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物萌發的春季,耶穌會中華省使徒計畫青年工作小組邀請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林榮鈞博士,為兩岸四地的青年工作者進行生態靈修培育,當中包括依納爵靈修與生態的關係。在3月13和15日兩天共兩場的線上課程中,為大概15名參與的青年工作者帶來不少衝擊。他們有的首度知道,植被覆蓋率會影響心臟病死亡率,有的第一次意識到,窮人生活與環境的關係。一起來看看林博士精彩的授課內容,還有參加者的回饋。

生態皈依 (Ecological Conversion) 是一個旅程,人首先意識到生態危機及自己的罪,真心懺悔及痛改前非。接著是靈性視野的改變(spiritual vision or attitude),以整體生態 (Integral Ecology) 視野去看人與其他受造物的關係,逐漸培養出與所有受造物的兄弟情誼,一起努力愛護及建設我們的共同家園,與主一起繼續創造和救贖的工程。

首先,我們一起聽聽大地的吶喊,自1850工業革命以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節節升高,它把部分太陽射線截留在大氣層,導致熱量滯留,氣溫增高。兩百多年來,地球氣溫上升了1.2度,尤其在過去30年間,增長的速度嚇人,科學家警告,要在2030前控制氣溫不能增加2度。

Photo credit by canva.com
Photo credit by canva.com

 

全球暖化會導致農作物歉收、河水泛濫、珊瑚白化、生產多元性遞減。最終生態系統服務失去效能。颱風和暴雨帶來水浸 (水患),交通癱瘓,甚至電力供應中斷。洪水和乾旱導致全球糧食減產超過10%,並且令營養不良比率提高30%以上。

這些情況加劇社會不公。資本家只重視利益,濫用大地資源,導致氣候變遷,全球暖化。但受苦的往往是社會的低下階層。例如在酷熱天氣下仍要冒著中暑的風險工作;居住於籠一樣的房子,為了節省電費,寧願忍受酷熱天氣也不開冷氣,要不就是被迫使用電風扇或空調,負擔更沉重的能源開支,這些都是能源貧窮的例子。

現代社會的發展首重經濟發展,自工業革命開始的生產模式是不斷榨取大地資源,資本家「以為能源和資源都是取之不竭,並可迅速再生,至於開發自然資源所造成的負面影響亦很容易被大自然消化」。教宗認為這是完全錯誤的想法。 (參閱《願祢受讚頌》106)

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造成貧富懸殊,社會不公,更重要的是人以自我為中心,視大自然為供人享用的資源。人若繼續現在的生活,不只窮人,而是整個人類都會與大地一起毀滅。

 

很多時候我們談論生態,會理解為環境保護,以為關愛環境在我們的使命中似乎不是最首要的事。現實中很多人受苦,我們還來不及與他們同行,環境保護往往要讓路。生態關懷真的只是講環保嗎?人與環境是這樣分開的嗎?生態危機真的與你無關嗎?受苦的匱乏者與受苦的大地真的這樣不相干嗎?

猶如納堂先知指責達味:「你就是那個人!」當我們去找尋誰是導致生態危機的罪魁禍首時,我們要醒覺到我們便是其中一份子。我們需要悔改皈依,改變我們的視野和心態,發展出嶄新的信念、心態和生活方式。從人類中心主義轉移到整體生態觀。

教宗在《願袮受讚頌》所說的整體生態學特點是:
(1)宇宙整體性
(2)萬物息息相關
(3)相互依存
(4)各有價值和存在目的
(5)擁有共同終極目的

在整體生態觀中,生態是指我們的共同家園。是整個宇宙大地。世界已不再只是資源讓人挪用,它是天主所愛的對象,擁有尊嚴,值得人尊重和有義務看顧。大地是我們的弟兄姊妹。面對生態危機,人要撫心自問,「地球和受苦的弟兄姊妹需要我們為他們做些什麼?」

如同依納爵在卡陶內河畔的體驗,教宗方濟各在《願袮受讚頌》也渴望我們會轉變看待事物的範式 (paradigm),作出皈依 (conversion)。教宗提出整體生態觀是邀請我們從「共同家園」的角度去看人與大地的關係。人和其他受造物相互依存,共同在這家園生活。

面對著整個政治經濟系統,我們個人所做有何作用?如何不讓沮喪擊倒我們?如何在每天生活中不斷皈依?依納爵靈修傳統給予我們洞見:「在萬物中看見天主,天主在受造界內。受造界是顯示天主的所在。」

林榮鈞博士授課內容
林榮鈞博士授課內容

 

每天的意識省察可以幫助我們重整天、地、人的關係。以下是耶穌會會士若瑟·卡佛神父 (Fr. Joseph Carver SJ) 建議的生態意識省察:
1. 所有受造物反映天主肖像的美善。我今天在那裏意識到?
2. 在這些日子,我能否辨認和指出,我如何有意識地努力去關注天主的受造界?
3. 當我回顧我關愛受造界時,我經驗到甚麼挑戰和喜樂?
4. 在我深藏的傲慢中,我如何修補與受造界破裂的關係?
5. 當我想像明天,我祈求能在萬物相連的受造界看到降生的基督的恩典。
6. 我為大地和我們社會中的弱勢群體獻上最後的祈禱。

生態意識省察帶領我們到三個階段:
1. 意識:意識涉及除去那些使我們只關注自我滿足的社會盲點。
2. 欣賞:從意識而來的欣賞;我們不能欣賞我們沒有意識到,或沒有連繫的事物。
3. 投身:欣賞會產生尊重和愛;所有受造物都有各自的內在價值,因為都是天主所創造。

最後天、地、人的三重關係在《原則與基礎》和《愛的默觀》中表現得特別明顯。依納爵確立人類應該利用受造界引導他們走向天主,即「幫助我們讚美、敬畏和事奉天主」。 在對「愛情的默觀」中,創造的根源是天主,而創造也是通往天主的道路。天主在創造中將自我賜給我們。天主居住在創造之中。天主在創造中勞動和工作,並以此救贖我們。我們透過周遭的受造物體驗到天主的美善。最後,欣賞會推動我們投身。我們會超越重覆使用及回收,超越作大地的好管家,進一步投身於重修及更新與受造界的關係。

林榮鈞博士授課內容
林榮鈞博士授課內容

 

以下是其中一些參與者的回饋:

1.這一次的培訓中讓我們操練「與垃圾對話」,我從未想過可以從與垃圾的對話中進行生態靈修,我對著那團餐巾紙頓時無言,後面便想到了,不知道生產餐巾紙會用到什麼材料,是不是會砍掉很多樹木……心中頓感無奈起來。
在這一次培訓的視頻中,我深深感受到植被覆蓋率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原來植被覆蓋率會影響心臟病死亡率,種樹可以防止洪水。
近幾年夏天,我有一種炎熱恐懼感,我看到極端天氣對於窮人的影響很大,我以為自己炎熱難耐,但窮人們需要舉家借住到別的地方,這也讓我陷入反思。
我常會用消費來幫助自己更加快樂,但沒有意識到,過度的消費也影響生態平衡。現在我會有意識地問自己:我想要買的這個東西,是真正的需要還是只是欲望?要購買的東西我是否早已擁有這種類型了?或者現有的東西有沒有可以替代的?通過不斷發問,有時候會幫助我,但有時我還是會衝動消費。我決定珍視現有的衣服,善加利用它們。還有「舊衣新穿」,有些衣服或許重新搭配,可成為一種「新衣服」。
關於生態保護,我一直持着悲觀的態度。但是這一次的培訓提到,我們需要新的創世故事,這讓我眼前一亮,突然覺得只要從現在開始做一些事情,一切還是有可能的。

2.林教授生動豐富的課程中,那些怵目驚心的圖片和數據,像一記警鐘把我從自我安逸的盲目中喚醒。我認識到愛天主不僅僅是愛人,同樣愛祂所創造的萬物,萬物是天主所愛的對象,同樣擁有尊嚴,值得我尊重和有義務看顧。
現在生態被破壞,是人與天主及其他創造物之間關係失調的結果。面對生態危機,我們都有責任有義務去改變以自我為中心的生活,只有真心悔改,承認自己的錯誤、罪過,才能修復人和天主及萬物的關係,開始一種嶄新的生活。

3.看到視頻和相關數據十分震驚、不敢相信,從未思考過窮人的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關係,何以導致他們的生活更加陷入窘迫的元凶,而且我竟然也有份?以前信誓旦旦地認為給予錢財、食物、生存技能,是在幫助窮人,現在看來,是我們先奪走他們本來擁有的。
最近一年有意識地節約用水、用電,減少使用塑料袋和紙張,反省中才看到,我好像並沒有真正做到「節約」,僅僅是改掉以前浪費的壞習慣而已,因此我有種迫切感,「我還可以做什麼?」或者「不只我一個人,我可以和別人可以一起做什麼?」

4.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讓我們管理並治理大地。然而我們嚴重破壞了生態、人和天主的關系、人和自然界的關係。
通過學習,讓我迫切知道需要去給予,而非只是丟棄。從之前我想要什麼,到現在有意識地,我能為環保做些什麼。在採購方面、在飲食上、在使用水上,在選擇交通工具上,去做一些改變。
祈求主讓更多人意識到生態危機,為了這個賴以生活的地球家園做事,從而讓更多的人去體驗並觀看天主是何等美善。

文: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 林榮鈞博士與生態靈修培訓參加者

china-mountain-mist-sunrise-trees-field-green-terra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