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他有時會停下來思考」,1521
再次接受殘忍的手術
一五二一年下半年,依納爵最關心的,是如何矯正接駁得不好的膝蓋骨,「因為這根骨頭非常突出,很難看,他不能容忍。他既已下定決心再戰江湖,便問外科醫生可否鋸掉突出的骨頭」。他的哥哥馬爾定十分驚恐,但依納爵「已決定承受這痛苦,以成全自己的心願」,並「以慣常的耐力」忍受了銼掉突出骨頭的痛楚。為免受傷的腿比另一條腿短,外科醫生用藥膏並用重物施拉力,於是「他的殉難期加長了」。最終,他完全康復,但受傷的腿不能用力,因而「他不得不躺在牀上」。為了消磨時間,他要求一些「他非常迷戀的」騎士故事書籍。
不同的書籍
「由於在家裏找不到他慣常看的書,他們給了他一本《耶穌傳》和一本《聖人言行》」。就這樣,這名夢想成就偉業,並為了矯正身體缺陷而選擇受苦的依納爵,開始瞭解到新的英勇冒險行徑及另類的受苦犧牲。
書本給他介紹有血有肉的聖人,及他們跟隨的「靈魂的溫良導師,永生天主之子,耶穌基督」。他們擁有的,是宗教騎士精神,是「天主的騎士」;這樣的描述在依納爵的想像力當中,悄悄蕩漾。他的腦海開始浮現不一樣的國王,另一種的王國;在這個王國裏的騎士不是虛構的,而是真實的,是在歷史當中他可以認同的人物典範。他是一個無時無刻都喜歡迎向挑戰的人,而且喜歡「精益求精」。他現在開始視這個吸引他興趣的新項目為挑戰,並開始深入去體會書中的內容。
把書本放在一旁
有時依納爵「把書放在一旁,停下來思考所讀到的內容」。對依納爵而言,思考幾乎相當於行動。隨著他對聖人們欽佩的增加,一種想效法他們的渴望開始在他內萌芽。然而,說「是」的時刻還未到,因為他還必須從內心最深的意識中掙脫出來。
如同伯爾納諾斯所察覺到的,皈依的第一步是發生在人內心的靜默最深處,是一種年輕人害怕並拒絕的靜默。
痛苦的力量
潘普洛納事件本身沒有使依納爵皈依,但它創造了心理學認為能使一個人對自己的生命再作根本評估的有利框架。死亡雖擦身而過,卻是那不停地將它的爪牙插入他的身體,那持續了數週的皮肉之苦給他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法國小說家利昂‧布羅依,留意到:「人的心有本來不存在的隱秘暗處,直到痛苦來臨,才將它們創造」。
皈依
皈依是一種獨一無二的經驗,非常像出生或垂死的經驗。有些皈依是經過一番思考、理解、推想,而得出的結果;有些皈依是經由吸收偉大理想而產生的;有些皈依是由情感結出的果實,來自難以抑制的熱情或美麗的願景。
人不是皈依的主人,而是被它征服,被真善美所誘惑。皈依把內心分散的力量進行整合;這整合了的力量給人指出新方向,並使人走向那「另一位」── 天主。
皈依涉及的捨棄,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法國散文家安德列‧紀德坦言:「我從來都不能捨棄什麼;我過著支離破碎的生活,將我的最好和最壞都一併抱緊」。
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將粉碎的膝蓋骨頭重整的依納爵,結果在重整他粉碎的靈魂及支離破碎的生活。在第二次手術中,外科醫生要鋸掉許多突出的骨頭,病人則要護理他的靈魂,捨掉他的意願。
這是一個漫長而微妙的過程。依納爵在完美而徹底的孤獨中,渡過了這第一個最具決定性的時刻,沒有向任何人透露他的秘密。然而,事隔三十年,他描寫當時所發生的事,十分鮮明生動,簡直與他當時所經歷的絲毫沒有分別。他不能不是這樣,因為皈依者都會同意:
在那一刻發生的就好比重生,那一刻的澄明使從前的生活顯得空虛和毫無意義。
反省:在以天主爲中心,把生命整合的過程中,你能識別出哪些是關鍵時刻嗎?
(待續)
《踽踽獨行:依納爵.羅耀拉》Alone and on Foot (Ignatius of Loyola)
訂購資訊 https://is.gd/kPsAz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