫我們開那些我們沒有注意到的門。

 

延伸閱讀 

李安德 Lefebvre Andre.

「我是加拿大人,1971年以來就長住台灣了。我的名字很好記,不是有個很有名的導演李安嗎?我跟他同樣的名字,但是,不好意思,我比他多了一個字,我多了「德」,道德的「德」,我叫李安德。」話未說完,聽眾早已傳出笑聲。

這段話是台灣超個人心理學(Transpersonal psychology)領域的大師,耶穌會士李安德神父的自我紹。他常以極溜的中文和妙語如珠的方式,將一個個的笑話穿插在所講授的心理學課程中,課堂上學生的哄堂笑聲不絕於耳。在這些小小笑話之中,頗有可以讓基督信徒小小省思與讚嘆之處。

 

栗金聲 Li Chin-sheng Peter.

提起來我聖召的興起,有點好笑。

我做神父聖召的出發點是天父賜給我的,因為我無功無德。當時年景不好,日本侵華,民不聊生,攻破北京,又開始攻打上海,我們讀書的修道生,每天只吃黑窩窩頭,黑窩窩雖不難吃;但是吃了兩三天以後,黑窩窩頭就實在是難以下嚥了,可憐啊!我向長上說出了這幾句老實話,便被決定沒有聖召;放暑假的時候到了,我的長上便告訴我:下學期你自己決定,要不要再回到小修院來!
 

More

劉勝義 Russell John.

劉勝義神父(Fr. John Russell,S.J.)來自愛爾蘭,1962年畢業於義大利羅馬額我略大學教會法律博士,是天主教香港教區內少數教會法律專家,香港教區法庭前任首席大法官,及善終服務組織善寧會創辦人之一。

他1960年代曾任『公教婚姻輔導會』顧問,長久以來為香港培育大量婚姻輔導師,最初導師是受薪的,及後有龐大義工導師隊。

劉勝義神父認為,婚姻如一株小幼苗,需雙方悉心不斷培育,在喜樂中體會愛情,婚姻路亦如人生路,不一定每刻必須向前行,遇上挫折,退一步海闊天空,退一步重整旗鼓,退一步亦可能找到另一條更佳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