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急著解決某件事情?盧雲神父說,真正的耐心相反於「被動的等待」,耐心指的是積極進入生命的核心,全然承擔於我們内在和周遭的磨難。耐心是有能力盡可能去看、去聽、去觸摸、去品嘗,且去聞聞,在我們生活中裡裡外外的事件。依納爵也鼓勵我們,在想像的福音場景中,多花些時間運用我們的感官,回到我們自己的狀態裡,我們更應該去「看、聽、觸摸、品嘗、嗅聞」現實生活。在四旬期,我們可把生命中的困擾、感受與渴求,帶到天主面前,並祈求耐心的恩寵。
四旬期操練耐心
準備好善度四旬期嗎?
四旬期開始了。聖依納爵在《神操》中建議祈禱前要先做好準備,這個觀念能夠幫助我們善度這段期間。我們可以轉向耶穌,並向祂祈求:「主啊,在接下來的40天裡,祢渴望在我內加深什麼恩寵?」
跟隨依納爵訂定三個新年目標
圍繞我們的世界或許不全然美好,但2025年,我們可以按聖依納爵的教導,訂定三大目標,跟隨天主的旨意,讓自己和世界都更好。
新年的祈禱
新年伊始,不曉得要怎麼向天主祈禱?不知道該祈求些什麼?或是要為誰及為哪些意向祈求?沒關係,先來個深呼吸,跟著這個《新年的祈禱》,逐字逐句地誦念,或許它正是你在 2025 年想跟天主祈求的深沉渴望。
跟憤怒打招呼
依納爵靈修邀請我們持續覺察內在的動態,並完全誠實地面對我們的感受。憤怒是一種感受,就如同喜悅、悲傷、討厭和其他種種情緒一樣。我們的任務是去覺察這些感受,並且分辨它的來源,以及我們要如何回應。
懷著希望為眾人益處服務
希望是什麼?它一如所有的恩寵,是我們被賜予的禮物,而非自己所生成,尤其,基督徒的希望是展現於行動之中。一起來分享,作者麗莎.克利經歷癌症與骨髓移植的生死關頭之後,她體會到的希望是什麼,又源自何處。
和好的恩寵
「我知道聖事是教會的寶藏,也是帶來基督力量的奧蹟,但我的心尚不安定,所以仍不情不願的。恐懼在我的腦海中編造了無數的藉口,然而我揮不去這個渴望。」說這話的作者,拖著腳步走進教堂,即使在辦告解,內心也止不住懷疑和評斷,但最後天主傾注恩寵給她,讓她因此找到渴求的平安。
開始依納爵式祈禱前的四個步驟
想要和依納爵一起展開祈禱的冒險之旅,卻又不得其門而入嗎?這裡給你具體且實用的建議。
速食哲學┃甚麼令人更自由
在剛剛過去的一週,我們了解一些限制我們內在自由的因素:過度活躍的想像、無知、錯誤、強烈的情感如恐懼和憤怒,和軟弱的意志。我們也談論過,自由的能力能幫助我們超越這些限制。一個人因而能強迫自己從事一些他本人並不喜歡之事(如早上起床,仁慈對待令人討厭或相處中令人厭悶的人,或從失敗中振作等等),這些這些都是自由在人身上展現的標記。 當然,自由也有其自相矛盾之處:當我們選擇的時候,我們限制了自己(的選擇),但當我們限制自己於一個選擇時,這預備了我們超越自己,意圖突破自己的能力。 一個人選擇成為醫生時,他限制了自己的選擇,他限制了自己。但是,作出了這個選擇後,他準備自己去救人。如果當初他沒有作出這選擇,往後他便不會有此能力。 正因為自由是「紮根於理智和意志」(《天主教教理》1731),這表示如果我們發展理智和意志,我們定能以更大的自由來行動:我們更能作出知情和明智的選擇。當我們發展自身的思考的能力和意志的能力,這意謂恒常的把這些能力恰當的運用著。隨著時間和經常的重複使用,我們形成了習慣,良好的習慣。這就是德行了——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使我們更自由。德行是解放我們的。 例如,當一個人從別人身上聽到或閱讀一些事情後,在下定論以前懂得搜證事實,或當他會花努力梳理自己的想法時(參閱「速食哲學」第9至21篇),這人便學會了更會洞察別人對他說的話,他養成了批判性思考和明智之德,這為使用自由是多麼重要呀。對比其它不會檢查事實和依賴傳聞、第一印象、怪念頭、偏見、感覺或處事任憑直覺的人,這人很有可能更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除此之外,如果這人能從(1)他的喜愛之物中有節制地使用它(節制之德)、(2)即使事情不容易但依然完成他的職責(剛毅之德)和(3)給予他人所應得的(正義之德),使能夠從中堅強自己的意志,這人很有可能更能做出更好的選擇,不單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社會這個大群體。 智德,義德,勇德和節德是人性四個攸關重要之德行(又稱「四樞德」)。我們發展和獲得人性德行的方式,和運動員從其運動項目中發展他所需的力量和技能的方式同出一轍。我們需要計劃,頻率,穩定和決心。 人性德行解放我們於自身本有的動物本能。它們使我們更像「人」,更成熟,更自由。一旦我們養成它們,我們便不會成為環境的受害者,「使我們不再作小孩子,為各種教義之風所飄盪,所捲去,而中了人的陰謀,陷於引入荒謬的詭計」。(厄弗所書4:4) 然而,為基督徒,這裡還有更多。因為除了我們養成的德行外,天主還增加我們所擁有的。祂賦予我們恩寵,超性之德和從聖神而來的七恩。 但這些事情不會侵犯我們的自由嗎?我們下次會回答這疑問。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本文轉載自號角報,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
速食哲學┃甚麼因素能限制我們的自由
自由是「紮根於理智和意志」《天主教教理》1731。在人(有別於天使)身上,這兩力量不能單獨運作——它們也會被其它因素所影響。讓我們一起探討這些因素。 無知或錯誤。無知與錯誤不同。無知是缺乏知識,是缺乏資訊。另一方面,錯誤是有缺陷的判斷。無知是,例如,我不知道這東西到底是紅或藍;錯誤是我錯判這紅色的東西為藍色的東西。無知與錯誤是理性的缺陷。我相信我們猶記得因無知或錯誤而下的決定,和它們所帶來的苦惱。 無知或錯誤和堅強的意志。想像一架擁有強大引擎的車輛在晚上行駛而不開車燈。這裡比喻一個擁有堅強的意志,卻知識貧乏或判斷有缺陷的人。(簡直是)一個致命的混合體。 記憶力或想像力。我們先前見過我們的理智需要記憶力和想像力來獲取知識,但有時候它們的行為「征服」了理智。人多麼容易讓他的好/壞記憶或想像左右他的理智,阻礙他對手上的事情作出客觀的評估和制定合理的解決方法。記憶為作出明智選擇尤其重要,但理智也需要衡量它的價值。想像並不是壞事一樁,但想像力也要被理智帶領著。 情感或感情。情感是我們由內部器官(尤其是記憶,想像和本能)因受到刺激而衍生的「動物 」反應。強烈的情感經常源自清晰的記憶和想像。原祖父母在犯下原罪以前,他們的器官和情感能完美的受到控制。但他們的決定「如同天主一樣」(創3:5)卻改變了一切。因此,他們變得更像動物般,即由情感主導理智和意志。 軟弱的意志。原罪削弱了原祖父母和其後代的意志。我們所有人都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軟弱。即使在某些時段我們明確知道當下需要做的事情是甚麼(例如:起床,處理一件苦差,或只專注於手頭上的事情),我們也能體驗到這軟弱。這些事之所以發生,不是因為我們缺乏知識,而是因為缺乏意志。 恆常想像,強烈的情感和軟弱的意志。這是死亡組合。軟弱的意志在豐富的想像和強烈的情感所支配下,會阻礙一個人育成成熟和平衡的人格。這類人會容易被生活中的混亂弄得翻來覆去。他會成為環境中的受害者,無法掌握自己的將來。最後只會一事無成。再者,這人因缺乏知識或判斷上有缺陷,甚至不知道事情為何衝著他而來,和如何振作精神。 人的一生好比一場掙扎,一場「服役」(約7:1)。這想法不只包含宗教的價值,也包含人性的價值。它是一場塑造腦海的掙扎,一場鍛煉意志的掙扎,一場訓練(但不是抑壓)記憶,想像,情感跟隨理智和意志的命令的掙扎,一場成為自由和完整的人的掙扎。人是自由的一個徵兆是他能強迫自己做出一些他知道是好的事情,即使他並不喜歡從事這事。 要成為完整的人,一個對象可供我們瞻仰——耶穌基督。 文/文祖賢 譯/吳志濠 本文轉載自號角報,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