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早在一九九零年就已經關注到生態危機問題。身為教宗,他當然是從信仰的角度觀之,目的不是在於提供技術支援或解決方法,而是關注危機涉及的倫理道德。他呼籲大眾攜手合作,立即從倫理層面著手,共建一個和諧的社會。

生態危機自此不但沒有緩和,反日趨嚴重;履行保護地球的倫理責任,也就日趨迫切。我們並非地球的擁有者,我們只是管家,且要為此交賬。這事實為所有人都是一樣,為信奉天主的人,就更加真確。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也許不能接受「管家」的概念,但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而袖手旁觀,無論如何都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教宗在二零一一年度首個祈禱意向中,超越倫理道德與責任的基本概念,邀請我們更積極地起來行動。我們理當珍惜地球的天然、物質、原料,但更重要的,是必須珍惜人性、社會性及靈性的財寶。教宗邀請我們認識世上的一切都是天主的創造,是天主恩賜的禮物。所以,他強調保育的倫理角度。真正欣賞天主創造的美好,自然會以合乎倫理道德的態度去作回應。

讓人人都能享受天主的禮物,就是在履行公義,教宗本篤十六世尤其提到「環境難民」,即受自然災難影響的人。每當談及天主、人類與受造物,我們很難不談公義的問題。讓我們都為能盡好地球管家的責任而祈禱。(嘉理陵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