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中華省於2025年7月26日的下午在台北耕莘文教院舉行會祖聖依納爵瞻禮講座暨感恩祭。當天的講座配合希望禧年,以「希望」為主題,邀請四位與談人分別從依納爵神操、個人生命經驗,以及參加爵醒行動的收穫,來談希望。感恩祭上,主禮的省會長董澤龍神父也以貫穿三篇讀經的概念「徹底」,勉勵眾人為他人、社會及教會,點燃希望的火苗。

在台灣社會如火如荼展開罷免與反罷免投票的同日,耶穌中華省選擇在這最靠近依納爵瞻禮日的週六,於台北耕莘文教院的大禮堂舉行紀念活動。場外氣氛炙熱,場內參與瞻禮活動的120位來賓,內心熱火也熊熊燃燒。

一走進耕莘文教院的門口,首先映入眼簾的即是阮保利神父精心設計的布景:站在山洞前方、穿著紅色祭衣的依納爵,眼神瞻仰天際、手扶著一本書;書頁的開頭寫著「Ad Majorem Dei Gloriam」(愈顯主榮),在他身後則是斗大的「爵不失望」四個字。接著走進禮堂,沿著左側牆面立有七面精美的長方形看板,依序介紹依納爵生平、皈依、神操和耶穌會。更讓人驚豔的是,稍微退後一點看這幾面看板,它們拼起來是一座高山。

sevenpanels

慶祝依納爵瞻禮的活動就在這樣的視覺體驗中,為每位來賓預先準備好心靈。今年以講座的方式進行,主題為「『爵』不失望:從神操及生命經驗發現希望」,十分切合當前世界和台灣社會的需要。會中邀請中華省依納爵靈修培育主任方進德神父、基督生活團永奉團員林守玫、曾參與 Magis 青年中心爵醒行動的兩位青年謝孟恩及陳子瑜等四位與談人,分別從依納爵神操、個人生命經驗,以及參加爵醒行動的收穫,來談「希望」。

為時一整個下午的活動,在資發室主任謝詩祥神父帶領的祈禱中揭開序幕,緊接著由主持人、曾是南部爵醒行動學員的 Doby ,以幽默的方式簡介依納爵生平,並表示五百年前依納爵活出了望德,五百年後的今日,則透過四位與談者,分享他們如何體現希望。

主持人 Toby
主持人 南爵青年 Doby

 

方進德神父 把焦點放在耶穌基督身上

方神父的談話,著重於分享「希望」是什麼,還有它與神操和我們日常生活的關係。

方進德神父
方進德神父

 

方神父表示,希望是一個來自天主的微妙推動,在我們的內心向我們表達,我們的望德奠基於主耶穌基督,懷有希望的人在面對痛苦時,習慣將焦點放在祂身上。他特別以達味和歌肋雅的例子舉例,達味決定不去看歌肋雅有多麼高、多麼厲害、多麼可怕,他只要記得,天主多麼可信。

「面對痛苦時,你把焦點放在哪裡?」

「你的心裡有沒有一位歌肋雅?」

方神父把這些問題拋給在場眾人省思。

他接著轉而介紹依納爵的成長背景,由此談依納爵成長過程的「傷口」。因為,每個人的傷口,或者來自己身罪的行為,或者來自他人的攻擊,皆會帶給我們憤怒、沮喪、不自由,甚至於絕望、缺乏希望,對依納爵而言,也是如此。

方神父問,依納爵為何要以80人的隊伍抵抗3000人大軍
方神父問,依納爵為何要以80人的隊伍抵抗3000人大軍

 

依納爵除了右腿遭砲彈重傷之外,從小無法享有雙親的愛與照顧,爺爺又與當時的國王對立,家族因此受到懲罰而蒙羞,這再再都成了他冰山(罪的行為)下的傷痕,以至於年輕時的他頗為驕傲,處處想要展現自己以贏得關注,甚且想贏回家族的名聲。然而,一顆砲彈造成的外在傷口,雖粉碎了他的夢想,卻也成了他轉而看見自己內在傷口的契機。

依納爵所寫的《神操》,可以讓我們通過自己的傷口接觸到主耶穌的愛,讓傷口變成我們的動機,幫助我們變得更好。此外,傷口也是一個機會,讓耶穌整理我們的靈魂,幫助我們拿掉生活中不健康的部分,使我們更清楚耶穌對我們的聖意,得以回應祂。

最後,方神父透過《神操》第一週提醒眾人,承認我們是罪人,也承認我們是天主所愛的人。他並以真實的靈修輔導案例說明,把我們的傷口放在耶穌的手裡,停留於祂的愛中,祈求祂滿足這個傷口的需要,並讓祂療癒、陪伴我們,使我們變得更自由,並讓希望充滿我們的心。

 

林守玫 接受苦杯邀請函

林守玫是專業的諮商心理師,也在輔仁聖博敏神學院任教。她藉由陪伴住在美國大姊接受治療、臨終、處理後事的經驗,分享「面對真實挑戰的依納爵靈修旅程」。

基督生活團永奉團員林守玫
基督生活團永奉團員林守玫

 

林守玫的大姊安息之後,獨留於美國的她突然成了舉目無親的孤兒,不知前景為何。後來雖幸得大姊的同事收留她、邀請她同住,但處理後事所面臨的困難,遠出乎她的想像,即使是一張正確無誤的死亡證明書也耗了二十幾天才拿到,更不用說其他的相關事宜。她說每天都在跌跌撞撞中度過,也不知道內心哪來的力量,「我有時都不敢相信,那個勇敢的自己是我。」

她以心理學的角度表示,不是所有的痛苦都能變成禮物,痛苦甚至會在某些人的內心留下陰影與傷痕。會被痛苦擊垮,或者從痛苦中得到成長,端看幾個重要的心理面向:
1. 痛苦來時,我們是想面對、接受它,還是想逃避?
2. 我們在痛苦中感到孤單還是被支持?
3. 我們認為痛苦有沒有意義?
4. 在痛苦當中,我們是經歷了自我否定還是自我肯定?

她以自己為例,在深陷辦理大姊後事的泥淖時,依納爵靈修裡的「平心」精神鼓勵著她,即不要執著於某一種事物,那能讓我們比較自由地尋求天主的旨意。「當我們面對痛苦時,不要覺得非得要留在舒適圈,我們也可讓自己脫離舒適圈,經歷一種難以想像的境地,那麼,我們就能比較平心地接受痛苦。」

而姊姊同事的收留,對她而言是個奇蹟,是天主給的一個記號。這讓林守玫感到,天主「在」,祂知道、也照顧她的難處。即使她都是一人獨力處理事情,卻不覺得孤單,因為她有天主的支持。

林守玫用投影片播出一幅她從美國教堂彩繪玻璃上看到的圖像,左上角的天使拿著一個苦杯要交給在畫面右下方、伸手準備接下的耶穌。她感覺這幅圖像也是天使在遞給她一個天主的邀請函,她接下了、赴約,踏上這一趟學習耶穌接受苦杯的旅程。

兩個月處理後事的期間,她經歷了沒有身分、地位、頭銜、人脈,英文能力有限等等「一無所有」的境遇。她感到卑微、被羞辱,好幾次向耶穌懇求,可否拿掉那些刺,讓事情進行順利一點。但耶穌回答她:「我的恩寵為你足夠了。」她第一次能夠體會《神操》的「三級謙遜」裡面,耶穌的貧窮和受凌辱,也首度體驗,她在如此的過程中,並不需要絕望或失望。

林守玫分享她還在遭遇困難期間的一個夢境
林守玫分享她還在遭遇困難期間的一個夢境

 

走過這一段旅程,她感覺天主在自己年屆六十的時候,給了她一種新的希望,讓她還能夠從自己最大的弱處中成長,更加獨立與勇敢。

「天主為愛祂的人所準備的,是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人心所未想到的。」(格前二9)天主藉此機會,鍛鍊了她。她最後提醒,靈修不是嗎啡,讓人暫時脫離痛苦,躲藏於一個虛幻的美好裡面。它是讓我們真實地面對生活、做出分辨,付出最需要的行動。

分享尾聲,林守玫播出一張今年五月,她與另三位夥伴為響應希望禧年,一起去西班牙走葡萄牙之路朝聖。她繼承了生前熱愛爬山、健行的大姊的登山用品,開啟自己六十歲以後,健行的新旅程。畫面中,四位好夥伴按照「希望的朝聖者」標誌上的四個人物顏色買了四種顏色的雨衣,以同樣的姿勢拍了一張永難忘懷的合照。

 

謝孟恩 天主帶我去更好的地方

剛取得逢甲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學位的謝孟恩,是曾參加Magis 青年中心中部爵醒行動(中爵)的青年。他曾問過自己,他人口中的信仰、天主,是否也是他的信仰和天主?這些問題也是他與天主建立更親近的關係起點。

中爵青年謝孟恩

他表示,參與中爵是建立這段關係很好的開始,因為爵醒行動帶領青年簡單地了解依納爵神操、實際操練神操的過程,而天主也藉由神操,向青年揭示了與祂相遇的一條道路。

他也體會,在與主建立關係、成為基督徒之後,並非讓我們直接幸福美滿且人生順遂,但是與天主建立真實的關係,可以使我們在面對苦難時,知道目光該朝向哪裡。我們會不斷被耶穌愛著、被祂所塑造,也會被祂寬恕,「那個盼望就在於,我相信有一天,天主會讓我去品味祂的豐盛,祂會帶我去更好的地方。而這個『豐盛』是,經驗天主怎樣在我們有限的人這個器皿當中工作。」

他覺得這種經驗是恩寵,祂是我們的天主,是信實的,我們可以勇敢回應祂,而希望就在這個我們與主的關係裡面。最後,他以今年復活節,徐森義神父於講道時的一席話作結:「只要你們懷著希望而生活,就是相信主耶穌的復活。」

 

陳子瑜 培養信仰的聽力

陳子瑜是從北爵結業的青年,她謙稱自己雖然已屆而立之年,但在信仰上仍是有待學習的小學妹。

她是一出生即領洗的「搖籃教友」,但領了堅振以後就離開主日學,等於也離開教會團體,信仰僅剩的只是跟著父母去教堂參加彌撒,直到她發現自己無法想像,「今天的信仰跟明天的信仰,到底有什麼不一樣?」

北爵青年陳子瑜
北爵青年陳子瑜

 

她渴望改變自己與天主的關係、也渴望在信仰上能有一起同行的青年夥伴。天主回應了她這兩個渴望,一路引領她加入北部爵醒行動(北爵),並在為期一年的爵醒行動中,看見了希望。

在避靜中她發現,以往她渴望與天主更靠近時,她並不知道方法。原來過往她的祈禱都是一種「單向輸出」,但不管是祈求或感謝,她覺得聽不到天主的回覆,她以為自己只是剛好沒有聽到天主回覆的恩寵而已。但透過依納爵靈修和避靜,她與天主的溝通成了可以對話交流的「雙向」模式。

她學到不同的祈禱方式,例如默觀、省察、分辨等等,得知天主對我們講話的方式,不一定符合我們的想像。可能是默觀時腦中的一個圖像、可能是在與他人分享時,或是神師、靈修夥伴,他們給你的話語,或甚至是在做省察時出現,「就是不著痕跡,在平淡的生活裡,天主對你的關心。」

她發現,原來之前天主不是沒有對她說話,而是她的「信仰聽力」不好,沒有聽到天主的話語。也是在避靜中,經由靈修輔導的提醒,她才知我們有時需要「留白」,等待天主的回應。

參加北爵也讓她體驗了「團體」的重要和可貴。透過信仰夥伴的分享,她發現天主的真實存在,不僅照顧她,也照顧其他小羊。此外,他人分享神慰的經驗時能帶給她鼓勵,分享低潮時,可以讓她看見,在感覺天主似乎不在時,夥伴們是怎樣持續地堅持、持續地相信。在信仰道路的起伏中,有一群經歷相同的夥伴相互陪伴,讓她感覺有人一起分擔、前進,一起並肩前行。

最後,她回顧自己一年的靈修筆記發現,自己並不是完美的學員,有時沒有省察,有時沒有用心祈禱,但天主絲毫未減她在這一趟旅程中的恩寵與希望。

與會來賓合照
與會來賓合照

 

四位與談人誠摯的分享結束後,講座也來到中場休息時間。在走出禮堂享用茶點之前,所有與會者,人手一張資發室精心設計的透明卡片,拍下全體大合照。在眾人皆享用美味的咖啡、小點心之後,再回到禮堂,進行和與談人的問答時間。整個下午的講座,就在耶穌會六位神父的降福中圓滿結束。

緊接在後的是在古亭耶穌聖心堂中進行的依納爵瞻禮彌撒,由省會長董澤龍神父主禮、耕莘文教院院長詹德隆神父襄禮,還有二十位左右的神長共祭。董神父在開場致詞中表達,在場所有人,多半跟依納爵有一種特別的感情、特別的靈感,或者特別某一種的交情,且用他的神恩來活出我們基督徒愈顯主榮的召叫,所以今日我們眾人在這份傳承中感恩。

依納爵瞻禮彌撒由省會長董澤龍神父主禮
依納爵瞻禮彌撒由省會長董澤龍神父主禮

董神父也於證道時表示,貫穿當日三篇讀經的是一種「徹底」的概念,就是不計任何代價,徹底愛天主、追隨天主。他有兩點總結,一個是相信天主為了讓我們愛祂,已在我們內,放下一顆願意徹底交付自己的種子。另外就是,在祈禱與安靜中,嘗試跟隨依納爵的靈修,去碰觸我們內在的經驗。這種放在內心裡的一份渴望,已在我們每個人的召叫之中,或者在追尋聖召的旅途上,讓我們體驗到天主放下的一種火苗,一種能為身邊的人,為台灣社會、為教會,點燃的地方。

彌撒在董神父的隆重降福後禮成,期待所有與會者經歷了今年聖依納爵瞻禮的慶祝活動後,都與耶肋米亞先知一樣,感受到內在有火在焚燒,有無法抑制的天主呼聲,繼續懷著希望、與主同行。

文: 耶穌會中華省通傳中心
圖: 倪南華、耶穌會中華省通傳中心

爵醒行動發起人謝詩祥神父(左二)與青年合照
爵醒行動發起人謝詩祥神父(左二)與青年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