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相逢寧靜中, 讓我們在這裡以靜心的智慧感受生活, 給焦灼的人生尋找一片寧靜的棲息地,找回迷失的自己。 首先邀請你找一個不被打擾的空間, 選擇一個舒適的姿勢,深呼吸幾次, 放下雜念與日常事物, 讓身心靈慢慢的放鬆並安靜下來。 親愛的朋友,這一周我們進入一個特殊的時間段, 讓我們用愛,用感恩,用行動來陪伴人子!
相逢寧靜中|默想死亡–自己的葬禮
四旬期的反思:耶穌的故事與我有何連結?
我們都問過,這一生所為何來?努力的目標為何?它重要嗎?是成功、冒險、浪漫故事、人際關係,還是真摯的愛、忠信、真理與喜樂?這些疑惑,在耶穌的生命故事裡都能一一找到答案。今年四旬期,我們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耶穌的故事與我的生命故事有何連結?
默想生死聖惡的連結與奧祕
每年在我們四周充滿萬聖節的氛圍及各種裝飾時,你曾否想過,人們為什麼對墳墓、巫婆,還有各式妖怪的故事如此著迷?我們是否渴望和那些再也無法與我們同在的親人,仍有所聯繫?是否渴望邪惡被殲滅、牠們的勢力被清除?邀請你在教會諸聖節及追思已亡節,默想我們,以及許多「存在」的奧秘。
丙年四旬期避靜┃第七週.感恩的態度
單元七:感恩的態度 靜默 開始祈禱時,祈求安靜的恩賜。傾聽外在的聲音,讓所有的聲響逐漸地淡 出,一直到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呼吸,感覺到身體放鬆安靜下來。
丙年四旬期避靜┃第六週.注視奇妙的十字架
單元六:注視奇妙的十字架 靜默 今天的單元要我們思考成為耶穌的朋友且走上他的道路的含義。這是一條轉化的道路,這條路把耶穌帶往十字架。
丙年四旬期避靜┃第五週.操練改變生活
單元五:「操練改變生活」 靜默 當我們開始這段與耶穌相遇的祈禱時刻,我們求專注和靜默的恩寵。 放下此時眼前所有的希望及渴求,還有身後一切的重擔及憂慮。 注意你眼前的事物,吸入天主聖神,祂渴望充滿你的生命。 反省 在福音中,我們看見伯多祿從考驗及錯誤中學習捨棄他的所愛。最後他得到了治癒,當他學會接受自己內在的貧乏,以及耶穌對他的愛無論如何都不動搖。我們在路加福音中聽到了這敘述…… 經文:路加福音第五章4-11節 依納爵在神操中說:人在尋求天主時,最重要的是要開放、慷慨和勇敢。我們祈求天主吸引我們與耶穌親近,能夠時時想辦法回應那最初創造了我們、而現在也給我們全心關懷的愛。 迷戀可能使我們無法完全相信耶穌有多麼愛我們、也無法體驗到那份愛。我們可能無法抗拒依附某些事物。但我們也可能背負來自早年生活中、或來自一些創傷經歷的沉重傷痛。在內心不停歇的反對聲音中,我們可能已經學會了自我判斷。有時放棄迷戀、這意味著找到勇氣接受治療生活中有毒的和破壞性的事物,並學會更加慈悲的對待自己。 與主談心 你能想像伯多祿所在的場景嗎?也許他和耶穌相遇的其他場景出現在你眼前:行走水面上、拒絕被洗腳、承諾要為耶穌而死後來卻否認他。 像伯多祿那麼愛耶穌卻又不斷令他失望,你有什麼想法?當耶穌依然愛他時,你覺得他的感受是什麼? 也許現在你想談談你對耶穌的愛,或者你需要醫治。在我們結束這祈禱時,請敞開心扉,像朋友般地與他談一談。
丙年四旬期避靜┃第四週.你們說我是誰?
單元四:「你們說我是誰?」 靜默 當開始祈禱時,注意今天你身上、理智和記憶正「背負」著什麼。看看現在是否你可以把這些放在耶穌的腳前,知道祂背負我們所有的重擔。 讓你的身體放鬆,暫時放下心中的煩惱壓力。 反省 依納爵和瑪莉沃德(Mary Ward)兩人在生命高低起伏中找到天主,但是,他們也遇見那位在小事上、在人們平凡生活中的天主,「日常的天主」。 傑拉爾德·曼利·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是耶穌會士也是詩人,他寫道:「在遇見祂時向祂問候,在認識祂時蒙受祝福」。我們因為認識而受到祝福,但通常我們不會注意到「日常的天主」,因為我們忙著尋求不平凡。 培養默觀的開放態度,會讓我們清楚看見,天主臨在我們所經歷的一切當中。 在經歷生命中的困境時,瑪莉沃德照著鏡子,感覺無法承受天主的光榮。當我們大多數人照鏡子時,最先看到的可能不是天主的光榮,而是正如聖依肋乃所寫道:「天主的光榮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人類的生命在於仰望天主。」你認為天主看著你時會有怎樣的感覺? 這是依撒意亞先知說的: 經文:依撒意亞先知書43章1-5節 天主親自對你說了這些話。人類的經驗,無論好壞,天主都在。你最近是否曾在某些時候,特別意識到天主愛的臨在?如果可能,回到當下,細細體會。 也許在你生命中曾經歷一段天主似乎不在的時光。再聽聽這些話:「因為你在我眼中是寶貴的,是貴重的,我愛慕你」。在你有困難的時候, 你有聽見天主說這話嗎? 與主談心 依納爵和瑪莉沃德學會捨棄他們最珍惜的夢想,把生命的主導權交給天主。這樣做的話,對你來說最大的挑戰會是什麼?你怎麼看天主對你的夢想? 聖依納爵鼓勵我們用身體感官祈禱,親身去嚐試,並注意發生什麼事情。 可能你的身上或記憶中帶著傷痛。聖奧斯定寫關於渴望說:儘管尚未看到我們對天主的渴望,但渴望的行為使我們有能力接受天主所賞賜的恩寵。 怎樣的恩寵是你現在深切渴望的?向天主祈求,在結束祈禱的時候。
丙年四旬期避靜┃第三週.上路去朝聖
單元三:「上路去朝聖」 導言 依納爵式的避靜第一步:擁抱受造物、我們自己、以及他人內在的美善。通常開始時我們被邀請保持靜默。
丙年四旬期避靜┃第二週.自我發現之旅
單元二:「自我發現之旅」 導言 在我們的四旬期朝聖之旅中,同伴是依納爵羅耀拉。他是一個充滿熱情、慷慨又溫暖的人,自稱為「朝聖者」。他的神操為那些尋求與耶穌建立真實個人關係的人們所使用。
丙年四旬期避靜┃第一週.我被造,驚奇神奧
單元一:「我被造,驚奇神奧。」(詠139:14) 導言 依納爵的神操,帶我們走向心靈自由與更新的過程,全心全意致力成為耶穌的朋友和門徒。在天主對我們堅定不移、無可測度的愛內,學著去認識生命、瞭解在世上的目的。我們與天主創造的萬事都有關係,這幫助我們成為最真實、天主恩賜的自我。
丙年四旬期避靜:爵家之道
導言 歡迎參加今年的四旬期避靜。避靜是提供一個機會,從日常生活的壓力中退後一步,以祈禱的態度去反省你目前與天主、與你周遭的人、以及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在四旬期我們準備慶祝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受難、死亡、在復活節復活,是做這樣一個避靜的絶佳時機。
巴黎恐襲:一名年輕天主教徒的公開信
「憑著我所有信德的助佑,我祈求上主前來給我支持,前來幫助我們寬恕你們。」 我今年十八歲,是一名天主教徒。今天,一如每個星期一,當我下課時,我會在咖啡店的露天座位享受咖啡。真的沒有甚麼出奇的事。這杯咖啡的味道跟上星期沒有分別,女侍應的微笑也沒有不同,而常客都坐在同一張桌旁。一如每個星期一,我從自己的袋中拿出報紙,近乎機械般地,飛快地流覽新聞的標題。 不過,我無法認出我每星期都會草草翻閱的報章。圖像是下半旗,而報上只有一個標題:「痛苦和憤怒」。 我該怎麼辦呢? 一幅相片顯示一名男子在花束、燭光前痛哭,而法國旗成為了頭條。一名男子、流淚、痛苦、憤怒、死亡、無辜者、受傷;我不想再看下去。我把報紙放下,把咖啡灌進口裡.並付帳離開。這是今年我第一次如此離開這個地方,我之前習慣在這裡平靜地閱讀自己的報紙。 我該怎麼辦呢?回家嗎?就如當局呼籲我們這樣做。不,我決定走到一處我熟悉及心中珍惜的地方。在步行五分鐘後,我來到這裡。 這裡是我堂區的教堂,我的第二個家,屬於上主的地方。那裡已有很多人。我靜悄悄的溜進供奉童貞聖母的聖壇前。那裡已沒有空出來的地方。餘下唯一的地方,是在聖麗達壇前的一張跪凳,這位聖人是絕望處境及不測命運的主保。 這時候《瑪竇福音》中的一段話在我腦海中浮現:「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瑪5:44)。 我沒有為受害者祈禱…… 因此我有個想法。我不會為受害者、傷痛的人、或我美麗祖國的救贖祈禱。今天,我為你們祈禱。我向聖麗達祈禱,求她幫助我們寬恕。我懇求她幫助法國人寬恕你們。我為受害者的家屬祈禱,希望他們有一天會寬恕你們,寬恕你們做出如此無理和野蠻的行為。憑著我所有信德的助佑,我呼求上主前來幫助我,前來幫助我寬恕。我懇求聖麗達祝福你們,並將聖神的恩寵降臨到你們身上。 我祈求童貞聖母瑪利亞看顧你們。我求她以她的愛蔭庇你們,使你們明白,我們在世上是去愛而不是殺戮,使你們明白你們所作所為的嚴重性及愚蠢。我為你們祈求,使你們明白,不管是甚麼人、來自何方、有甚麼信仰或甚麼觀念驅使他,沒有人只是因為他想與朋友歡度時光而該死。 「若你們中二人…同心合意…為甚麼事祈禱…」 我接著想起《瑪竇福音》的第二段話:「若你們中二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無論為什麼事祈禱,我在天之父,必要給他們成就,因為那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瑪18:19-20)。 但是我不是唯一的天主教徒祈求你們獲得寬恕。我為你們祈禱,使你們學習接受其他人的寬恕──一些你們意識形態沒有教導你們的事情。你們就跟我一樣居住在法國,有自己的家庭,願主耶穌基督幫助你們走上正確的道路。願祂教導你們認識愛的意義及維繫我們所有人的手足情誼。 因為你們沒有炸毀法國的社會,你們反而鞏固了它。你們沒有增加種族主義,你們反而清除它。你們沒有消滅我們的信仰,你們反而令它復活。 最後,請讓我引用德蘭修女的幾句話: 生命是美麗的,欣賞它, 生命是天賜的甘飴,品嘗它, 生命是一個夢想,實現它, 生命是一個挑戰,迎接它, 生命是一個責任,完成它, 生命是一個遊戲,跟它玩樂, 生命是寶貴的,照顧它, 生命是財富,保守它, 生命是愛,享受它, 生命是奧跡,認識它, 生命是一個許諾,承行它, 生命是痛苦,克服它, 生命是一首歌,歌頌它, 生命是一個奮鬥,接受它, 生命是悲劇,面對它, 生命是一個冒險,勇於承受它, 生命是喜樂,該得到它, 生命是生命,保護它。 親愛的恐怖分子,我期望你們會看到這些話語,並使你們認識到仇恨和死亡並非解決方法。 撰文 / 一位法國年輕教友 翻譯 / 天亞社 本文轉載自號角報,版權都為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