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畢業就被天主「抓」入耶穌會的黃輝友修士,望會4年、準備1年、入會11年。經過耶穌會16年的培育之後,他來到修道奉獻生活的一個新里程碑,將於7月6日領受執事聖秩。一起來分享他的聖召歷程。
Q:修士經過耶穌會16年的培育,修道生活與你最初的想像是否一樣?
我有很多的改變、改善。望會前,我的夢想就是長大的時候可以當個本堂神父,好好服務就好了。被耶穌會抓到後,經過它的教導、領導、訓練和幫助,讓我漸漸明白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修會。感謝天主給我很好的機會,讓我在耶穌會中慢慢找到耶穌是愛、耶穌是真天主、耶穌是道路。我相信天主會幫助我往前走。
我高中一畢業,爸爸帶我到耶穌會的望會院做三天避靜,那之後我就在望會院待了四年。我聽從長上的建議,考取大學英文系,雖然一開始很多門課考試都未通過,很累也難過,但後來漸入佳境。
感謝天主的帶領,讓我顧好學習。後來到台灣學中文也很難,但我回想起這段大學的經驗,「跟天主學習,什麼都不怕,慢慢學」,很受用。
小時候我一起床就劃十字聖號,然後祈禱「耶穌我要跟祢一樣好,每天都一樣好」。入了耶穌會以後,我的祈禱變成「耶穌我要跟祢一樣好,明天比今天更好」,它成了我的座右銘。

Q:你很年輕時就入會,過著與同年齡的朋友截然不同的生活,是否曾猶豫或懷疑自己的選擇?你怎麼克服?
天主召叫每個人的時間不一樣 ,就像我十八歲開始望會,但同班同學有人四十多歲才入會。《聖經》上葡萄園的工人,不管早來晚來,都是天主的安排,不是因為誰有功勞或誰厲害。
晚來的人,可以和我分享他們在外面工作、戀愛等各種經驗,豐富我,幫助我了解許多人的生活樣貌。而我早入耶穌會也有幫助,就是有很多的時間慢慢學習、慢慢習慣耶穌會的生活。
Q:修士來台灣6年,修會的團體生活中,有沒有什麼事讓你感到最喜歡或困難?
剛到台灣時,對我最困難的是學中文。那時一到吃飯的時間壓力就很大,不知道該跟其他人說什麼話。但現在什麼都可以說,雖然無法像母語說得那麼深入,但可以跟神父或別人開玩笑,就像在我老家一樣,這讓我覺得,第二個家就在這裡。
團體就是使命,如果沒有把團體生活過好,就無法幫助聖召。但面對年齡背景文化大不相同的弟兄,我也遇過很難接受的情況。但我的神師提醒我,要對別人保持謙卑、開放,為我們難以接受的人祈禱,這樣才能讓聖神來改善、讓天主來幫助。現在我遇到同樣的情形,就是尊重對方、為他們祈禱,並接受他們。
我跟耶穌說:「好,請幫助我跟隨祢到底。」不管在哪裡,我都要服務到底。只要是使命,不管喜歡或不喜歡,都要光榮天主,跟聖母一樣說OK就對了。所以我現在是平安、快快樂樂的服務和學習。

Q:貧窮、服從、貞潔三願,哪一個聖願對你最困難?
我覺得服從願最困難。如果是服從院長或是長輩,比較容易,因為他們成熟有經驗。我會想,天主和院長或長輩,要我做某個工作,就是使命。
可是如果年紀跟我相仿或是比我小的人領導我,就比較難服從。若他們給了太多建議還是方向,我怎麼服從?如果他不好,我服從嗎?
我會祈禱、分辨,徵詢長輩的意見,也跟對方多討論、一起分辨,如此做才能找到最好的使命。
Q:修士對未來期許?會想以自己的專長做什麼服務嗎?
我入會是為了服務他人,跟耶穌的要求一樣。很多人還未認識天主,我要把學到的東西,特別是神學,應用至牧靈的工作,幫助教友,深入他們的信仰生活。
我從小在天主教的家庭長大,看著爸爸媽媽的服務,還有我們的弟兄,也為教堂服務。我會想,要做什麼,好有意識地去幫助別人?
未來我可否當本堂神父?還是我可以為了窮人,變成一個好廚師,煮飯給他們吃?還是跟基督生活團,開個小小的餐廳,用賺到的錢幫助窮人?或者免費,請他們每天來吃就好?
耶穌講道理時看見很多人餓了,就對門徒說,你們要給他們吃的吧。那現在,我們要用什麼給窮人吃?教宗也說,窮人是重心,所以我們要多關心、多愛窮人。這是我小小的心願,如果有這個機會的話。

Q:可否談談在你培育的過程,影響你很深的一個人?
我在初學院的院長和神師李光憧神父 (Fr Quang Chling Le)。他是個簡單有深度的人,很慈悲。我從初學院開始學習他的謙卑和貧窮,一直到現在,我還應用他的想法、榜樣。
有人問我,我現在在神學院了,可以很自由地生活,為什麼還要保留初學院的習慣?我仍保留簡單的生活,因為我覺得越簡單、越自由。我在耶穌會還是個小孩子,尚不完美,所以仍要像在初學院那樣,以耶穌為榜樣,繼續改善自己。
Q:修士來自一個有九位成員的熱鬧家庭,請談談家人對你的影響?
我媽媽是很虔誠的教友,小時我每天早上四點半起床,跟著她去教堂參加平日彌撒,回到家大約五點半,繼續和她一起做早餐給家人吃,七點半再出門上學。我最怕跟她一起唸玫瑰經,有時唸著唸著就睡著了,醒來時媽媽還在唸。但那是我感到最平靜、最溫柔的時間。
這種平安,讓我充分感受天主的愛。直到入了會以後,它越來越深,越來越寬大,讓我想跟別人分享,幫助他們也感受耶穌給的平安、聖神聖化的平安。
我在大自然中長大,看著爸爸媽媽也很愛大自然,在自己的土地上種菜、為它們澆水、施肥。耶穌也花了差不多30年,過一般的家庭生活,學習怎麼當好人、好孩子,也幫助聖母和聖若瑟做事。過貧窮的生活,需要工作、勞動,能養活自己才可以幫助別人。
受到這些影響,加上讀了教宗的《願祢受讚頌》,我也在會院的後院種很多可吃的植物。每個人力行環保的方式不同,有的省水省電、有的去爬山,我的環保是,即使在我睡覺時,植物仍在成長、仍在淨化我們呼吸的空氣。

Q:可否請修士給有聖召的青年一些建言?
聖召不是從單方面來,首先天主召叫我們,但也需要我們回應祂,說:「我願意」。它不是天主自己的事,祂也需要我們跟祂合作。
我不是完美的人,可是我感受到天主的愛,聽到祂給我機會跟隨,所以我回答,我願意、我願意,於是變成一個美麗的聖召。
年輕人不要怕,我在老家長大,沒有受過很好的教育,但是天主自有方法,讓我們每個人走不一樣的路,卻朝向同一個目的,就是為天主服務、為他人服務。
文:耶穌會黃輝友修士口述 耶穌會中華省通傳中心整理
圖:黃輝友修士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