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依納爵的自傳中,紀錄了他曾在某天晚上,以「捍衛者」的姿態行動,他沒有對橫遭暴力的兩位婦女轉面不顧,反而打破沉默、保護受害者。這項義舉正好擋下對她們的進一步傷害。耶穌會近年致力於建立保護文化,在慶祝國際婦女節之際,我們一起來回顧聖依納爵的這段經歷,也閱讀一份在2023年10月2日國際非暴力日的反省文件。

在羅耀拉的聖依納爵《自述小傳》中,第四章第38節記載了他在1523年從巴塞隆納來到加艾大 (Gaeta),路上遇見同樣在乞討的一對母女。深夜時分,在棲身的屋子內,依納爵聽見從那對母女休息的地方傳來大聲喊叫。他於是起身查看,見到母女二人在院子裡哭泣,「淚流滿面,控訴有人要施以強暴」。羅耀拉的依納爵並沒有置之不理,「他非常忿怒,開始大喊說:『能容忍這樣的事情嗎?』」依納爵的這個舉動,嚇跑了那個登徒子。

聖依納爵《自述小傳》內的這段經歷,特別切合我們當今在10月2日慶祝國際非暴力日,以及3月8日的國際婦女節。聖依納爵在那天晚上以「捍衛者」的姿態行動,他沒有對那兩位婦女遭受的暴力攻擊轉面不顧,反而打破沉默以保護受害者。這項義舉無疑擋下了對她們的進一步傷害。

科學文獻上顯示,這種類型的「捍衛者」對於消弭各種暴力行為至關重要。研究指出:
1. 侵犯行為 (abuse) 遍及普世,任何狀況下都有可能發生,而且有其社會根源 (social roots)―― 耶穌會普世性使徒優先的第二項(在修和及正義的使命中,與窮人、被世界遺棄者、其尊嚴受侵犯者同行,UAP2)中也提到這點。
2. 無論施暴者是誰,要解決侵犯行為,需要同儕與團體內眾人採取該有的立場 (positioning)。

讓整個團體參與並定位成捍衛者的策略,是教育計畫共有的三個因素之一。而國際上已有目共睹,這些計畫可促成消弭傷害兒童的暴力,並創造一種保護的文化。發表於歐盟委員會的報告〈促進學生福祉:零暴力教育環境〉,所列出的十三項成功有效的計畫、行動方案以及分析,皆指向它們全是透過整個團體的參與,以及有利於防止暴力的良好人際關係。

如果受害者孤立無援,那麼侵犯行為將永無休止之日。若是羅耀拉依納爵在那天晚上,對另一個房間裡發生的事無動於衷,那麼,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然而,若是受害者不是孤單一人,而是在他們的團體和機構裡,形成一個勇敢團結的網絡,那他們就有更多機會站出來。如此一來,他們可以從受害者變為勝利的倖存者。為了使這個理想成真,不只需要保護諸如霸凌、侵犯等各種類型暴力的受害者,同樣也要保護那些保護受害者的人。機構若能在自身規定與政策上,不只建置支持受害者的機制,同時也能保護和支持那些勇敢打破沉默的人,並將其落實於日常的互動之中,才更能促成消弭暴力。就像歐盟委員會報告所指出的,邁向消弭暴力的努力,必須包括具體的行動,以預防和消除對保護受害者的人士的暴力行為 (孤立暴力)。

耶穌會致力於消弭侵犯行為的全球策略――促進保護文化的一致性計畫(Promoting a Consistent Culture of Protection Project PCPP) ,與這些科學證據相符,它一開始便是以團體為基礎,現今在全球採取,於訓練和培訓中加強這個幅度的措施 。透過耶穌會在世界的每個會省、會區和網絡所制定出的政策、規定和訓練,PCCP 努力發展一種良好的人類關係新文化,讓我們能更貼近夢想中沒有暴力的世界,為此我們攜手努力,一起紀念國際非暴力日與國際婦女節。

文:普拉札博士 (Sandra Racionero-Plaza, PhD)
Google 學術上弱勢保護領域最多引用學者排名第四位
促進保護文化的一致性計畫 (PCCP) 助理協調人

文章來源:耶穌會社會正義與生態秘書處 (SJES)

圖:canv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