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美建交後,作為第一批來中國學習的美國人,原本對中國不甚瞭解的韓誠(Frank)和北京的緣分就此結下。剛剛改革開放的北京城內充滿著傳統與革新的激烈碰撞,在這一背景下,Frank用他不甚流利的中文開啟了他在北京大學念書的第一年。六部口買書,鴻賓樓涮羊肉,北京郊外收糧食……Frank也和所有北京70後的人生記憶有了重合,在他的生命裡“中國”二字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從學生到老師,從美國人到“中國通”,從金融高管到教育事業,Frank的人生不同尋常地精彩。不同的職業背景後有不同的時代故事,從商幾載後又重返教育教育事業的他,似乎找到了自己真正的價值所在。從他踏上中國土地的那一刻,“文化交流”這一時代主題就與他密不可分了。
為何最終仍然選擇教育事業?
理想中的高等教育是什麼樣的?
在留學漸趨低齡化的背景下
到底應該選擇什麼階段出國學習?
如果你也對這些問題感到困惑,不妨繼續往下閱讀,聽聽Frank的回答,想必你一定會有所收穫。
韓誠 Frank Hawke
• 斯坦福大學經濟學文學士、政治學碩士
• 斯坦福商學院大中國區主任
• 曾任多家企業的高管和董事
再回到中美教育成為一座橋
為何選擇在從商多年後轉向教育領域?
其實我對生意不是很感興趣,雖然我一直在做生意,但我一直在通過學術視角看待中國,我覺得這對我瞭解中國很有好處。
其次,我自己的兒子長大了,他也是個熱愛學術的人。有一次他大二的時候給我打電話,說他想在大三參加出國交換項目,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事情。一開始我覺得他可能要去倫敦、日本之類的地方,結果他跟我說要來中國。我說你的家就在北京,這不算出國交換,但後來我想了想,覺得他的整個大學其實都算是出國。他雖然是美國人,但是他家在北京,所以如果用這個角度來看的話,他有一個學期回到北京其實也不是壞事。所以後來我就同意了他的想法。
當時他的交換項目是在北京中國學中心(TBC)進行的,正好TBC的人我都認識,所以我給當時TBC的教務長Russell Moses打電話,說下學期我的孩子會是你的學生。結果他想讓我直接過來開設一門課,當時我委婉拒絕了他,但後來實在盛情難卻,我就說那我教一個我感興趣的課程,因為我當時特別喜歡中國歷史,所以我組織了一門叫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的課程。
因為我兒子的關係,我最早在TBC開始講課。雖然我在斯坦福商學院負責的是和教學工作無關的工作,但因為我的中國生活背景,有的老師會請我到課堂上介紹中國。當時我在北京大學工作,北大有時也會請我給美國學生講課,慢慢的請我講課的學校就越來越多了。
當今的美國大學生對中國有著怎樣的態度和興趣?又有怎樣的誤解和疑惑?
我剛來的時候,美國學生都是學習中國的文化、語言、歷史、考古以及政治學等等,比較偏學術領域。但現在的孩子大多對商科這種和生意相關的學科比較感興趣,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10到15年前,兩國關係特別友好,所以美國學生對來中國學習抱有極大的熱情。但現在中美關係有點緊張,所以有的美國學生對來中國學習有點懷疑,並不一定認為中國是美國的好朋友。所以他們的態度是有所改變的。
40多年之後,您覺得中美互相瞭解的程度更高了還是更低了?
當然更高,但是還不夠高,而且溝通方面的阻礙其實更多了,這是讓我非常失望的一點。兩國從1979年正式建交到今年總共42年了,應該互相非常瞭解才是,但是目前的情況實際上缺乏互相理解。
未來如何在青年交流上創新,讓中美青年交流更活躍有效?
因為新冠疫情,現在大多都是用zoom進行線上上課,這對教育來說一方面帶來了障礙,但同時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你可以讓全世界各個地方的孩子來上你的課,不用局限在一個教室裡面。所以我認為可以利用新的技術來增加溝通和接觸,但還是不能代替面對面的教育。
暢想一個更完美的本科教育
就您在斯坦福和北大的學習經歷來講——
中美兩國最優秀的高等學府的學生是否有區別?
我在中國唯一接觸的學生是北大和清華的學生,因為他們都算是中國最優秀的學生,所以我的答案不一定有代表性。
我記得之前就有外國教授提出,這些中國孩子很聰明,但是都缺乏創意。他們的教育體系都是應試和備課,沒有被教育成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模式,他們也不敢提出異議挑戰老師。雖然他們很聰明,但創意的能力有點欠缺。但是這一點從十幾年前開始變了,現在的北大學生就和斯坦福大學生沒什麼兩樣,他們的知識積累和好奇心都特別強,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不論專業,一個學生在大學期間最應掌握的思維方式有哪些?
語言很重要。一句話就是,一定要認真學習,而且要學習自己感興趣的學科。但我覺得很多中國家長特別愛引導孩子,有時候甚至命令他們孩子必須學什麼、不學什麼。其實學生應該在和家長溝通好的情況下,學習自己很熱愛、很感興趣的東西。除此之外,我覺得每一個學生都應該出國,而且要儘量通過當地人的眼睛去看國外社會,雖然這樣很難,但一定會大有裨益。
您建議在哪個年齡階段出國更合適?
這個問題挺有意思的。我20多年前參加過一個中國的電視節目,他們就談到了類似的關於留學的問題。他們需要一個外國人的建議,所以就找了我。
我的看法其實非常尖銳,我認為大學之前不應該出國。因為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課程應該是怎麼做人,而這個課應該是在家裡學的而不是在學校學的,尤其是初中和高中這幾年時間對學習怎麼做人來說非常重要。如果你讓孩子早早出國,說明你把這部分的教育交給外人來完成,如果我作為家長的話我接受不了。但是我認為孩子到了18歲,三觀已經比較成熟了,已經學會了怎麼做人,在這種背景下出去學歷史數學都可以。當然18歲之前還是有很多出國的機會,比如短期的出國活動或者交換項目,這些都很好。
現在的教育及學習方式和過去相比有哪些不同?
50年前,一個人從小學一直到大學,一共接受大概16年的教育,這基本上足夠他掌握未來需要用到的所有知識了。所以那時候的教育更像是“填補空白”。原來老的想法是大學畢業之後就進入社會,學習的時代就結束了,接下來就是需要利用所學知識做貢獻的時代了,這兩個階段被劃分得非常清楚。但是現在你要常學常新,不然你就會被甩到時代的身後。教育對於現當代人來說,是一輩子的事情。這與過去有很大不同。
所以我覺得第一點是: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業。因為現在沒過多久你學到的知識就已經被淘汰了,你就得學習新的東西,對於這些每個人都得有思想準備。但是不同的社會對這些卻有不同的看法。在美國我們不覺得老人回學校學習是個奇怪的事情,相反,我們還特別鼓勵這種行為。但中國對於這個社會現象的看法卻有點死板,有的地方甚至都不允許二十多歲之後的人回學校學習。
第二點是你應該學習什麼。因為可能你現在學的東西10年之後就淘汰了,所以教育機構最大的責任應該是教孩子怎麼學習,用什麼工具學習,然後最重要的是培養好奇心,讓他們永遠好奇,永遠有想瞭解的欲望並掌握批判性思維,學會怎麼自己分析事情。基本的語言、數學等課程都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要教孩子怎麼思考,怎麼愛上學習。
想瞭解Frank的上一期採訪,請點擊下方文字
從斯坦福到北大,中美文化交流先驅者的傳奇故事(上)
北京中國學中心(The Beijing Center)成立於1998年,是安東神父 (Ron Anton, S.J.) 於1998年成立的非營利高等教育機構及研究中心,志在通過文化教育與學術交流,促進中外文化的相互理解與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