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三伏天,又濕又熱很難熬,卻是調整體質的好時機。靈修生活也有三伏天,沉悶乾枯、難以祈禱,卻是煥然一新的契機。夏天要多補充水分,而祈禱,就似靈修生活的水分,只要用點計畫創意,稍加變化,並堅持到底,你的靈修生活,也會從酷熱難耐轉而變成清新涼爽。
在美國,尤其是南方,把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這段期間,稱為夏季的「三伏天」 (dog days)。天熱背後的科學原理是,地球的傾斜使得陽光以更直接的角度、更多的時間,照射地球,因此白天更熱、更長。拋開科學不談,我知道這裡會變得非常炎熱和潮濕,據說這種天氣連狗都適應不了。 至少在我住的地方,這種現象帶來的影響,可能讓人感到有點身心倦怠、停滯不前,反正就是毫無動力。 儘管我們有空調,但光想到外面有多濕熱,我們就會對大多數的事情感到興趣缺缺。
多年來,我留意到我的靈修生活也有三伏天。我的祈禱可能先是靈思泉湧,之後似乎會急轉直下,直到變成一段百無聊賴的時間。 好端端坐著祈禱的想法,不再吸引我。到那時,我就會運用在夏季炎熱中的經驗,來幫助祈禱重新回到正軌。
舉例而言,這種酷暑天有時好像永無止境,沒有午後雷陣雨來降溫,也盼不到涼爽的時光。 這種情形一旦發生,我就必須提醒自己,高溫終究會轉為清涼。我會想想,當秋季第一天來臨,而我需要穿上一件薄外套時,那感覺將有多麼美好。 同樣地,當祈禱有困難時,我盡量不驚慌。我回想神慰的時刻,尤其是在那之前的祈禱中,出現過的神慰。我相信曾將我安放於神慰之中的天主,仍然與我同在,並將帶我度過這段乾枯的時期。關鍵在於堅持不懈。
在夏天,特別是在戶外時,我得不斷提醒自己補充水分。 我的靈修生活也是如此。當祈禱乾涸時,就補充水分吧!祈禱對於供應我們內在空間所需的活力至關重要,猶如水供給身體液體一樣。祈禱讓我的內心專注於在我內和在我四周,天主的臨在。當我發現祈禱很困難時,我不會放棄,我仍然每天祈禱,並給自己一些「酷」(cool) 的東西來改善,例如在固定的祈禱時間播放靈修音樂或影片。藉由改變我的空間或祈禱方法,使我的祈禱煥然一新。
白日又長又熱時,我會窩在屋子裡,順應天氣調整我的活動。遠離外頭的酷暑後,我不再把心思放在天氣上,因而讓思路更加清晰,精神也大為提振。 在我的例行祈禱中添加一些東西,可以幫助我離開低谷。我可能會打電話給某位朋友,並自告奮勇和他 (她) 一起祈禱。或許我會拜訪一個久未聯絡的友人。也或許我會為因病不能出門的朋友,額外準備一餐。為他人做一點善事,將我的注意力從自己的身上,轉移到重要的事情上:幫助他人。對人有益,是擺脫我自己靈性乾枯的主要方法之一。
夏季三伏天確實存在,而且未來肯定還會出現。 (這正是天主創造冰涼的西瓜和甜筒冰淇淋的原因!)靈修生活的三伏天也是如此。 然而,只要有點計畫和創意,我們就可安然過關。 只要牢記,堅持到底、用祈禱補充水分,還有,服務!
撰文:梅琳達·勒布朗 (Melinda LeBlanc)
文章來源:IgnatianSpirituality
圖:Canv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