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萬年曆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表徵,那麼當我們需要把它和教會禮儀年同步使用起來時,就會感到中國文化和基督信仰相遇的”尷尬”,比如春節總會碰上四旬期,一個是該當喜慶歡樂的節日,另一個卻是該當懺悔節制的時期。把這個尷尬加上引號,是由於它只是表面上的,而不是實際上的尷尬,因為處處流露著和諧精神的中國文化,與時時表現出大公精神的基督信仰,在這件事上其實不但沒有衝突,反而十分協調。

春節在萬年曆裡是歲首,是辭舊迎新,寄託希望的日子。古代的皇帝要在這天拜天,以感恩祈福。民間則有祭祖傳統,以慎終追遠。所謂”官有朝賀,私有祭享”。因為祭祖是全家的事,所以春節也成了舉家團圓、拜慶歡宴的節日,其喜樂的氣氛會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隨著歷史的發展以及各種傳說的流行,許多特有的活動在春節前後增加了起來,比如貼春聯、燃爆竹、拜大年、觀燈展等,其中不少活動含有辟邪趨吉的意思。

春節也叫過年。傳說,年是一種每到除夕便出來傷害家畜和人命的怪獸。後來有位智者以紅紙、火光和鞭炮把它嚇跑了。於是有貼對聯、掛燈籠、燃爆竹和拜大年的習俗。過年因而就是躲過年的危害,既躲過了危害,便當拜年–相互道喜問好。

這個傳說很有意思,我們可以用它和耶穌退隱曠野四十晝夜的故事作個對比。後者恰恰是教會傳統中的四旬期所紀念的事蹟。耶穌受了三次不同的誘惑,全都被他戰勝了。魔鬼誘惑耶穌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讓代表著人類的他離棄天主,轉向魔鬼,其方法是誤導其人性的三個層面,即物性(植物、動物性,如食、色)、靈性(精神追求,如權勢、名利)和超性(對超越之經驗的渴望,如奇能、異曆)。亞當和厄娃就是在這些誘惑之下,背離了天主,並從樂園流落到了魔鬼和欲望橫行的”曠野”。以色列民族在曠野裡漂流的那四十年,就是亞當和厄娃–人類的縮影–在曠野,或者說在”涕泣之穀”流落的象徵。

不過,他們是帶著天主預許給亞當和厄娃的福音,帶著進入天主指給他們的福地的希望在曠野裡行走的。那個福音,那塊福地不是別的,就是沒有物性、靈性和超性之不當傾向的天國,就是對天主的絕對從屬,就是與天主一起散步的原始樂園。通過他對魔鬼的戰勝以及他日後的死亡和復活,耶穌把人類從這個危險重重的曠野中帶到了福地。

這就是為什麼,離開曠野後,耶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會堂裡宣佈:”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他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窮人傳報喜訊,向俘虜宣告釋放,向盲者宣告複明,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宣佈上主的恩慈之年。”(路4:18-19)

本文轉載自天主教在線

Photo by Dyana Wing So on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