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中華省三個社會服務機構共14位夥伴,於2025年5月齊聚於香港共融。他們先於長州思維靜院進行一天的避靜、靈修交談,接著至香港參訪社會服務機構並體驗在地生活。此次活動除了增加三個單位的夥伴彼此認識、相互學習在共同使命中的不同經驗之外,也從中汲取靈感與創意,以更深化各自的社會使徒工作。
耶穌會中華省的三個社會服務機構,澳門利瑪竇社會服務中心、台灣的新事社會服務中心,以及由新竹社會服務中心轉型的杜華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一行共14人,於2025年5月7至10日在香港思維靜院進行一年一度的共融活動。這是繼2023年12月在澳門共融後,再度跨海到台灣以外的地區辦理。
雖然三個機構來自不同區域,服務對象、工作內涵,以及夥伴的信仰、文化背景也不盡相同,但我們都是耶穌會在「促進修和及正義」的使命中,為資源相對匱乏的社會邊緣人、被遺棄者、尊嚴受侵犯者,提供具專業服務能力的同行夥伴。我們期盼透過此次共融活動,增進彼此的認識,相互學習在共同使命中的不同經驗,並從中汲取靈感與創意,以更深化我們的社會使徒工作。
主辦此次活動的徐森義神父,特別邀請思維靜院的培育主任羅家慧(Sally)帶領三個社服機構進行一天的共融及避靜體驗。此外,徐神父也用心安排一天的時間,參訪香港的社福機構及體驗香港生活。短短兩整天充實的共融與參訪行程,豐富了我們的視野,也感受到天主真實臨在我們的團體當中。
第一天,台灣的夥伴搭了飛機、巴士、地鐵、渡輪,輾轉而至長洲島,再徒步走上思維靜院,經過一路的舟車勞頓,晚上先充份休息,第二天才正式進入本次活動的核心「避靜」體驗。
Sally 邀請我們盡量將手機關閉(這對有些夥伴是困難的,只能減少看手機的時間)、放下雜務,默觀的方法是透過外感官來協助我們察覺身處環境的一切事物,而在獨處與靜默中,則用內感官察覺自我的情感、想法與思維靈感。
其中,大自然默觀課程確實帶來很大的驚奇。平日忙碌的生活,鮮少停留下來觀察生活中的人事物,但在這一天有許多獨處的機會,走在思維靜院裡看看有什麼不同。當心靜下來時,發現到乘風飛翔的老鷹群,讓人省思「借力使力」;鳥叫聲不絕於耳,大聲的、小聲的、尖銳的、低沉的,好像一首協奏曲,這是美妙的大自然音樂;環繞避靜院的也都是綠林,讓人心曠神怡,有的樹根已經露出地面但扎實地包裹著泥土,依然屹立不搖地生存著,還有幾塊已經風吹雨打腐朽的木塊,長出了小小的菇類,大自然的生命力讓人讚嘆;而烏龜用盡全力翻身,卻再度掉進池裡,讓人領悟到或許放慢腳步、輕鬆一些,在自我照顧下,會更有力量繼續向前。
我們也在靜默中回顧過去一年的使徒工作經驗與個人生命,並逐漸體會:一切從召叫開始,專業是回應,終極價值才是根基。
避靜不只啟發我們該「做什麼」,更引導我們「如何去做」,並以三個幅度整合行動方向:看見與感受、辨識強烈訊息、並將之化為具體行動的導向。如同 Sally 在避靜前導所提,透過有意識的「靜」與「慢」,安頓心靈,讓內在的泡泡一一浮現,也如同漣漪般自然散開。平日緊湊工作造成的身心疲乏,透到這堂課,默觀自己的生活壓力與內心需要,這是一場深具靈性的整合旅程。
下午的小組靈修交談與晚上的總結分享,更深刻地聆聽三個社服機構彼此的處境與挑戰,並在天主的光照下,將困難轉化為同行的力量。
新事社服中心的鍾佳伶執行長分享,面對人力與資源不足,盡可能在原住民部落、職災與移工關懷中發展各項服務;負責澳門利瑪竇社會服務的傅南渡神父及同仁,則談到在中國內地因交通、地理位置等限制所帶來的不便,但依舊努力為愛滋病人、痲瘋康復者、貧困家庭子女教育,提供介入措施;而杜華神父社福基金會楊銀美執行長則分享,目前仍處於和新竹社服中心雙軌運作的過渡階段,需在實務與願景中尋找整合的步伐,以持續提供獨居長者、失能失智者、家庭照顧者,以及弱勢家庭多元且連續性的專業服務。此外,楊執行長也提到,有27年歷史的秋霖園失能失智長者日間照顧中心搬新家,需要龐大的經費,希望夥伴們代禱,求天主充足預備!
活動第三天,上午我們由長洲島前往香港,一到中環碼頭,就看見耶穌會香港會士黃順業修士前來迎接我們,他是我們這天的嚮導。午餐時間,黃修士帶我們到廟街的社會企業「慈悲香港食堂」(Mercy HK Canteen)用餐,食堂是由胡頌恆神父所開辦,販售道地的港式茶點。
店經理Lucia特別介紹,店內聘僱的服務人員皆為曾服刑出獄的更生人,目的就是希望幫助他們重新返回社會。慈悲食堂也提供待用餐給無家者或沒錢吃飯的人士,以愛服務,期待前來用餐的人都能感受被愛與受尊重。Lucia 特別提及,創辦人胡神父為能與貧窮者同在,充分理解他們的處境,也租了「劏房」居住其中,用最為拮据的方式過生活。「劏房」是把原本就已經有限的空間,以最大量化的方式切割夾層的房市用語。等候餐點的時間,Lucia 加碼帶我們到食堂附近的「慈悲香港之家」參訪,其主要服務露宿街頭的無家者,其中一位女性員工,更是以每日外展方式,發掘社區中需要被協助的弱小者,不厭其煩地訪視、與他們建立關係,並邀請他們到機構來洗澡、聚會、治療病痛,以及提供他們免費午餐,一起分享福音、祈禱等,這樣的服務不僅照顧到無家者的日常需要,更在生活、就業及人際關係層面,陪伴他們重建人生。
下午接著參訪位於新界的香港明愛荃灣服務中心。走進2017年新落成的「明愛賽馬會荃灣服務樓」,映入眼簾的是挑高、明亮又舒適的接待大廳,鄭衛寧院長親自接待我們,並介紹荃灣服務樓中各樓層所提供的內容。他首先介紹服務樓內的安老服務,包括日間護理中心、安老住宿(含公費及自費),以混合共融的形式,為有需要住宿服務或假日臨托的長者,提供個人護理、餐食及休閒活動等。實際參觀發現,其與台灣現有的長照服務有許多類似,但日間護理中心(如同台灣的日間照顧中心)比起台灣,多了常態性的週六服務。住宿式機構則同樣強調自立支援及專業治療師的個別化服務,並在四樓空中感官花園,提供長者私人休憩及園藝休閒空間。香港明愛也有青少年服務及社區的家庭工作,致力協助弱勢家庭改善生活環境(如劏房戶),並積極向政府倡議及培力這些家庭有能力為自己發聲。
一整天的參訪結束後,因這次參與共融的夥伴多數是初次到訪香港,黃修士特別貼心地帶我們到舉世聞名的維多利亞港口看夜景。各式的輪船行駛供搭乘拍照,沿岸有藝術館,還有高聳漂亮的建築物,夜晚在萬家燈火照映下,美不勝收。
接著我們前往旺角的太興港式燒臘茶餐廳,道地的燒鵝、快炒及燉湯,滿足味蕾。我們還特別搭乘充滿歷史風情的「叮叮車」(就像是台灣的輕軌電車),香港因地狹人稠,交通工具都是瘦長兩層型。刷了八達通卡,乘坐在上層座,晚風徐徐吹進車內,讓人心曠神怡。這有趣的交通工具,僅花費3塊港幣 (約12元台幣),就能感受到香港街景之美,真是值回票價呢!
下車後到了銅鑼灣的龍糖坊,徐神父推薦知名的香港糖水舖,建議我們選擇不同口味的甜湯,品嚐不同層次的甘與甜。
最後,我們搭地鐵回到中環,碼頭前的摩天輪那時仍霓虹閃爍,映照著香港不夜城,黃修士在碼頭前與我們道別,並且約定來台灣時,一定會到新竹和我們見面。
在回長洲島的快艇上,只見月光灑落海面,閃閃發亮,如同我們滿載而歸的心情。這次的香港共融之行,是一段身心靈的深刻旅程,也是一趟充滿轉折的路程。思維靜院比想像中地遙遠,特別是最後一哩路,蜿蜒小巷的坡道及石梯,是體能的大考驗。這一晚我們抵達思維靜院時,每個人都氣喘吁吁、汗流浹背。
思維靜院的「靜」,名符其實。每個角落,都能讓人在寧靜中觀察到天主細緻創造的一草一物,讓我們真正有機會放下手機,從日常的繁忙中抽離,專注於當下。透過靜默、避靜與大自然的陪伴,慢慢看見自己長期累積的情緒與疲憊,並學習用覺察與愛來面對。
「在一切事物中看到天主」,這是我們在這次的共融活動所收獲的最大觸動。學習將每件事物都視為生命中的重要元素,重新看待與所有人、事、物的關係,也更好地與服務對象同在一起。此外,我們也更理解,耶穌會普世性使徒優先(UAPs)的「優先」不是做什麼,而是啟發我們如何做。而行動不在於「做得更多」,而在於「以更具耶穌會特質的方式去做」。讓自己成為行動中的默觀者,並體悟在社工的助人專業服務中,慣性依循著處遇計畫執行,卻忘記更應賦能(Enabling)與賦權(Empowering)予服務對象,將「尊嚴」還給他們,如此才能真正地與他們「同行」。
感謝耶穌會及徐森義神父為我們安排這一趟拓展眼界及胸懷的香港共融之旅。我們深知使徒工作的挑戰不會減少,但在祂的召叫與恩寵中,我們能彼此照亮,也藉由合作與交流,建立起耶穌會社服機構專業人員支持的網絡,達到共好、共融、繼續前行的目標。
文/圖: 杜華神父社會福利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