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中年學生,1524年
回到威尼斯
朝聖者從迦法起程返國,到了塞浦路斯,眾朝聖者道別後,分別乘三條船,繼續回家的行程。
一些朝聖者求那擁有最大最完備船隻的船主、威尼斯富商,請他免費准許這名身無一文的同伴,一起跟他們乘坐他的船。船主不但置若罔聞,還拿來開玩笑。他說:「假如這人真是個聖人,讓他像聖雅各伯一樣神奇地橫渡大海好了」。
最終,依納爵登上了第三艘最小的船,兩艘大船在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暴中沉沒了。唯第三艘歷盡艱難,最終抵達意大利,在阿普利亞靠岸。這裡天氣惡劣,朝聖者只得一件無袖的黑色上衣,一條粗糙的及膝短褲,一對鞋及一件短外套。穿著這樣一身襤褸的衣服,他在海上過了兩個月,於一五二四年一月中旬,到達威尼斯。在威尼斯,一位曾經在他上耶路撒冷前,殷待過他的人,又給他施捨,並給了他一塊布。他把布料摺疊成數層,放在胸前,以抵擋凜冽的寒風。
求學
儘管依納爵飄泊了這麼多個月,他的未來依然不明朗,「他在不斷思考應該做什麼」。他放棄了進嘉都西會的早期計劃,取而代之的,是他在茫萊撒經驗到的,幫助救靈的渴望。
「他終於傾向用一些時間去讀書」,遂想再到巴塞羅納。我們無法得知這漫長兼牽涉心路的過程,是怎樣使他最終作出這個意外的選擇。
他已經三十三歲了。他取陸路返西班牙,邊行邊乞。在費拉拉,他給了一個窮人一枚硬幣,給了第二個一枚價值稍高的硬幣,之後給了第三個窮人價值更高的硬幣。這消息很快傳開了,窮人蜂擁而至。當他把一切都給光了,就請遲來的原諒他,「因為他再沒有什麼可以給他們的了」。
從那天起,他要為自己乞食。無怪乎,每當這位看似古怪的朝聖者,從聖堂裡走出來,窮人們都會大叫:「聖人!聖人!」。
被捕
一五二四年一月,從費拉拉往熱那亞的跋涉途中,依納爵遇上一些西班牙士兵,他們收留他過夜,並不明白為何他會「走上這條路,因為這條路幾乎正正位於法國和西班牙軍隊之間」,於是勸他走一條較安全的路,但他沒有接受忠告。
到傍晚,他已整整一天沒吃過什麼了,他來到了一個有圍墻的小鎮,守衛抓住他,以為他是間諜,「他們開始盤問他,像盤問疑犯一樣」。對他們的審問,他一概答不知道。他們剝去他的衣服,檢查他的鞋和全身,看他是否帶有函件。他們完全查不到什麼,就把他綁起來,押往隊長那裡,他們說:「隊長知道如何使他開口講話」。
他只穿著短褲和上衣;他們連外衣都不讓他穿。
當他被牽著在街上走時,他心裡想,這肯定就像基督被捕的情景。
這想法使他歡欣鼓舞,大無畏地走。
他被領到公署,守衛把他鎖在樓下一個房間,不一會,隊長來了。朝聖者故意不給他行禮,只用一言半語回答他的問題,並且在話與話之間停頓很久。隊長大發雷霆,認為他精神錯亂,並在下屬前嘲笑他:「這人沒有腦袋,把東西還給他,趕他走」。離開公署,他遇見一個住在鎮裡的西班牙人,此人帶他回家,給他吃的,這是他當天的第一頓飯,又給他過夜要用的物品。
去巴塞羅納
依納爵在第二天早上離開了,一直步行至接近黃昏。兩名法國士兵發現他,把他帶去見隊長。隊長恰巧也是個巴斯克人,便下令要善待朝聖者,並給他吃的。之後,依納爵繼續上路去熱那亞,找到一艘開往巴塞羅納的船。
他沒帶什麼,唯望天主眷顧,就這樣到了巴塞羅納。他本著頑強而純真的希望,不顧一切,朝目標進發的鬥志,很相似方濟會的藝術家精神;解釋了為什麼他那非事事加以詳述的歷驗,不像一本旅遊手冊,甚至不像一個虔誠朝聖者的日記。
依納爵的記述,誠然是獻給引導他腳步,在眷顧他的天主的一首讚美詩。
上課心不在焉
依納爵在巴塞羅納找到一位自願免費教他的老師。巴塞羅納一位太太伊莎貝爾‧羅斯爾,答應照顧他的需要。
已過求學年齡的依納爵顯得與眾不同,不僅因為他年紀大,也因為他不能集中精神。他的注意力往往被洞察靈性之事的喜樂吸引走了。
他深思這個問題,猛然醒覺,原來這些喜樂是誘惑,
因為他從沒有在參與彌撒或祈禱時,嘗到這些喜樂。
因此,他答應老師,「只要我能在巴塞羅納找到維持生活的麵包和水,接下來的兩年,我決不會缺任何一課」。
自此,這些誘惑一去無蹤。絕不妥協是依納爵一生不斷在重複的堅持。
他一直是個祈禱的人,恆常參與彌撒,克己苦身。
他的鞋底磨出了許多窟窿,到一五二五年冬天,這些窟窿大得連鞋底都不見了,只剩下鞋幫。
反省:依納爵不斷在思考應該做什麼?
你有沒有用時間去思考自己應該做什麼?
(待續)
《踽踽獨行:依納爵.羅耀拉》Alone and on Foot (Ignatius of Loyola)
訂購資訊 https://is.gd/kPsA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