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籍耶穌會神父滿而溢(Rev. Michel Marcil, SJ)從獲得聖召,(1962入會)立志傳教起,和中國結下不解之緣將近60年。出發前往中國傳教之際,卻碰上文化大革命,輾轉到台灣竹北耶穌聖心堂、耕莘文教院服務,從此致力中美天主教交流與服務。
第一次聽到滿而溢神父的中文名字,大部分人都能猜想到其中必定有特別涵意。他本人更是人如其名,開朗個性表露無遺。滿而溢一口流利的中文不但字正腔圓,還可以引經據典。談到他如何從加拿大人變成道地的「中國人」,滿而溢神父更有有一籮筐講不完的故事可以分享。
個性開朗 總是快樂滿溢
記者問:相信很多人都稱讚過,你的中文名字很特別,是誰幫你取的?有什麼特別的涵意?
滿而溢答:是柏克萊「輔友協會」(Inter Friendship House Association)的創辦人朱蒙泉神父幫我取的名字。我和他的淵源相當深。1966年,我還在蒙特婁的耶穌會初學院進行神修。朱神父當時在芝加哥羅耀拉大學攻讀教育和社會心理學系,剛好抽空到蒙特婁拜訪,我被指派接待他兩個星期。
這兩個星期我招待他到我家,他也向我父母和我介紹中國文化。那時候我已經打算要前往中國傳教,因為朱神父的關係,爸爸媽媽覺得比較放心讓我到亞洲傳教。不過那年剛好中國開始文化大革命,所以最後我到台灣。
到台灣以後,我想要有一個中文名字,覺得必須找一個了解我的人幫我取,於是找上朱神父。他幫我取了「滿而溢」,認為很適合我開朗的個性,總是快樂滿溢。我也很喜歡這個名字,就一直用到現在。
在輔大修過「國父思想」
問:可以說說為什麼你的中文講得這麼好嗎?
答:我在1966年9月中到台灣,就先去新竹華語學院和輔仁大學國語中心學三年中文。為了要了解中國思想,我特地在輔大修了「國父思想」和「中國歷史」。我還記得「中國歷史」這堂課,老師只講漢朝,說只要了解漢朝,那其他朝代都一樣了(笑)。
1969年我到耕莘文教院,並創立了山地服務團,當了七年團長。那時候我們每年暑假召集66名大學生,到新竹縣十個部落服務,最多曾經有400多個人報名,很熱門。看學生討論和活動,我更學到中國的文化和行為模式。
問:怎麼會想要當神父?
答:我只能說「天主也有計畫」(笑)。我出生當天就領洗(生日和珍珠港事件同一天),母親從小教導我天主無所不在,我從小念教會學校,但是其實一直想當醫生,從來沒想過會做神父或到台灣。
1962年,我21歲蒙聖召,天主跟我聯絡,邀請我加入。那種感覺非常清楚,讓我不能懷疑也不會懷疑,沒有選擇地就答應進入教會,做一名神父。
為出國傳教 入耶穌會
其實剛開始我也會害怕,覺得最大的犧牲是沒機會教養自己的孩子。我很喜歡孩子,想到教導孩子成長,看他們如何學習做人處事,應該是很開心、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問:當初為什麼會選擇耶穌會?與其他教派有什麼不同?
答:我高中、大學都是就讀耶穌會創辦的學校。在選擇教會的時候,就很叛逆地想「絕對不加入耶穌會」。我那時候一直想要到國外傳教,協助我選擇教會的顧問,也很熱心地幫我準備各教會的資料,差一點就要加入魁北克外方傳教會。
不過顧問後來問我為什麼從來不考慮加入耶穌會,因為耶穌會是到國外傳教最多的教會,當時3萬6000位會士有6000人在國外傳教。我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其實是最適合加入耶穌會的。
以文會友 不強迫傳教
耶穌會認同知識分子對社會的影響,認為傳播知識等於是為神播種子。我們秉持著利瑪竇「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態度,舉辦文教活動,不用強迫接受的方式傳教,而是透過討論宗教,讓人敞開心胸了解天主教的真義。
答:我從小時候起,就對外國事物充滿好奇心。有一次妹妹對我說,家裡總共來過19位外國客人,其中有16位是我帶回來的,就可以知道我對外國人文的熱情。問:父母能夠接受你千里跋涉到台灣傳教?
我一直想要到亞洲傳教,以前在學校也認識從日本傳教回來的神父。後來朱蒙泉神父到我家作客,讓父母對中國也感到親切許多。
不過或許因為我是在日本轟炸珍珠港那天生的,所以爸爸覺得我的頻率可能跟中國比較合。而且他覺得中國人好像比較好說話,感覺我跟中國人比較合得來,所以不反對我到中國傳教。不過我想,就算到日本傳教,我可能也會覺得中國比較好(笑)。
常脫口說:我們中國人……
問:你最喜歡中國文化的哪一部分?
答:(思考很久)很難講,都喜歡。我去過很多國家,卻沒有一個地方讓我覺得像在中國一樣親切。我在台灣服務12年,很習慣中式生活,喝茶吃中菜,感冒吃中藥,常常不自覺脫口而出「我們中國人如何如何」,已經完全融入中國文化裡面了。
也有人問我,會不會害怕喪失自己加拿大文化的根基。我覺得就像是每個人有兩個祖父,傳承的是兩家的文化,不會遺失任何一方。我的爸爸媽媽都來自大家庭,我在外祖父家是長孫,和長輩們都特別親近,讓我學到家庭價值非常重要,這點和中國人的核心價值完全一樣。
到加州廣交中國學者
問:「天主教中美交流中心」(US Catholic China Bureau)的主要工作是什麼?為什麼把中心遷到柏克萊?
答:「天主教中美交流中心」1989年成立,是一個非營利組織,主要以加強美國和中國教會的了解和友誼為宗旨。除了每季出版中國教會季刊(China Church Quarterly)、主辦全美天主教中國事務研討會(National Catholic China Conference)以外,並贊助到中國的宗教研討活動等等。
我在2007年底到紐澤西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擔任「天主教中美交流中心」執行主任,不過因為現在全美國華人天主教團體在加州最為活躍,把中心遷到加州,更方便協助中美各地姐妹教會進行活動。
現在把「天主教中美交流中心」遷到柏克萊,靠近當初朱神父創辦的輔友中心,也可以協助到柏克萊進行短期訪問的中國學者,提供居住、生活上的諮詢服務。我常常會舉辦英文交流活動,協助這些中國學者勇於開口講英文。
很多人都擔心這些活動會強迫灌輸天主教思想。但是基於我們的立場,我們不會過分傳教,只希望大家保持對宗教信仰開放的態度,來這裡認識不同的宗教、交朋友。輔友中心自1987年創辦以來,協助超過300位中國訪問學者,現在去到中國,都可以開同學會了(笑)。
問:通常教宗是終生職,前任教宗宣布辭職是數百年來第一遭,你怎麼看待本篤16世退任?
答:很多人說本篤16世保守、傳統,但在我看來,他是一位革命家。一般人把「教宗」作為一個人物看待,但他把教宗當作一項職務,讓適者任之。
本篤16世高齡86歲,他表示自己健康情形越來越差,處理教務力不從心。我們若是敬愛他,就應該讓他自己決定怎麼做是最好的,不一定要堅持當一個像皇帝般虛的、偶像的位子。他勇於提出辭職,也直接為繼任者打開改革的風氣。
新教宗謙卑令他感動
問:新教宗方濟各是第一位出身耶穌會的教宗,這對耶穌會有什麼意義?對天主教徒們有什麼意義?
答:耶穌會創辦的理念,就是希望對天主教進行改革,會士們不在意要做主教、要升官,最重要的是服務、傳教,要做大家的僕人。所以耶穌會非常少當上主教、樞機主教。新教宗方濟,也是唯一一位成為教宗候選人的耶穌會樞機主教。
對天主教徒而言,新教宗方濟就像一般教友一樣,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過著一般人的生活,讓一般教徒不再覺得羅馬教廷那麼遙不可及。
對我來說,最有意義的是方濟當選教宗後,在第一次的降福儀式上,為教徒降福之前,他先要求教徒為他祈禱,要天主降福於他,說完後便深深地一鞠躬。歷史上第一次有教宗這麼做,展現他謙卑的個性,相當令我感動。
本文轉載自世界新聞網
※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來信吿知,我們會立即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