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亞洲的天主教青年,若有機會到外地朝聖,你會去哪裡?你會怎樣去?你有甚麼期盼?
先談朝聖地點。也許你不同意,但很多人的首選是歐洲。我們有千百個理由前往羅馬和梵蒂岡,還有千年歷史的「聖雅各伯古道」是信徒,甚至非信徒的熱門朝聖地。近幾年的世界青年節,帶動了不少亞洲青年信徒前往美洲;也許北美的朝聖旅程也可以很吸引?至於亞洲也有許多特別的朝聖地,記載著眾多殉道者的英勇見證。例如《沉默》這套電影之後,日本長崎及附近的朝聖地點就熱鬧起來了。
我們對某朝聖地有所認識和渴望,除了因為天主教的傳統,也經由朋友介紹、透過電影和書籍,以及教友所接觸的傳教士本身的國籍、其本國文化與經濟的吸引力。
正如近期有文章報道巴拿馬世青節的活動上,不乏香港青年向大學請假來參加,但從中國大陸來的參加者數目卻很少,完全比不上他們參與歐洲世青節的熱烈程度。
又例如香港近年有印度籍傳教神父帶隊的印度朝聖團,參加者多是堂區較年長的教友。假如世青或亞青在印度舉辦,也許可吸引更多中港台青年參加。
年輕人雖有衝勁與熱情來回應青年節的邀請,但旅費多由家長或恩人贊助。很多華人長輩的考慮較重投資意識和風險評估,就像伯多祿問耶穌說:「我們可得到甚麼呢?」(參閱瑪19:27)
其實,發問的人都心裡有數,但請不要像參加普通旅行團那樣:對於人、地、事物都做只顧自己的消費者。
參加者報名前期、旅程中期和後期都的目標隨時改變,是合情合理的,而且很多人的故事在活動後才展開。眼見近來在港台的教會周報刊登越來越多由旅行社開辦的朝聖團廣告,安排有別於由堂區組織的傳統。
對安排朝聖團的人也問同樣的問題:旅行社作為主辦單位可以得著甚麼?而參加者又可得著甚麼?
朝聖者是否得到所期盼的收獲,取決於整個旅程的安排:這次的朝聖怎樣去?大大小小的主辦單位或團體能把青年朝聖活動做到甚麼效果,才見真章。
團體生活的和諧、旅途的安全、時間的運用、深度的靈修與禮儀、認識朝聖地歷史與人物,這都是在美食、購物、名勝、「打卡」和攝影以外必然追求的朝聖目標。
朝聖活動更進一步的安排,是參與當地的公益與慈善服務,認識當地教會的特色和牧民挑戰。此外,與當地信徒交朋友,是青年人最渴望和最珍貴的收獲之一。
做朋友的開始是一聲問候和微笑,伴隨著有質素的交談。朝聖者或朝聖團體的其中一個重要態度是「交談」;這是在彼此尊重的、平等的、開放與接納的、在同一信仰內的對話。雖然現代的「交談」常被認為是宗教間的對話,但教會所說的交談首先是在教會範圍內進行的。
因此,教會訓導在一九八四的文件《Dialogue and Mission: The Attitude of the Church Towards the Followers of Other Religions》裡面(目前未有翻譯成中文),所提倡的交談方式雖然是指宗教間的交談,也適用於朝聖者在旅程中與地方教會信徒的交談,甚至作為自我反思的交談。
上述文件就介紹了以下四種交談路線:生活的交談、行動的交談、神學專家的交談、宗教經驗的交談。在朝聖的交談裡,除了神學由專家負責,信徒都可按照自己的能力從那三種路線與別人交談。
這幾種交談,為朝聖的青年人是多麼適合,幫助拓展各人的視域,使朝聖者觀察和認識普世教會的多種面貌,能夠與當地人談談自己的信仰和教會實況,可邁向更深遠廣闊的信仰和教會觀。
撰文/欣欣,台灣輔仁聖博敏神學院研究生。
本文轉載自天亞社中文網,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