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齋可以增長愛德,也是我們與天主關係的一部分。除了透過禁食,我們還可以做什麼來實踐守齋?這裡提供你三個重點,審視哪些習慣對他人、對你自己,甚至對團體不利,應將它們捨棄,好把守齋化為具體的愛德行動。
一談到四旬期,我們往往想到守齋、祈禱與行愛德。雖然《天主教教理》寫著,禁食是作為懺悔的行動(#1434),但耶穌在福音中也多次告訴我們,禁食不要面帶愁容或是大肆張揚,而是在暗地裡進行。
幾時你們禁食,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 因爲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禁食時,要用油抹你的頭,洗你的臉。不要叫人看出你禁食來,但叫你那在暗中之父看見,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瑪竇福音6:16-18)
對我而言,暗自進行很不容易。我先生已常聽到我的計分制節食計畫(point-based dieting system)有何最新進展,並容許我説著晚餐可能吃的這個或那個食物的積分有多少。在任何情況下,我不會輕易聲稱自己是在四旬期裡體現出理想禁食者的那一人。
然而,禁食如何能是喜樂、而非面帶愁容的,這依舊值得探討。我認為瑪竇福音第六章想說的是:禁食是我們與天主關係的一部分,禁食時我們應著重於這個關係。
簡單說,我希望禁食可增長我們的愛德。
許多人兒時熟悉的四旬期守齋操練,是放棄糖果或蛋糕,因爲這些是所有朋友都會做的事。我們已經知道,這種類型的守齋,不該用在我們成年人身上。至少,我希望守齋能有意義,並可幫助我增進與天主的關係。總之,我希望禁食可以幫助愛德成長。
不過話又說回來,我們如何好好分辨禁食怎麼進行? 思考三個問題,有助於我們將禁食化為愛德的行動。
• 我有哪些習慣妨礙他人,若捨棄這些不良習慣,可以是對他人的愛德行動嗎?
• 我有哪些習慣對自己也不好,若捨棄它們,也是對自己愛的表現嗎?
• 我有哪些習慣,對團體造成負面的影響,若捨棄它們,可以是對世界的一種愛德之舉嗎?
我很容易就想到朋友中,已開始實踐第一種和第二種形式禁食的人。例如,我想起有個朋友決定在四旬期期間不再抱怨(甚至包括不再抱怨自己)。另一個朋友,則是在確定了喝酒並未帶給她的人生任何益處之後,戒掉酒精。 他們兩位仔細地反省了,有哪些習慣阻擾了他們展現更多愛德。
第三種類型的禁食較不容易發現,但我記得幾年前曾聽到,有一群朋友決定在特定的某一天著手以減碳及減少能源消耗的方式,作為他們四旬期守齋實踐的一部分。就我記憶所及,他們的想法是考量到,對照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們,自己高度消耗能源的行為,是怎麼影響全球的每個人,特別是窮人。他們也希望更能意識到,他們(以及幾乎我們所有的人)也參與了,他們所視為的社會性的罪 (social sin)。不過,他們的做法,沒有什麼令人感到沮喪的。相反地,他們將其視作一種希望的標記: 過度消費在現代生活中並非不可避免, 而是可以克服的暫時狀態。守齋可以是希望的行動,也是愛德的行動。
教會長久以來傳統的大小齋戒,也有深刻的靈性意涵:在某些特定的日子,不吃肉類以及減少飲食的分量。聖依納爵在《神操 》的原則與基礎中寫到,我們應該對任何有礙光榮天主的事物, 即使是健康,財富、尊榮、或長壽等美好事物保持平心。對我而言,經過審慎思考、健康的苦修實踐,有助於提醒我們作爲一個信仰團體所捨棄的,例如食物 ,並非是最重要的。天主才是。 四旬期是個好機會,讓我們進入一個更接近這個領悟的小操練。
文:瑪琳娜‧麥科伊 (Marina Berzins McCoy)
文/圖來源:IgnatianSpiritu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