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與我 – 第一章 祈禱是意識到與天主的關係

天主與我 God and You
— Prayer as a Personal Relationship


天主與我天主與我 God and You
—Prayer as a Personal Relationship

威廉‧貝瑞,耶穌會士 著
William A. Barry, S.J.
楊黎芳 譯
光啟出版

 

 

第一章 祈禱是意識到與天主的關係    

多年前,我看到一幀相片,上面的標題是「校內的祈禱」。相片裡是一群小學一年級的學童在祈禱。他們表情嚴肅,雙手緊緊地交疊在一起;大部分的孩子都把眼睛閉上,顯得緊張又不自然,還有人瞇著眼偷看。這張相片乍看之下挺有意思的,但你若開始細想我們是怎樣教孩子祈禱、認識天主,你就會發現我們這些成年人也是這樣被教大的。當你想到祈禱這件事時,腦中會浮現什麼景象?上教堂或去小聖堂?閉上眼睛?下跪?沉思?你會不會有點緊張?你會想到一些熱心敬禮、〈玫瑰經〉或者《教友日常經文》嗎?我想大部分的人都認為,祈禱是那些有聖德的人時常做的事,而我們不過偶爾為之罷了。我不曉得我們當中有多少人知道,主日的彌撒禮儀也是一種祈禱。

對於祈禱,我們可能有些疑懼,心中忖度:「像我們這樣的人也能祈禱嗎?」然而,我們對祈禱又充滿了好奇心。你不也是因為好奇,才開始讀這本書嗎?有關祈禱的書在出版界很熱門,雖然這類書籍並非高居暢銷書榜前列,但是銷路也相當不錯,所以書商都在找有什麼新書可以出版。在此,我們不需要傷腦筋去想,為什麼大家對祈禱又再度感興趣,不妨就視之為理所當然吧!本章我要探討的是:祈禱是意識到與天主的關係。接下來的幾章裡,我會再對此詳加說明。我希望幫助個人發展與天主的直接關係,換言之,幫助人們祈禱。

在〈信經〉中,我們宣稱天主是我們的創造者和救贖主。我們稱天主為我們的父,耶穌是我們的兄長,聖神是賦予生命的天主聖神。我們確信耶穌為我們的罪而死,又為了我們的成義而復活。讓我們用幾分鐘的時間想一下,上述〈信經〉的內容為祈禱而言有何涵義。不論我們知道與否,〈信經〉說:天主和宇宙間每一個受造物息息相關,並且和萬有整體緊密相連。祂存在於萬有之內,繼續不斷地創造、維持宇宙間的萬事萬物。套用神學家馬奎里(John Macquarrie)的話:天主讓一切存在。因此,天主和所有受造物都有密切關聯,不論受造物是否意識到這份關係。順著這樣的思路,我們就可徹底了解〈信經〉上其他有關天主的說法。天主子,聖言降生成為血肉,在地上成為全人類的兄長,不論人們知道與否。聖神是生命的賦予者,把生命賦予每個人,不論此人是否意識到這份禮物。因此天主,奧祕的本身,無論何時何處都一直和我們及整個宇宙相聯繫,而祂對這份關係早已了然於心。

那麼,天主要我們意識到與祂的關係嗎?不論新約、舊約及世世代代男人女人的經驗,都證明了祂的心意正是如此。聖經記載,天主一再嘗試喚醒人類成為他們真正的自我,即祂所深愛的子女;而為了我們的益處,祂要我們清楚明白地意識到這一點。人若不認識自己真正的父母,就可能會缺乏歸屬感,常感到飄泊無依,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同樣地,人若不知道天主與我們如此親密相繫,就可能會對生命的意義感到焦慮,瘋狂地追尋生命奧祕的解答,或是陷入過度工作、沉溺於某些事物的處境。因此,明白內在自我的真實身分不僅對我們有益,也讓我們自由。所以,天主希望我們意識到與祂相聯繫,而這份覺醒的關係就是祈禱;換言之,祈禱是舉心向上、全心歸向天主。

很不尋常的是,天主並不勉強我們。祂不斷試著引起我們對祂的興趣,邀請我們認識祂、與祂有更深的關係,但祂也允許我們對祂的臨在視而不見,或者即使知道祂的臨在,卻拒絕回應。

不過,首先我們就來聊聊,天主如何喚醒我們意識到祂的臨在。比方說:某人開車載你,你不經意往窗外望去時,日落的美景令你震懾;你抱起兩週大的小嬰兒,輕觸他的小手,一股驚奇與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你的丈夫心臟病發,在加護病房內面臨生死關頭,你開始為他祈禱,卻不自覺地對天主脫口而出:「根本就不在乎我們!」剎時,你感到此時此地有一份臨在正與你同哀哭;在一個美妙的夜晚,你和妻子相好之後,躺在她的身旁,對生命充滿感激之情,令你不禁熱淚盈眶;你看到一對衣索比亞母子的相片,他們瘦弱憔悴的模樣令你心痛,你開始思索你能夠做些什麼事來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上,天主都一直展現出祂的臨在和照護。

正如我先前所提到的,我們可以自由選擇是否注意到這些經驗,它們可能是天主友善的示意或訊息。我們可以眨眼間就將之忘在九霄雲外,也可以細細體會,深思其中意涵。例如:我可能會注意到日落之美帶來的震撼,也知道當我驚嘆不已而發出「噢!」一聲時,那是我對天主的讚嘆。我欣喜地發現,自己仍渴望恢復和天主的關係,那是近年來我一直忽略的事。換言之,這樣的經驗會使我們明白,在生命當中我們一直遺漏某些東西,以致我們總是渴求更多。

我們渴求更多什麼東西呢?可能有一籮筐的答案:想要考試過關,找個新工作,認識個新伴侶;希望母親的病體痊癒;想要生命中有個目標,走出抑鬱、重新振作;希望能破鏡重圓;希望民主黨勝選;想知道天主關心我個人的需要;想更認識主耶穌,更明瞭他所代表的真理;想要在態度和價值觀上更加相似耶穌等等。即使是看起來最為自我中心、追求物質享樂的欲望,在我們脫去欲望表層的外衣之後,就會發現內心深處真正的渴望是:認識天主及祂與我們的關係。

比方說,假使我很認真地求天主幫我找個好工作,這代表什麼意思呢?表面上,我在求天主讓好事發生在我身上;但如果我更深入去思考,就會明白我最想要的是知道祂愛我、眷顧我。換句話說,我們所有的欲望,即便是物質上的欲求,都可歸納成對與祂緊密相繫的渴望。我們想知道天主怎樣看待我們。

到此,我們對祈禱的實際定義是:意識到與天主的關係。這種「關係」奠基於天主的行動和願望,祂建立了這份關係,並希望我們意識到祂是誰。而我們能否「意識到」此聯繫,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留心體會天主在生活中的行動,好引燃我們對天主的渴望。

在結束本章之前,容我在實際定義方面再多說幾點。首先,當我開始意識到天主的行動時,不論感覺如何微弱,那就是在祈禱,即使我不發一語。只要你認為祈禱是意識到與天主的關係,那麼不分日夜都可以祈禱。比方說,當我和別人一起散步時,兩人不約而同欣賞著秋天的樹葉,即使我們沉默無語,但只要覺察到對方的臨在,就等於是意識到彼此相聯繫。我們和天主的關係也是如此。第二,我們可以把我們的祈求說得更明白一點。既然祂是全知全愛的主,那麼我們又何必向祂要求某些事物呢?祂根本不需要這些訊息,例如:我最要好的朋友病了,我希望他趕快痊癒。可是,如果祈禱是份關係,重點就不在於訊息,而在於我是否相信祂在乎我的感覺,是否願意讓祂知道我的感受與渴望,也就是向祂表露我自己。第三,祈禱當中會分神是很正常的事,這就像你和所愛的人談興正濃時,也可能突然想到車燈好像沒關一樣;又好比在和朋友交談時,如果他講的你沒興趣聽,或者你覺得他這人很乏味,你也會分心。諸如此類的情況也可能發生在祈禱當中。最後,如果祈禱只是意識到與天主的關係,那麼祈禱就並非高深莫測,好似只有聖人和神祕家才能懂。相反地,任何人都能祈禱,包括像你我這樣的泛泛之輩。

天主與我 》第二章 開始認識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