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內思高工

內思高工70周年校慶:合而為一,共創未來

甫於2024年12月6日慶祝在臺復校70周年校慶的內思高工,由耶穌會於1954年於新竹縣新埔鎮成立,起初在新埔天主堂上課,後來遷移至現址。除了當年引入電機和機械知識嘉惠在地學子,70年來也與新埔居民建立深厚的情誼。耶穌會辦學精神強調反省、服務他人與追求真理,這一核心價值始終是內思高工堅持的教育信念,也是學校每一步成長中貫徹的使命。內思的學生不僅具備因應現代挑戰的能力,也能將其用來服務他人、改善世界,展現出真正的世界公民精神。

天主教信仰,讓我的生命不一樣

昆恩是美國耶穌會聖路易斯大學高中的十二年級生,2024年1月來到台灣參與服務老人的計畫。他說:「身為一個天主教徒、一個耶穌會學校的學生,還有一個人,我希望成為一個『為別人而生活的人』,幫助那些可能被社會遺忘的人,讓他們知道至少還有我沒忘掉他們。」

蔡由世神父殯葬彌撒:感恩與道別

  2022年9月23日下午,耶穌會士蔡由世神父 (Fr. Vicente Chua Visminlu, S.J.) 的殯葬彌撒在新埔內思高工銘德堂舉行。彌撒由耶穌會中華省省會長董澤龍神父主禮,21 位神父共祭。內思高工的教職員生、退休老師、畢業校友及蔡神父的親友等 150 多人齊聚一堂,以感恩祭向敬愛的蔡神父溫馨告別。

關心青年學子的神父:追念蔡由世神父

  《管子—權修篇》謂之:「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意味著,當一位老師默默地耕耘、諄諄善誘、只能賣力的為莘莘學子辛勞,只問自己身為一位老師應該付出多少,只問當下學生能懂多少,自己有哪些還需要、或還能為學生提供多少,不問學生能於將來回饋有多少?這就是一位以老師為志業者的人生寫照。 耶穌會的會士遵循會祖聖依納爵的精神,服務世人與萬物修和,對於青年的服務則以創辦學校教育青少年為己任,培育青年能服務他人並與他人生活。因此有很高比例的耶穌會會士從事教育工作,以神職人員的背景條件,終身擔負教師的職責。 天主教耶穌會中華省在新竹縣新埔鎮創辦了一所以幫助青年習得職業技能為主的學校:內思高工,創辦至今已六十八年,培育兩萬多名的基層技術人才。初創期間耶穌會會士擔任教職員比例甚高,蔡由世神父  (Fr. Vicente Chua Visminlu, S.J.) 就是前述其中一位默默耕耘、終身奉獻在台灣的職業學校的老師。他在1946年生於菲律賓,一個很窮的鄉鎮普盧潘丹 (Pulupandan, Negros Occidental) ,小學五年級因為生病結識耶穌會神父 Fr. Santiago Leon, S.J. , Fr. Leon 資助他並建議轉介到宿霧 (Cebu) 的聖心中學 (Sacred Heart School) 就讀,蔡神父17歲那年 (1963年) 說服父親,願意投身服務立志當一位神職人員,從學習、進修、成為神父、服務、教學、晉鐸,至今已過59個年頭了。在此期間,蔡神父共有52年的歲月在台灣度過,已經無法用「半個台灣人」來形容了,因為蔡神父已成為道地的台灣人。 蔡神父24歲 (1970年) 到台灣,先充實中文能力,短時間在徐匯中學任教、在輔仁大學聖博敏神學院就讀神學、絕大部分時間都在內思高工度過,擔任過老師、生命教育中心主任、董事會董事等職務。蔡神父除了負責輔導學生生活常規、給予學生心理輔導、還因為有工程背景,所以在內思高工的電子科 (含自動控制科) 也擔任技術的指導。為了能夠更深入鑽研電機電子的專業之能 ,蔡神父於1981-1984年在美國念電機工程學士學位、1987-89年在美國念兩年科學碩士。為了符應內思高工學生技術學習之需,已40歲的他還遠赴美國進修,可見蔡神父對青年教育的投入,令人佩服,更難能可貴的是,進修之後,蔡神父有機會到其他國家學校服務,但他仍以回到台灣服務我們的青年為己任。 因為台灣社會父母親對於子女升學的期待,技職體系學校大多不是學生理想志願學校,內思高工亦然。許多學生進入內思高工也常伴著不如意、沒信心在校學習。但是,許多這類學生在內思高工的日子,因神父的照顧、諮詢輔導與指導、拾回信心,重獲學習的歡樂。蔡神父在電子科教學這些年,為了凝聚科內師生的情感,透過活動讓大家更為了解,彼此相互鼓勵、相互扶持。蔡神父每年都規劃辦理「師生遠足」、「同學家包水餃」等活動,幾乎每位內思高工畢業學生都曾參與的重要活動,對於學生正式課程之外的團體活動以及心靈成長有很大的影響,這些活動都是一位沒沒無聞、默默耕耘的神父教師,來台灣投身奉獻不求回報的付出之一。 蔡神父輔導的學生畢業後,頗具成就者為數不少,有在公司擔任主管的、有創業者、也有在學界發展者。以學術界為例:內思高工的學生背景條件,因入學管道的限制,國中學術背景甚弱,在學術界能發展者,有其先天的困難。但是由於蔡神父在內思高工電子科課程的指導,感受到神父對學生的用心,奮力向上,獲得了國立交通大學電機與控制工程系的博士學位。2008年的一位學生林保村說:「一路上,蔡神父給我指導與建議,他更是一位教師楷模,照顧、愛護他的學生如同己出」。 內思高工自2013年下半,由扶輪社帶進了AIESEC (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 國外大學生英語志工,至今已超過30位世界各地志工來校服務。蔡神父都親自帶領每位志工介紹鄉土民俗,協助本校師生與志工們溝通,對學生有很大的助益。蔡神父也於2015年1月29日帶領本校主管前往菲律賓宿霧聖心中學—蔡神父的母校,簽署了內思的第一所國外姐妹校,開創內思的國際合作至今已有7年。本校也因蔡神父的開創陸續展開日本、印尼、美國等國際姊妹校合作案,以上都是蔡神父在專業教學、福傳之外,對內思學子更深化的貢獻。 不捨的是,蔡神父於2017年10月2日提出他的身體狀況不佳安排檢查,兩周後進行手術,並於2017年11月5日 耕莘醫院手術後第一次化療;出院後轉至頤福園靜養,也再依據醫生囑咐持續進行各項治療。雖有耶穌會弟兄們、頤福園的志工與護理人員悉心照顧,但病情未好轉,終仍於2022年9月9日13:23蒙主恩召。 蔡神父童年期間在母國雖然很窮困,卻立志成為天主教耶穌會的神職人員,離鄉背井、遠赴台灣、投身服務,中年由於耶穌會的提拔與培育,薦送至美國學習先進的專業技術並獲得學位。他有很大的優勢可以往其他國家天主教學校發展,卻願意再回台灣奉獻其所長,服務台灣的學子們,尤其是技職體系弱勢學生。一轉眼,蔡神父在台灣生活了52年,乍看之下,他似沒有豐功偉業、亦沒有宏大建樹,然而,他默默的盡力達成耶穌會派遣的使命,為台灣的學子們,尤其是內思的教職員生們,付出大半輩子,實質上,內思不只是蔡神父生活的重心,也是他世上的家,如今蔡神父已返回天上永遠的家,享受永遠的福樂。 撰寫人:內思高工校長湯誌龍

不像校長的校長─陳禮耕神父

陳禮耕神父過去的使命工作中,最長的就是在新竹縣新埔內思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擔任教學及行政職位,他在那邊服務長達廿四年,其中二十年更是擔任學校校長一職。雖然他的職務是學校的最高行政長官,但他任勞任怨,從不會讓人對他產生有高不可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