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象

在中學生讀的歷史課本當中,十九世紀之前,最有名的兩個外國人應該是馬可波羅和利瑪竇。馬可波羅因為年代久遠,而且似乎沒有太多後續的影響,逐漸變成一個傳奇性的人物,而利瑪竇的名字卻是持續的被提及、被討論,您在任何一個中文搜索引擎上打出利瑪竇三個字,會出現近萬筆資料,討論著這位四百多年前活躍於中國大江南北的義大利神父。

如果一個人繼續念大學,那他可能需要唸中國近代史,談到中國步向現代化,中國站上國際舞台,那麼所謂的『西學』,『西士』,『西方教士』等字眼,會陸續出現。在這些敘述中最常反覆出現的一個字眼就是『耶穌會』與『耶穌會士』,一般人多少會猜出這些人跟基督信仰有關,但是大多數人不會再深究下去。 在這個網站上您可以了解耶穌會創立的經過、這個天主教修道團體的屬性成員及他們用許多適當的方式來傳揚福音、為人服務。現在我們把焦點放在耶穌會跟中國的關係上。

耶穌會成立於1540年,可以說從它成立之初,中國就在這個修會福傳的計畫中。耶穌會祖聖依納爵的摯友;也是他忠實的追隨者,被稱為東亞宗徒的聖方濟.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 S.J,現在也有人翻譯成沙威)從葡萄牙的里斯本出發,經過印度、麻六甲、日本等地輾轉來到中國,他帶著敲開中國大門的夢想,卻不得其門而入。最後於1552年遙望著中國本土病逝於廣東外海的上川島。
現在,由沙勿略帶領我們先用年表的方式來瀏覽耶穌會士與中國的接觸,在其他的各單元我們可以再看到他們精采的故事:

1552 沙勿略病逝於上川島,他的後繼者利瑪竇也就在這一年誕生。
1583 利瑪竇到了廣東,1601年進入北京。利瑪竇以其真才實學,透過與知識份子在學術與心靈方面的互動,分享天主對普世萬民的愛與救贖。這個由利瑪竇走出來的模式,也被其他許多相繼來華的耶穌會士採用。使得耶穌會數百年來,在中國的文化、教育、宗教、以及文化交流方面始終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644 滿清入關,順治皇帝仍然重用西方來的傳教士。湯若望出任欽天監正十八年,賜光祿大夫,是官階最高之遠臣。順治年間,全國領洗信徒達十五萬;到了康熙時,全國信徒已達27萬。
1669 康熙以南懷仁為欽天監正。雖然禮部禁教,但傳教士仍可自由活動。郎世寧、戴進賢、蔣友仁等耶穌會士仍受乾隆禮遇。
1736 清康熙皇帝駕崩之後的第13年:乾隆皇帝即位。乾隆的政策與作風使得當時的耶穌會士,特別是留在北京的那些,在他在位的數十年間,經歷著艱難而極富戲劇性的挑戰。
1757 耶穌會因為禮儀之爭,被當時的教宗格來孟十四世解散,在中國的影響力因而逐漸沈寂。
在耶穌會被解散的這段時間,曾經將部分的工作委託遣使會繼續管理,範圍大致是現在的北京及江蘇安徽河南。
1787~1840 江南地區的教會領袖是幾位中國籍的神父,他們甚至寫信給耶穌會總會長和教宗,請他們重新派神父來中國。
1842.7.11 三位法國籍的耶穌會士南格祿(Fr.Claude Gotteland S.J)、李秀芳(Benjamin Brueyre, S.J)與艾方濟(Francois Esteve S.J)來到上海。
1844 有5位神父,1846年更有13位神父到中國。到了1848,人數已增至37位(catalogur, 1921),上海成為耶穌會重返中國之後的重鎮。
1846 中國皇帝昭告全國,將教會的產業歸還。
1853 培育本國聖召的大修院遷到黃埔西岸,最初的三名中國聖召於1858年晉鐸。
1870 耶穌會士繼續過去在天文、曆法、科學等方面的研究,進而建立天文及氣象觀測站、繪製地圖、蒐集並研究中國動植物、研究古物並編排整理目錄、編輯字典、拓展教育…各項使命熱烈進行,上海徐家匯成為漢學研究中心。
1900 義和團作亂,傳教士及教友數千人致命。
1903 創立上海震旦大學;1922年創立及天津工商學院。
1926 首批愛爾蘭籍耶穌會士抵港,籌辦利馬竇宿舍。
1931 美國加州省的耶穌會士到中國上海創辦金科中學,在南京創辦弘光中學。
1937 中日戰爭爆發,各省不同國籍的耶穌會士有著不同的命運。(端視他原來的國籍與日本的關係是敵是友而定)
1949 國民政府遷台。註1
1951 首位耶穌會士抵達台灣,開始福傳使命。
1952 外籍教士被驅逐,本國神職人員被拘捕,大批耶穌會士被迫離開中國。
1955.9.18 上海大舉逮捕主教、神父及教友。之後,由中國撤離暫居菲律賓的會士陸續來到台灣、香港、澳門大中華地區持續福傳使命。
註1:1949年後耶穌會在中國的發展,請詳參房志榮神父(Fang, Mark) 於輔仁大學神學院「神學論集」2007年秋季號< 1949年以後的耶穌會在中國 Jesuits in China: 1949~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