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巴基斯坦的耶穌會會士而言,2024年2月24日是個歷史性的一天。當天,羅比.德利馬神父(Fr Robbie D’Lima SJ)在拉哈爾耶穌會興辦的聖瑪利學校(Saint Mary’s School)矢發初願,為當地小小的耶穌會團體注入了新氣息。  

幾年前,當德利馬神父還是一位教區神父的時候,他感受到來自天主強烈的召叫,要他加入耶穌會。於是,他開始了人生的另一個篇章,分別在英國和巴基斯坦做了兩年的初學,立定志向在耶穌會內成為基督的伙伴,全然地奉獻自己。

當天出席初願感恩祭的有巴基斯坦的耶穌會團體、望會生、當地耶穌會三所學校的合作者、兩所耶穌會高中的高年班學生、兩個女修會的合作伙伴,以及德利馬神父從喀拉蚩(Karachi)前來參禮的家人。禮儀中特別強調了三願生活的深刻意涵,藉由三種方式對天主及其子民做出徹底的承諾:所是/存在方式(being)、服務(serving)及捨己(dying)。

首先,三願可說是「新的生活方式」的基礎。巴基斯坦的使命代表,帕拉德爾神父(Fr Juan Carlos Pallardel SJ)在講道中強調,三願的核心意涵就是藉由《神操》達到與天主相契合的一份渴望。因此,耶穌會士不但透過言語和行動,也要按照《耶穌會會憲》和《神操》的精神,對生命中的奇妙化工做出回應。為凸顯這一點,利馬神父從長上手中領受了一本《耶穌會會憲》,作為他在這日益世俗化的「淨土之國」(Land of the Pure)以耶穌會士的身分生活,信守承諾的象徵。

其次,三願也跟「服務」息息相關。為耶穌會會士而言,蒙召去服務是個有意識的決策過程,做選擇時會面臨一些張力:貧窮與舒適、謙遜與尊榮、普世使命與個人興趣。如同《耶穌會現況》(De Statu Societatis, DSS)所言,服務該當是耶穌會會士的基本原則,這影響他們的飲食、思慮、所為,及為何行動;最重要的是,在一切情況中,他們如何服務貧窮而謙遜的耶穌(第三章,1號)。

如同450年前的初期耶穌會士被派遣向蒙兀兒帝國阿克巴大帝(Emperor Akbar)闡明基督宗教的教義,利馬神父以及其他耶穌會會士同樣在巴基斯坦蒙受召喚,服務基督,繼續「努力地做出回應」。該國的基督徒是少數族群,在 2億4千多萬人口中只佔百分之1.3。當地的耶穌會士蒙召以僕人的姿態與窮人、邊緣人、受壓迫者及在不人道環境中痛苦生活的姊妹弟兄同在,為他們服務。

在禮儀的尾聲,德利馬神父領受了矢發初願的十字聖架,象徵「自我空虛」——捨己為人。當地團體院長帕拉德爾神父引述1559年會憲初版的序言,表示我們為這世界已被釘在十字架上,世界於我們也被釘在十字架上。從聖願而來的恩寵,將成為面對巴基斯坦生活實況中諸多挑戰的動力。面對這些複雜的現實,耶穌會士受邀追隨基督的榜樣,不斷地省思、參與及尋求具體的解決方案。為使命而捨己是個過程,更是個了解和經驗在天主葡萄園工作的一個持續不斷的旅程。

德利馬神父及巴基斯坦團體在當天所經歷和領受的豐沛神慰,實是來自天主的一大恩賜,是祂開啟了這項使命。耶穌會團體為許多曾在巴基斯坦傳教使命生活、服務,及付出生命的傳教士感謝天主,此刻他們見證了自己辛勞播種、努力耕耘所結出的果實。祈求天主陪伴德利馬神父及巴基斯坦的耶穌會士,藉由聖母瑪利亞的轉禱,在使命中繼續引導和支持他們。

撰文:若瑟.范文終(Joseph Pham Van Chung SJ),耶穌會越南省讀書修士,目前在巴基斯坦做試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