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中的靜默,好似一扇透明潔淨的窗戶,讓光穿透,使我們更容易發現天主,並看見萬事萬物原有的樣貌。
在我步入更為成熟的中年後,我發現我的祈禱漸趨安靜。多年前,我首度接觸依納爵的想像式祈禱時,我的祈禱冗長且經常鉅細靡遺,充滿許多跟《 聖經》和個人有關的圖像。我偶然讀起最初幾年的祈禱日記,很訝異在每次祈禱中有那麼多東西可寫:耶穌在福音的場景中做什麼或說什麼、伯多祿或瑪利亞或瑪爾大在做什麼、我在同樣場景中的角色,還有那當中的各種感官元素。然而,隨著年紀漸長,我的祈禱越來越簡短且更為中肯。
想像式的祈禱變得比較像一條進入和耶穌閒話家常的入口通道,而祂給的訊息通常很短:「要仁慈」、「放手吧」、「我愛你」。正如我跟帶避靜的輔導開玩笑說的,我身為學者,不管用寫或用講的,動輒長篇大論,然而在祈禱中,有個記號顯示「是耶穌,而不是我在說話」,那就是祂都用短短的句子,而這些句子滲入我的骨肉裡。
我的祈禱已經安靜多了,有時安靜到我好奇發生了什麼事。那些話語字詞都跑去哪了?它並不是乾枯或是覺得被天主遺棄,而是我若願意的話,可以用想像式祈禱或是與耶穌交談。當然,我仍用彌撒經文祈禱,或在晨間誦讀聖詠。但有些事從根本轉變了;現在我最常沉浸於默觀祈禱。那是一種坐在靜默之中,讓天主來作主的調整。
今年夏天避靜的時候,我透過一扇乾淨、纖塵不染的窗戶凝視著外頭,眺望一座寬闊且美麗的草坪和花園。我可以看見天空、海洋、花朵、樹木,偶爾還有蹦蹦跳跳的兔子。我有個念頭,因為窗戶是透明的,可讓光穿透,讓我經由它看到世界原有的樣子。祈禱中的靜默也可以如此。當祈禱越來越安靜、越來越透明,那麼其他的每樣東西都能以原來的面貌呈現,不多也不少。
相較於充滿複雜細節的想像式祈禱,這個聽起來或許不怎麼刺激。然而,天主的臨在照亮了每件事,哪怕是以一種更隱微的方式。一棵美麗的樹仍然是一棵美麗的樹,它無須一言一語即可彰顯天主創造的化工。聖詠的作者,默默無語地,提醒我們:「高天陳述天主的光榮 。」(詠19:2) 他描述的正是默觀祈禱。觀看日出時,放下言語、放下顧慮和自我,不疾不徐地,單單與主同在,是好的。
如果我們懷著同樣的態度,面對生命中遇到的每個人和每件事,那會怎麼樣呢?如此,我們或可更容易在萬有之中找到天主,就在我們透過一扇薄薄透明的靜默之窗,遇見他們、且讓他們保有原來是誰、保有原來的樣子之時:一株美麗的植物、一隻可愛的寵物、一個陪在身旁就讓人感到滿足的朋友。最重要的,在靜默中,耶穌是那種我們不用一直跟祂說話的朋友,因為我們知道愛就在那裡、在天主無可言喻的臨在中,邀請我們「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 」(瑪11:28) 的地方。
文:瑪琳娜‧麥科伊 (Marina Berzins McC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