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亞太地區學院及大學協會每年為學生舉辦的「服務學習計劃」,今年已經來到第12屆。這個計劃深植於教宗方濟各的《眾位弟兄》通諭, 旨在培養學生對兄弟友愛與人際情誼的普遍渴望。今年夏天以河流、山、人為主軸,規畫各項活動,期望逐漸灌輸學生服務的價值。

由耶穌會亞太地區學院及大學協會 (Association of Jesui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sia Pacific) 籌劃的第12屆「服務學習計劃」,2023年8月在泰國清萊進行為期18天的活動,主辦單位是「沙勿略學習社區」(Xavier Learning Community)。

今年的活動主題為「河流、山脈、人:存在的藝術(分辨與和平)」。這是回應耶稣會第36屆大會的呼籲:「重燃與天主、人類及受造界修和的熱忱。」

這次活動的主題圍繞著三個焦點構建:

河流:東南亞的地緣政治,包括水壩建設、湄公河的重要性、以及共享邊界的概念。

山:沉浸於大自然中,藉由關注鄉村生活,愛護大自然的重要性,以及過著與自然和諧的生活。

人:強調邊緣化的社群,例如移民、難民、和其他被邊緣化的個體。

這次計劃的一大亮點是凸顯「稻米神學」(Theology of Rice),在當中稻米象徵上主賜予的生命恩典。它深入探討福音如何敦促我們與大自然及近人和諧共處,建立公義的社會結構,並對更新保持開放態度。

學員課堂分享

學生參加各項互動活動,包括:沉浸式體驗、工作坊、課外教學之旅以及文化參與。這些活動使他們能夠探索清萊社區豐富的文化、傳統和獨特性,同時也深入了解當地的挑戰和掙扎。這個計劃深植於教宗方濟各的《眾位弟兄》通諭(Fratelli Tutti),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兄弟友愛與人際情誼的普遍渴望。正如教宗方濟各所說:「誰也不能孤立地面對生活,」現在確實是「作為同一人類大家庭的夢想」的時候了。

在這三週裡,學生們參加反思課程和靈修交談。他們參觀的地方包括:Rai Chern Tawan禪修中心,藉此深入了解佛教;清孔地區的湄公河學校,他們著重於研究湄公河流域的環境變化和其對發展的影響;以及泰國、緬甸、寮國 (老撾) 三國邊界的交匯處「金三角」。

服務學習計劃中有個不可或缺的部分,是關於逐漸灌輸學生服務的價值,方法是藉由參加者制定集體傳承專案 (collective legacy project),來答覆他們的學習、反思和分辨。

今年2023年「服務學習計劃」的代表來自:日本的上智大學、東帝汶的聖若望德布里道學院 (Instituto São João de Brito)、印尼的聖那塔達瑪大學 (Sanata Dharma University)、香港大學;緬甸的坎庇恩研究所(Campion Institute);菲律賓的馬尼拉雅典耀大學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菲律賓的薩威大學 (Xavier University-Ateneo de Cagayan);菲律賓的達沃雅典耀大學(Ateneo de Davao University);以及泰國的沙勿略學習社區(Xavier Learning Community)。

文/圖:耶穌會亞太地區聯會 (JCAP)

翻譯:弟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