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上耶路撒冷去,暗暗把十二個門徒帶到一邊,在路上對他們說:
「看,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於司祭和經師,他們要定他的死罪;
並且要把他交給外邦人戲弄、鞭打、釘死;但第三天,他要復活。 」
那時,載伯德兒子的母親, 同自己的兒子前來, 叩拜耶穌,請求衪一件事。
耶穌對她說: 「妳要什麼?」她回答說:「你叫我的這兩個兒子,在你王國內,一個坐在你的右邊,一個坐在你的左邊。」
耶穌回答說:「你們不知道你們所求的是什麼,你們能飲我將要飲的爵嗎?」他們說:「我們能」
耶穌對他們說:「我的爵你們固然要飲,但坐在右邊或左邊,不是我可以給的,而是我父給誰預備了,就給誰。」
那十個聽了,就惱怒他們兩兄弟。
耶穌叫過他們來說:「你們知道:外邦人有首長主宰他們,有大臣管轄他們。
在你們中間卻不可這樣,誰若願意在你們中成為大的,就當作你們的僕役;
誰若願意在你們中為首,就當作你們的奴僕。
就如人子來不是受服事,而是服事人,並交出自己的生命,為大眾作贖價。」
需要靈感
在任何團體中,如果一個外人介入想為他的家人爭取晉升的機會,就會有「不當使用影響力」的抱怨。不過,福音的作者在此似乎用這事件,使人明瞭耶穌開始想要門徒們牢記的不討好的教訓。根本不同於位在政權之巔有要職等著分派,他們這小小的團體卻是瀕臨徹底被排擠的邊緣:他們的領袖耶穌就要面對迫在眉睫的折磨與死亡。因此能給予雅各伯與若望的只有受迫害的「杯爵」。
聖瑪竇在別處提出這我們可稱之為「進升高位」的議題:『門徒來到耶穌跟前問說:「在天國裏究竟誰是最大的?」』(瑪 18:1)答案始終是一樣的:小孩子,理想上來說,總不會「有事業心」, 爭先恐後的;小孩子,理想上來說,對凡事都只有感謝。耶穌告誡說,任何想主宰他人的事都只有在外邦人中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