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納爵靈修邀請我們持續覺察內在的動態,並完全誠實地面對我們的感受。憤怒是一種感受,就如同喜悅、悲傷、討厭和其他種種情緒一樣。我們的任務是去覺察這些感受,並且分辨它的來源,以及我們要如何回應。
當我跟我的靈修輔導提到,最近自己的祈禱很平淡、無聊時,她問我內在是不是有種在生天主氣的感覺。我馬上堅定地問答:「沒有!」我知道自己不該對天主生氣,把生活中的挑戰與不順利歸咎於祂。她又再問了我一次:「妳在生天主氣嗎?」
我堅持我的說法。「沒有,我只是覺得平淡而已。祈禱讓我覺得疲憊,好像什麼都引不起我的興趣。」但當她第三次問我同樣的問題時,憤怒開始從緊緊關住它的櫃子裡衝了出來――一部分是因為它早就計畫要把我加諸在它身上的枷鎖打開,一部分是因為它已經在過去幾個月變得愈來愈大,我的櫃子愈來愈沒辦法關住它了。
覺察與誠實
依納爵靈修邀請我們持續地覺察內在的動態,並完全誠實地面對我們的感受。憤怒是一種感受,就如同喜悅、悲傷、討厭和其他種種情緒一樣。我們的任務是去覺察這些感受,並且分辨它的來源,以及我們要如何回應。它們是來自恐懼?邀請?誘惑?愛?光明之神?黑暗之神?
拒絕某種感受,或者把這種感受放進櫃子裡鎖起來,就是拒絕真誠地分辨,也拒絕真誠地回應。天主在我們所是之處與我們相遇,我們不需要戴上萬事OK的面具。情緒本身並不壞。它們來自天主塑造我們的人格和大腦。我們的工作是妥善地管理它們,並藉著它們分辨如何使我們的生命圓滿:與天主合一。
我一直認為我現在「應該」要開心,為我所得到的一切感恩。但我沒有。所以,我沒有在祈禱中打開自己情緒的櫃子,承認我當下的真實感受,反而逃避祈禱,逃避與天主的親密互動。
我沒有生哪個人的氣。我沒有因著自己做的錯誤決定而生自己的氣。但憤怒就是在我心裡不斷膨脹。我開始在自己的靈修筆記中寫下想跟耶穌說的話,告訴祂我內在的感覺。我告訴祂我痛恨每天日復一日,不斷重複的生活。我愈來愈感到害怕,失去對未來的期待,容易嫉妒別人。這些都讓憤怒在我心底滋長。我用一些無法在這裡寫出來的字眼跟耶穌訴說我的心情,光寫下這些話就讓我的血壓升高。我們的情緒反應肯定會引發我們身體的反應。有一種面對憤怒的誘惑,是讓它在我們心裡面自由地滋長、壯大,最終讓它主導我們的行動和看事情的觀點。這種處理方式所形成的憎恨,對我們的生命是有害的,它就像我們靈魂中的污水池一樣。
迎向恩寵的邀請
另一種面對憤怒的方式,是讓天主的恩寵推動我們,接納那些我所無力改變的事實,並且寬恕,最終能夠感謝。就是將「神操」中從第三週走向第四週的動力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發現天主無限的愛超越了我們的憤怒。我沒有辦法啟動這個恩寵的動力,我需要的是誠實地面對自己和天主,對天主的恩寵開放。最終,恩寵會進入我們的心中。
現在,當我在祈禱中回顧我的一天時,我會特別留意今天有什麼事情讓自己生氣。我可以想像自己和當天的經驗、感受坐在一起,渴望和他們開放地聊聊天。然後,我會讓它們每一位,包括憤怒,說說他們想說的。藉著天主的幫助,我開始分辨是什麼引發了這些情緒,我又要如何回應。大多數時候我會從這過程中學到些東西。有時候我就只是和天主一起平靜地面對生活中的辛苦,讓祂給我力量面對明天。我也常常會留意到,讓自己變得憤怒的模式(例如看了太多電視新聞!)。有一次,內在的憤怒要求我去處理一件不公平的事,但我早已學到不要讓我的憤怒控制我的行動。我就是簡單地回應:「憤怒,謝謝你提醒我這件事。我聽到了。我會跟天主祈求憐憫和勇氣來處理這件事。」
有些時候,憤怒只是在那裡咆哮,而我不需要給予任何回應。但是在我持續地允許憤怒在祈禱中狂暴地表達自己之後,透過我的靈修筆記或與靈修輔導的談話,最終發現到天主欣賞我的誠實,並給我恩寵聽到祂對我說:「你所說的都沒錯。來,做個深呼級。我的愛比你的憤怒更大。默觀這神聖的愛,而非將焦點放在你的憤怒、恐懼或憎恨之上。你會慢慢好起來的!」
文:麗莎.克利 (Lisa Kelly)
翻譯:轉載自天主教靜山靈修中心部落格
文章來源:IgnatianSpirit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