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天主教媒體代表首次舉辦共融座談會,討論面對資訊科技軟硬體日愈翻新,對業界造成極大財務負擔的壓力,但仍不斷開拓網絡電視台等發展機會,期盼信徒能夠踴躍捐贈,幫助教會媒體宣揚主的福音。 座談會於三月四日在天主教《亞洲真理電台》台灣台的大樓舉行,由台灣台主任鍾瑪竇主持,在九十分鐘裡,七個媒體和教會社團代表和輔導神長們聽到了媒體人心聲,主要困難就是在科技日愈更新,媒體業者財力不足下愈難生存,若只依賴聽眾捐款難以生存,甚至只有被淘汰。 《天主教周報》總編輯蕭羨一指出,這家台北總教區的報紙在廣告和訂戶不停地增加後已經開始賺錢,不再是「賠錢貨」,只是周報同仁都還在使用舊式電腦和程式,急需主管當局全力支助,加速改進軟硬體設備,配合市場需求,受到更多讀者喜愛。 《天主教之聲》傳播協會理事長黃金瑜指出,去年底與中華電信簽約,「喜訊─天主教之聲」在今年元旦正式開播。這節目是他們與《光啟社》、《真理電台》和博愛基金會等單位合作進行。據合約規定,《天主教之聲》每年須繳交新台幣一百二十萬元的使用費,若收聽會員登記人數超過二千人,就可免費使用,惟目前會員不到一百人。 《光啟社》社長莊麗紅則表示,已經開始提供大陸媒體的節目服務與合作,期盼這些合作,能夠提供更多富有人生積極勉勵的意義節目供大陸觀眾。 主教團社會發展委員會主任黃兆明主教致詞時指出,有次搭乘高鐵時除了兩位高齡婦女高聲交談,其他乘客都低著頭靜悄悄地看手機訊息,可見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巨大影響力。 這位花蓮教區主教期勉教會媒體人要重視科技的快速變化,在台灣佛教和基督教都有自己的電視台,而天主教會卻還未有的情況下,大家一起努力,早日使目前開始的網絡電視有更多有益的節目。 《天亞社中文網》、博愛基金會、全國傳教協會和台北傳協會都派代表列席,也都報告在財務上的沉重負擔。這些媒體和機構代表都認為,因歐洲受到金融海嘯影響,加上教友流失眾多,捐款大量減少,對亞洲教會贊助也隨之縮減,台灣教會媒體必須鼓勵本地教友慷慨贊助和參與訂閱。 沒有與會的一些台灣教友對本地天主教媒體都展示不同程度的支持,但認為要集更多人的力量來協助教會在社會傳播上的工作。不過,對於教會媒體的最新發展,卻又不完全清楚。 新竹教區「至潔老友」團友謝多明我向天亞社表示,他是世新大學校友,基於所學是新聞專業,故一直關切天主教媒體發展,不僅訂閱還常捐款贊助。 高雄教區中華神修小會終身奉獻會員劉文義目前也有訂閱天主教刊物。他認為,若有天主教電視台則教友們應長期捐助來支持,因電視業營運費用太大。 台北總教區基督活力運動成員劉慶蜀指出,她有長期訂閱周報,也常購買聖物來支持教會發展,但在向他人推廣時總是常碰壁。她指出,天主教會要設立電視台,在財務上是艱難之路途,但遲早都要落實,還是需要神長和教友繼續共同努力來實現。 至於最近的中華電信MOD平台,即《天主教之聲》的網絡電視,這幾位教友都表示毫無所知,根本不知道如何去登記,期盼相關組織能到各教堂解說。 本文轉載自天亞社中文網
教會與媒體┃台天主教媒體代表首次聚首討論,經費不足礙發展
【活出信仰】苦難耶穌像出遊雜感
每年四旬期一開始,澳門總有「苦難善耶穌」(葡語 Bom Jesus dos Passos,又稱「大耶穌」)聖像出遊。今年母親的背部痛得很,陪她針炙而未能全程參加,只是在末段(聖老楞佐堂至聖奧斯定堂)才能趕上。 當我去到聖老楞佐堂時,苦難耶穌像已越過聖堂走在前面,龐大的隊伍跟在後面,是主教神父等神職人員、協助攙扶聖像的工作人員、旗幟手、輔祭等人,之後是警察銀樂隊,緊隨的是虔敬的教友,兩旁還有不少維持秩序的警察、放下生意一旁的老闆店員、還有看熱鬧的遊客、愛拍照的龍友等,我站在聖堂的樓梯上觀看,望向通往西灣的卑弟巷,密密麻麻的人潮看不到龍尾,耳邊傳來的是警察的哀樂、與信友整齊一致的頌禱聲,沒有叫喧、沒有嘈吵雜聲,整個氣氛是莊嚴神聖的,因為── 一個義人為我們背起了十字架! 我擠身在遊行隊伍裡面,那個人的背影讓我目不轉睛,腦袋裡問題不斷浮現: 祢的十字架有多重?祢的傷有多痛?祢現在是怎樣的心情? 思緒一下湧向二千多年前,若我是當年的民眾,我會用什麼態度面對?會跑上前幫一把?會為祂抹淚抹傷?還是會躡手躡腳地跟在後面不敢吭聲?遠遠躲在一旁偷看嗎?抑或像很多人一樣不分青紅皂白的附和,高喊: 釘祂在十字架上! 隊伍緩慢地往前行,期間有停留不動,教友以外文呼喊著,我並不清楚說的是什麼,後來查看資料,才得知是在整條遊行路線設有七處,穿著白衣,扮演聖婦韋洛尼加的少女,高聲向著群眾,以拉丁語朗唱哀歌一段:「你們所有路過的人啊,請細心觀看,有誰的痛苦像我所受的一樣」(哀歌1:11);她同時向路人展示手拿印有耶穌臉容的白巾,所有參加遊行的教友均以拉丁語回應唱出:「Parce Domine, parce populo tuo, ne in aeternum irascaris nobis」意即「上主,請寬恕你的百姓,不要永遠惱恨我們。」接著由領禱的司鐸誦唸禱文,教友則以葡語答唱:「Senhor Deus, misericordia」 意即「主,天主,求祢憐恕。」整齊的禱聲不斷廻盪著,直達天際,只為我們每天大大小小的罪過懺悔-思想的、行為的: 「我所願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卻去作。」 我們魚貫進入聖奧斯定堂裡,隨著司鐸的葡文講道、祈禱及整個禮儀結束後,所有教友均可上前親吻「大耶穌」,以及走向平時不能接近的祭壇後方──那裡有十字架上的耶穌、下方的瑪利亞、若望及婦女。近距離看見這些巨大的聖像,實在震憾,「大耶穌」神情嚴肅,腳上的傷痕已乾涸;十字架上的祂則雙目向下望,臉容是安詳的;十字架下方的他們,哀傷得不能言語,大概已被淘空! 祢無罪,卻勇敢地接受審判、忍受所有加緒身體心靈的痛苦,背著刑具走了長長的一段路,面對無禮辱罵嘲笑的群眾,不哼一聲,只為贖我們的罪過,甚至為我們請求主的寛恕;祢身上的釘痕,不也是我們無情地一下一下地打入的嗎? 為義人死,是罕有的事,為善人或許有敢死的; 但是,基督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就為我們死了, 這證明了天主怎樣愛我們。 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 四旬期的禁食、悔改、克己、補贖是一個口號嗎?我們又能回報什麼? 作者:小魚兒 本文轉載自天亞社 ※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來信吿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延伸閱讀 ◎【會士剪影】傲氣背後的朱恩榮神父(一) ◎【馬年賀歲】耶穌會的春節祝福──會長篇 ◎【會士剪影】沉思的教育家
【將臨期專題】將臨期第四主日
聖母領報 【福音:路一26-38】 那時候,26 到了第六個月,天使加俾額爾奉天主差遣,往加里肋亞一座名叫納匝肋的城去,27 到一位童貞女那裡,她已與達味家族中的一個名叫若瑟的男子訂了婚,童貞女的名字叫瑪利亞。28 天使進去向她說:「萬福!充滿恩寵者,上主與你同在!」【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29 她卻因這話驚惶不安,便思慮這樣的請安有什麼意思。30 天使對她說:「瑪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在天主前獲得了寵幸。31 看,你將懷孕生子,並要給他起名叫耶穌。32 他將是偉大的,並被稱為至高者的兒子,上主天主要把他祖先達味的御座賜給他。33 他要為王統治雅各伯家,直到永遠;他的王權沒有終結。」34 瑪利亞便向天使說:「這事怎能成就?因為我不認識男人。」35 天使答覆她說:「聖神要臨於你,至高者的能力要庇廕你,因此,那要誕生的聖者,將稱為天主的兒子。36 且看,你的親戚依撒伯爾,她雖在老年,卻懷了男胎,本月已六個月了,她原是素稱不生育的,37 因為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38 瑪利亞說:「看!上主的婢女,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罷!」天使便離開她去了。 【經文脈絡】 隨著將臨期第四主日的到來,耶穌聖誕的腳步臨近了,感恩禮中的經文也完全以將誕生的嬰孩為中心。這個主日信友們一起聆聽路加敘述「聖母領報」(或「天使報喜」)的故事。這是一篇基督徒十分熟悉的經文,我們先按照經文的結構順序略加解釋,再提出一些反省。 故事以天使出現揭開序幕,由天使離去作為結束,其中的內容是天使和瑪利亞之間的對話。藉著瑪利亞所提出的問題,這段對話被分成兩段,重點當然是天使對瑪利亞的答覆,其中說出這個預許的兒子的獨特之處。 天使顯現 路加首先提供了一個不十分精確的時間資訊「到了第六個月」,使這一段故事和前面預報若翰降生的故事連結在一起。說明這是一個發生於依撒伯爾懷孕第六個月時的事件:加俾額爾天使奉天主差遣來到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納匝肋」(參閱:若一19),拜訪一位名叫瑪利亞的童貞女。 「童貞女」的意思是指一位已屆適婚年齡,但尚未結婚的少女,按當時猶太情況大約是十二到十四歲之間。她已和若瑟訂了婚約,只是尚未在一起生活(路一 34)。根據當時之猶太習俗,男女雙方在訂定婚約之後一年左右,才舉行婚禮,然後才住在一起生活(參閱:瑪一18-24)。若瑟出自達味家族,確保了由瑪利亞生下的嬰兒是出自於君王性的世家(路一32-33)。 「天主子」:耶穌的「頭銜」 天主的使者以人的方式拜訪瑪利亞,他對瑪利亞的問候語,顯示出瑪利亞是特別被召選的一位:天主賞給她特別豐滿的恩寵,並且常常和她同在。瑪利亞的反應,凸顯了這個問候的特殊性,並且繼續將讀者的注意力導引至天使接下來所做的解釋。 天使首先安撫驚惶不安的瑪利亞,指出她得到了天主特別的喜愛。接著,採用舊約中常見的許諾方式告訴瑪利亞:她將懷孕生子(創十六11;民十三3;依七14),並且要給祂取名為「耶穌、祂將是偉大的,並被稱為至高者的兒子」。這裡說新生的嬰兒將被稱為是「天主子」,意思就如同以色列君王在登基之時所得到的「頭銜」(詠二7),也如同祂將得到「達味的御座」。 這位將誕生的嬰孩將是以色列永遠的君王,這一點不但符合當時以色列人對默西亞期待,同時也是自耶穌復活後,初期教會的信仰;當然教會的信仰更超越了猶太傳統信仰的範圍,宣稱耶穌不但是以色列的君王,更是普世的君王。 「天主子」:耶穌的「身分」 瑪利亞基於自己尚未完婚的事實所提出的問題,使天使有機會進一步宣報:這個嬰孩的誕生來自於聖神的能力(參閱:瑪一20),「要誕生的聖者」是「天主的兒子」。在這裡「天主子」並非只是耶穌的一個「頭銜」,而是指出祂和天主之間的特殊關係,祂的真實「身分」。 最後,天使主動提出一個記號(和路一18中匝加利亞要求一個徵兆不同),指出依撒伯爾超乎尋常的懷孕事實,也同樣基於天主的權能,並強調:「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 瑪利亞:信者的模範 「願照你的話成就於我」瑪利亞的答覆,表現出她是一切信者的模範。一切蒙召為主以及為聖言服務的先知,都應有這樣的態度。至於天使所宣報的這個許諾在什麼時候,或以什麼方式實現,則未報導出來。路加最後提到天使離去,強化了整個故事的「真實性」。 文學性的分析 這一段經文在文學形式上和「預報若翰誕生」的故事(路一5-25)十分相似,反映了初期教會以歷史故事的形式進行宣講福音的工作。天使所宣報的訊息中,將初期教會宣講有關「天主子」的二個主要教導:「職務性的頭銜」與「身分來源的頭銜」,藉著瑪利亞所提出的問題,相當巧妙地聯結在一起。 【綜合反省】 路加運用了傳統中蒐集到的材料,敘述耶穌的誕生是聖神大能的結果,並且指出:瑪利亞之子就是天主之子。然而,由新約的整體觀點來看,耶穌從永遠就是天主之子,在創世之前便生自於父,而並非在生於瑪利亞之後才成為天主之子。 藉著這個「聖母領報」的故事,路加希望德敖斐羅和今日的讀者確信,教會關於耶穌是「天主子」的宣講,是正確無誤的,讀者應該以瑪利亞為模範,以信德接受「天主聖言」。 基督徒在歷史中不但繼續傳播了這個福音喜訊,而且也把這個故事按字面的意義了解為一個「歷史事件」,並且隨著時間不斷地增添,豐富了教會生活。歷史中出現了許多以「聖母領報」為主題的傑出畫作,教會也因此特別訂定了「天使報喜節」(聖誕節前九個月)。當然這一切的目的並不在於使信仰通俗化,而是期望藉著這 個生動的敘述邀請基督徒,在朝拜中不斷默想人們永遠無法完全明白的「天主子降生成人」的救恩奧秘。 本文轉載自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來信吿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延伸閱讀 ◎【社會文萃】向人介紹我們的天父又有何尷尬呢 ◎【將臨期專題】禮儀年中的將臨期 ◎【少兒天地】上主喜歡你
【將臨期專題】將臨期第三主日
洗者若翰的見證 【福音:若一6-8、19-28】 6曾有一人,是由天主派遣來的,名叫若翰。7這人來,是為作證,為給光作證,為使眾人藉他而信。8他不是那光,祇是為給那光作證。 19這是若翰所作的見證:當時,猶太人從耶路撒冷派遣了司祭和肋未人,到他那裡問他說:「你是誰?」20他明明承認,並沒有否認;他明認說:「我不是默西亞。」21他們又問他說:「那麼你是誰?你是厄里亞嗎?」他說:「我不是。」「你是那位先知嗎?」他回答說:「不是。」22於是他們問他說:「你究竟是誰?好叫我們給那派遣我們來的人一個答覆。關於你自己,你說什麼呢?」23他說:「我是在曠野裡呼喊者的聲音:修直上主的道路罷!正如依撒意亞先知所說的。」 24被派遣來的有些是法利塞人。25他們又問他說:「你既不是默西亞,又不是厄里亞,也不是那位先知,那麼,你為什麼施洗呢?」 26若翰答覆他們說:「我以水施洗,你們中間站著一位,是你們所不認識的;27他在我以後來,我卻當不起解他的鞋帶。」28這些事發生於約但河對岸的伯達尼,若翰施洗的地方。 喜樂主日 將臨期第三主日的感恩禮儀充滿「歡樂」的氣氛,從進堂詠開始,這個禮儀主題就清楚的被表達出來:「你們應在主內常常歡樂,我再說一次,你們應當歡樂,因為主臨近了。」主禮神父所穿著的禮服,也由象徵嚴肅補贖精神的紫色祭披,轉換為預示聖誕歡樂的粉紅色祭披。隨著這個主日,將臨期漸漸近入第二個階段,禮儀重心由勸告基督徒警醒不寐、等待人子從天上再度降來,轉為歡欣準備迎接耶穌誕生於歷史之中。教會習慣上稱這個主日為「喜樂主日」。 主日福音 這個主日的福音仍是以洗者若翰為主角。由於馬爾谷福音相關的資料太少,因此信友們在彌撒中一起聆聽若望福音第一章6-8節以及19-28節兩段關於洗者若翰的報導。和上個主日的福音(谷一1-8)相比較,若望福音中,若翰自稱他就是依撒意亞先知所預言的「曠野裏呼喊者的聲音」(若一23),前來為默西亞預備道路,這位默西亞不只是「在我以後要來」(谷一7),而是已經來到,祂是「你們中間站著的一位,是你們所不認識的」(若一26)。 為「一切人」的見證(若一6-8) 若望福音和對觀福音一樣,在報導耶穌在歷史中公開出現之前,先敘述了若翰的工作。若望福音在序言中先綜合了若翰的宣講:他被派遣來「為給光(耶穌)作證」,為把「眾人」引入信仰。若望福音的作者認為,信仰永遠是以耶穌為對象,但卻是建築在一個見證的基礎上,在這段經文中是指若翰為在他之後要來的那一位所作的見證。若望福音中洗者若翰的見證的特點是,它不只是針對以色列人,而是為了「眾人」,意思是為了一切人。福音作者認為洗者若翰的見證超越歷史時空的限制,永遠具有效力。 若翰的見證 「這是若翰所做的見證」(若一19)這一句話清楚表明了若一19-28的經文意義。這段經文採取對話的形式,包含五個問題和五個答覆;就內容而言,可以分為兩部分:首先是對若翰身分的「審問」(19-23),其次是詢問他所施行的洗禮的意義。 對若翰的身分審問 若翰的見證是指向信仰的,而且具有效力的。由於他是在耶路撒冷派來的代表,亦即「司祭和肋未人」的面前作證,所以這是一個正式的、具有「法定效力」的見證。從一開始,猶太人就是若翰的對手,拒絕他也不相信耶穌,他們如同一個「司法單位」來到若翰面前,提出問題審問他。福音中首先以三個否定性的答案,說明若翰鄭重地否認三個不適於他身分的訴求:他既非來自達味家族的君王性默西亞、亦非厄里亞、也不是那位先知。在猶太傳統思想中,厄里亞(拉三1、23)和那位先知(申十八15、18)都被理解為帶來默西亞性救援的人物。 若翰的見證反映出很深的基督信仰的影響。歷史中的洗者若翰可能真的在其宣講審判與救援的使命中,把自己理解為是厄里亞再現(谷一6;瑪十一11),他引用依四十3的經文稱自己是「曠野裏呼喊者的聲音」(若一23)。 若翰的洗禮 在若望福音中,法利塞人一直是耶穌主要的對手,在宗教問題上他們是有競爭能力的。但福音的內容所反應的大概並非若翰當時的情形,而是主曆70年以後的情況。在那一年,羅馬軍隊徹底摧毀了耶路撒冷城,法利塞人是唯一存活下來的猶太宗教團體,因而成為重建以及延續猶太宗教命脈的主要力量。他們質問若翰為什麼施洗,其問題本身預設了默西亞性的意義(若一25)。若翰的回答中,沒有提到人們所期待的「聖神的洗禮」(參閱:若一33),因此,若翰的洗禮顯示出只是 「水洗」,而且若翰也因此而聞名於當時。 若翰的見證指出,應該「被期待的那一位」已經來到人們中間了,但猶太人卻不認識祂。這一句關於默西亞信仰的言論,含有一個恫嚇的意味,指出當時的猶太人都是盲目的。而若翰表明自己完全不能和「在他以後來的那一位」相提並論,連替祂解鞋帶也當不起!這說明默西亞超越一切,若翰自認為連做祂的奴僕也不配。 綜合反省 這段福音的重點是「見證」!作證者清楚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信仰永遠只能透過見證而被喚起。洗者若翰是一個善盡職責的模範見證人,他面對一群自以為擁有判別一切見證的標準、而且反對他的強權勢力,絲毫不畏懼退縮。 聖奧斯定說這些猶太當權人士:「他們期望將要來臨的(默西亞),卻排斥眼前的這一位(見證者)。」洗者若翰給一切基督徒立下榜樣:基督徒必須為主作證,不可畏懼反對的勢力,信仰必須永遠具有挑戰與接受挑戰的能力。 本文轉載自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來信吿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延伸閱讀 ◎【心靈微整型】站在祭台前 ◎【依納爵專題】聖依納爵‧羅耀拉司鐸 耶穌會會祖 節日 ◎【他方之眼】我不喜歡你們的基督教徒
【將臨期專題】將臨期第二主日
洗者若翰 ─ 耶穌的前驅 【福音:谷一1-8】 1天主子耶穌基督福音的開始,2正如先知依撒意亞書上記載的:「看,我派遣我的使者在你面前,預備你的道路。 3曠野中有呼號者的聲音:你們當預備上主的道路,修直他的途徑。」4洗者若翰便在曠野裡出現,宣講悔改的洗禮,為得罪之赦。 5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群眾都出來,到他那裡,承認自己的罪過,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6若翰穿的是駱駝毛的衣服,腰間束的是皮帶,吃的是蝗蟲與野蜜。 7他宣告說:「那比我更有力量的,要在我以後來,我連俯身解他的鞋帶也不配。8我以水洗你們,他卻要以聖神洗你們。」 馬爾谷福音的「序言」 教會在將臨期第二主日,邀請信友一起聆聽馬爾谷福音的「序言」(谷一1-8)。這段經文中顯出馬爾谷高明的文學技巧,在短短幾節文字的開始、中間和結尾,他以各種方式密集地提出「耶穌基督」,使人清楚看出耶穌基督是整部福音的主題,全書的內容都是環繞著這個主題發展。 馬爾谷開宗明義地以「天主子耶穌基督的福音」來標示自己的作品,顯示出他自己對書中內容的理解。接著,引用舊約先知書的話,以隱含的方式同時引出「上主」(耶穌)和祂的「使者」(前驅)。最後,報導洗者若翰公開出現以及宣講,讓若翰預言一位「更強者」將要來到,並且指出這一位超越一切,因為祂將「以聖神施洗」。 「福音」 在新約作品中,「福音」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概念。在馬爾谷之前,保祿就已使用了「福音」一詞,來稱呼那託付給他的「好消息」,這個好消息就是天主在祂獨生子的生活、死亡和復活中對一切人所施展的救援行動(羅一1-4),是使一切相信的人得救的「天主的德能」(羅一16)。 馬爾谷是歷史中第一個把耶穌的工作、宣講、生活編寫成一部完整的作品,並把它稱為「福音(書)」的人。他把耶穌的宣講和行動表達成「福音」的內容,綜合了兩個幅度:耶穌基督自己的宣講,以及初期教會關於耶穌基督言行的宣講。 書的標題「天主子耶穌基督的福音」用「天主子」和「基督」(默西亞)這兩個同位語,說出耶穌的真實身分。這兩個頭銜貫穿全書,出現在關鍵地方,成為全書的主軸,是了解馬爾谷福音的關鍵線索。 救恩史 福音的一開始,首先引用了一段先知書的經文,使人明白「天主救援的福音」並非直到若翰洗者的宣講才開始,而是舊約先知代天主發言時就已展開。耶穌基督所開始以及完成的工程,其實是救恩歷史的高峰,使天主透過先知們對以色列民族(全人類)所行的釋放性及教導性的救恩工程達到圓滿。 馬爾谷引用先知書中所提到的「使者」,當然就是指若翰洗者,而他的功能是做「天主子」的前驅,透過宣講為天主子準備道路。在傳統猶太信仰以及基督信仰中,天主子來到的時刻,就是末世開始之時,在耶穌基督身上,先知書的經文所含有的救援奧義得以完全揭露。 事實上,馬爾谷合併引用了兩段不同先知書的話(拉三1;依四十3),目的在於顯示他所報導的耶穌事件,來自於最深的救恩歷史根源。舊約中所有先知的話,都是他在福音中所要報導的事件的「預像」,因此,在耶穌身上所實現的整個救恩事件,都出自天主的計畫。 洗者若翰 在耶穌的時代,人們就已稱呼若翰為「(施)洗者」,他主要的工作地點在靠近死海北端的約但河低窪地帶,和依撒意亞先知書中所提到的曠野相當符合。福音經文強調若翰宣講「悔改為得罪赦的洗禮」,所以,若翰所施行的洗禮是一個具有高度象徵意義的記號,表達可以促成罪赦的悔改。若翰有關悔改的宣講,預設了當時的人民知道自己在天主前所犯的罪過。「悔改」的意義便是轉向天主,祂時時願意赦免罪人。 若翰的宣講效果十分顯著,馬爾谷甚至將其誇大成一個盛大的「悔改運動」:「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群眾都出來,到他那裡承認自己的罪過,在約但河裏受他的洗。」(谷一5) 若翰與厄里亞 福音作者描寫若翰「穿的是駱駝毛的衣服,腰間束的是皮帶,吃的是蝗蟲與野蜜」(谷一6),並非僅為了顯示他是一無所需的苦行者,而更是表達若翰把自己視為先知的訴求,因為,舊約中著名的先知厄里亞也是「身穿皮毛衣,腰束皮帶的人」(列下一8)。猶太傳統相信在末世之前,「厄里亞先知要先來重整一切」(谷 九11-13),馬爾谷福音的作者認為,若翰的出現正象徵這個時辰的來到。 若翰帶來的訊息 在馬爾谷的詮釋中,若翰所施行的「水洗」指向默西亞施行的「聖神的洗禮」,後者將取代前者。馬爾谷並未對「聖神的洗禮」的方式及內容多做發揮,基督徒當然可以將復活後「聖神降臨」事件和這段經文聯想在一起,而教會也清楚地把若翰施洗的行動,視為是基督教會聖洗聖事的預像。 若翰宣告在他之後將有一位「比他更有力量的」要來到,他要求人民悔改,正是為這位要來到的「上主」(谷一3)預備道路。雖然若翰沒有說出這位「更強者」的名字,也沒有給祂冠上任何頭銜,卻已清楚地表達出這位即將來臨者的末世性和默西亞性的意義。當「更強者」來臨時,洗者若翰就完成了他在救援歷史中的任務了。若翰自己也期待這位世界的審判者的來臨,同時也盡力在審判出現之前宣講悔改,使人得以脫免憤怒的審判(參閱:瑪三7-10;路三7-9)。 綜合反省 馬爾谷福音的作者以若翰的故事展開有關耶穌的宣講和工作的敘述。根據舊約的先知,若翰即是默西亞來臨之前的使者,他的使命是向以色列人民宣講,促使他們悔改以準備迎接默西亞。他受派遣對天主子民具有極大的重要性,但是卻以那「更強者」的到來為期限,這位更強者是末世性的人子,將以聖神施洗、更新一切。在整個救恩歷史的幅度之下,今日的基督徒應該可以非常容易的體認出,若翰洗者的使命其實就是我們目前的使命。 本文轉載自思高讀經推廣中心 ※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來信吿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延伸閱讀 ◎【心靈微整型】站在祭台前 ◎【依納爵專題】聖依納爵‧羅耀拉司鐸 耶穌會會祖 節日 ◎【他方之眼】我不喜歡你們的基督教徒
【將臨期專題】將臨期第一主日 主將來臨
默想: 進入新的禮儀年(乙年),共有四個將臨期主日打頭陣。這四個主日的三篇天主聖言逐步揭開「將」要來「臨」的那人是誰,祂又怎樣「來臨」的神秘面紗。第一主日的三篇讀經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聖保祿書信和馬爾谷福音,這是我們在彌撒中聆聽聖言的次序。這一順序十分重要,因為指出一個基本道理:先知是基督的前驅,宗徒延續主的救世工程;先知預報的基督,是啟示的高峰,祂使救恩達於圓滿。 四部福音為我們記述了基督的事蹟和教導。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以後,以三部對觀福音作為甲、乙、丙三年彌撒讀經的導航,並搭配先知書和宗徒書信,十分精彩,十分真實。若望福音不屬於對觀福音,多在慶節和特殊禮儀時採用,日後有機會再加以詳述。 不過為了領悟、解釋三篇讀經的內涵,可以從任何一篇著手先講,好能連貫、突顯每主日的中心主題。以今天的三篇讀經為例,如果以「祂即將來臨」為主題,那麼第一篇讀經,依六十三至六十四的十幾節經句,便是舊約天主子民渴望上主親自來臨,在充軍巴比倫五十年後回國時,向上主所做的哀禱:「上主啊!願祢把天衝破親自降臨,高山在祢面前就會融化。」這是一篇熱情奔放的祈禱,以「上主!祢是我們的父」開始,再以同樣的稱呼收尾:「上主啊!祢是我們的父,我們只是泥土;祢是我們的陶工,我們都是祢手中的作品。」此外,這十幾節經句也表達出悔罪的情懷。 再跳到谷十三33-37聽聽耶穌說祂如何來臨:「你們要當心,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那日期什麼時候來到。」馬爾谷的一個特色,是把耶穌的所言所行,描述得十分生動活潑。這幾節耶穌勸人的話就是如此:「你們要警醒,因為你們不知道,主人什麼時候回來:或許傍晚,或許夜半,或許雞叫時,或許天亮時;免得他突然來到,發現你們正在睡覺。」我們聽慣「白天未做虧心事,夜半敲門心不驚」等成語的人,自然覺得耶穌這些話不難懂,只是還得進一步瞭解其中的深意,就是不僅不做虧心事,還該積極地真心愛人。日後還有欣賞馬爾谷福音的機會。 最後,轉到第二篇讀經:格前一3-9。這封信是保祿早期書信之一,比他在51年所寫的《得撒洛尼前書》稍晚一點。格林多教會是保祿建立的,活力充沛,問題也不少。正因如此,他給這教會寫的四封信中保存下來的《格林多前書》及《格林多後書》二書,十分珍貴,內容也特別豐富。在表達祝福與感恩的七節經句後,保祿說:「我為基督所作的證言,在你們當中是這樣的堅定,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出現的時候,已不缺少任何恩寵。天主必要堅強你們到底,使你們在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再來臨的日子,無瑕可指。天主是信實的,因為你們原是蒙祂召選,為和祂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合而為一。」保祿的宣講使福音來到格林多,這裡的人堅定地接受了耶穌。 扼要地介紹過本主日的三篇讀經後,在這新禮儀年的開始,略談聖經《新約》與《舊約》之間的關係,有助於我們更加瞭解整個禮儀年主日和慶節讀經的安排,第一篇大多採自《舊約》的事實。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以來,我公教會的讀經指南先是《啟示憲章》(Dei Verbum 1965 DV),後有教宗本篤十六世的《上主的話語》宗座勸諭(Verbum Domini 2010 VD)。二者相隔四十五年,卻前後呼應,繪出一幅悠遊於天主聖言的美麗畫面。憲章的六項指點:啟示的本質、傳遞和解釋(前三章),聖經的《新約》、《舊約》和在教會中的角色(後三章),言簡意賅,清晰明瞭,由啟示到聖經,再到教會;第4章講舊約聖經時,肯定猶太人聖經是新約的根源。 至於《上主的話語》宗座勸諭是第12屆世界主教會議(2008年)的成果。神學家教宗拉辛格執筆,內容豐富,說理清楚。引言與結論外,分三大部分陳述:天主發言,人的回應;聖言在教會中;聖言傳給世界。在第一部分講「天主聖言」時,用兩個號碼(40-41)談論「新約與舊約的關係」。其中有些重要的肯定,例如「新約本身明認舊約是天主聖言,因而接納猶太人聖經的權威。」(建議10)「我們肯定納匝肋人耶穌是猶太人,聖地是教會的故鄉」(建議52)「基督宗教的根源來自舊約,基督宗教仍繼續由這些根源汲取滋養。」「新約肯定自己與舊約一致,並宣告在基督的生活、死亡和復活中,猶太人聖經得到最完滿的應驗。」 「但必須注意,聖經應驗的概念是十分複雜的,它有三個特點:《新約》與《舊約》有基本的連貫性(continuity)、中斷性(discontinuity),和一方面應驗另一方面超越(fulfillment and transcendence)的特性。基督的奧蹟與舊約的祭祀,在目的上一脈相承,然而卻以很不同的方式實現,而與一系列的先知預告相吻合,這樣,出人意外地達至圓滿。《舊約》在其制度與先知特性之間,充滿了張力。就是說,基督的逾越奧蹟,與《舊約》的先知預言和預象,以一種出乎人意料的方式,完全符合,但與舊約的制度卻顯然有別。」上述「聖經應驗」的三個特點,是很有用的提示:連貫,中斷,應驗又超越三個說法都是對的,但是要懂得正確,更該用得恰當(VD40)。 「這些思考顯示《舊約》對基督徒無可取代的重要性,同時亦道出以基督為中心之詮釋方法的新穎。教會由宗徒時代始,在其生活的傳統中,就以預象(Typology)的解釋,強調天主的計畫,在新舊約之中的一致性。這進程不是任意的,而是與聖經有關事件的固定部分,涉及全部聖經。預象法「在舊約的天主工程中,使人認出時期圓滿時,天主在祂降生成人的聖子身上所完成的一切」(天主教教理128號)。所以,基督徒是在死而復活的基督光照下閱讀舊約……舊約仍保持吾主親自、重新肯定的固有啟示價值(參閱谷十二29-31)。因此,「也要在舊約的光照下讀新約。初期基督徒的教理講授,經常引用舊約。」(參閱格前五6-8,十1-11)(天主教教理129) 聖奧思定的名言美妙地說出新舊約之間的關連:「新約隱藏在舊約裡,舊約顯露於新約中」。「因此,在牧民與學術界中,必須清楚表達出新舊約之間的緊密關係,謹記聖大額我略所說的:「舊約所許諾的,新約使之成為可見的事實;前者所暗示的,後者把它擺在眼前。因此,舊約是新約的預言,而舊約最佳的註釋,就是新約。」(厄則克耳講道詞,PL76,836B)」(VD41)《上主的話語(VD)》勸諭中的這兩段話,把《啟示憲章》(DV)第四章對於舊約的肯定說得更明確,更清晰。 新禮儀年之始的將臨期主日彌撒讀經,是很好的例證。四個主日的讀經一,三篇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一篇選自《撒慕爾紀下》,都是出自舊約,的確與後面的書信和福音,搭配得很生動且有深度。 反省與行動: 我深信主耶穌是拯救世人的救世主嗎?我如何時時保持警醒,以迎接主耶穌再次的來臨?我瞭解將臨期的意義嗎?我如何善度將臨期? 禱文: 請為天主子民祈禱。在新的禮儀年的開始,主耶穌提醒我們要警醒,等候祂的來臨。祈求仁慈的天父恩賜每一位基督信徒,都能善度將臨期,以紀念基督的降生成人,迎接祂的再度來臨。禮儀歌曲:蘇開儀老師建議 本文轉載自天主教輔仁大學神學院禮儀研究中心 ※版權均為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請來信吿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延伸閱讀 ◎【心靈微整型】站在祭台前 ◎【依納爵專題】聖依納爵‧羅耀拉司鐸 耶穌會會祖 節日 ◎【他方之眼】我不喜歡你們的基督教徒
【新聞】上海教區金魯賢主教安息主懷
華東上海教區助理主教金魯賢 【天亞社.中國上海訊】華東上海教區助理主教金魯賢(聖名類斯)於四月廿七日下午二時四十六分因胰腺癌去世,享年九十七歲。 長期患有心臟病和糖尿病的金主教,去年聖誕節開始因健康急轉直下而住院,近月來更屢次傳出病情危殆的消息。 金主教一直是中梵雙方均重視的教會領袖。法國記者多里安.馬洛維奇(Dorian Malovic)於二零零六年為這位耶穌會士出版的傳記,以《Le Pape Jaune》(黃皮膚的教宗)為題,可見一斑。 金主教零七年接受《大西洋》周刊訪問時說:「梵蒂岡認為我為教廷所做的不夠,中方卻認為我為梵蒂岡做得太多,真的很難滿足雙方。」 上世紀中葉,中國大陸教會因政治動盪而與教廷及普世教會中斷來往。直至七十年代末國家實施改革開放後,金主教遊說當局容許信眾恢復在彌撒中為教宗祈禱,並使上海成為國內最早推動中文彌撒的教區。 金主教雖然缺席二零一零年召開的中國天主教第八屆代表會議,依然獲選為中國天主教愛國會及中國天主教主教團的名譽主席。今年二月,他再次獲選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一屆委員,成為九位天主教代表之一。 在中國教會內,金主教也是備受爭議的人物,有天主教徒批評他是中梵之間的投機者。 金主教一九一六年生於上海,幼年喪親。他三二年進入修院,六年後加入耶穌會,到四五年晉鐸。兩年後,他被派往國外進修神學,五零年在羅馬宗座額我略大學考獲神學博士學位後回國,當時共產黨已開始統治中國大陸。 隨著政府陸續拘捕並驅逐外籍傳教士,自五一年起,當時的金神父出任徐匯總修院的代院長、耶穌會上海區代會長及中國耶穌會代巡閱使。 在中共當局五五年打擊龔品梅樞機「反革命集團」的「九八事件」中,金神父與數百名神職人員及教友先後被捕。他被判入獄及勞動改造三十年,因通曉五國語言後期被安排在公安部轄下的翻譯機構擔任翻譯員。他與公安的連繫因而在教友間引起猜忌,被指控涉嫌在教難期間出賣其他神職人員。 他八二年獲釋後成為上海佘山修院的創院院長,修院迄今為華東地區培育逾四百名神父,其中約有十六、七人成為了主教。 八五年,他與李思德神父兩人在沒有宗座批准下同時接受祝聖為上海教區助理主教。三年後張家樹主教去世,由金主教繼任為上海教區公開團體的首牧,李主教則由金主教聘為教區顧問。 直至二零零四年,金主教獲教廷認可為上海教區的助理主教。 上海是中國天主教會的重要教區之一,金主教的離世使當地公開教會團體接班人問題懸而未決。 二零零五年,金主教祝聖原籍山東的邢文之神父為輔理主教。但邢主教自一一年末再沒有公開露面。據香港教區聖神研究中心出版的《鼎》二零一三年春季號資料顯示,邢主教於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辭職。然而,有關資料未有指出教廷是否已接納他的辭呈。 金主教於去年七月祝聖馬達欽神父為輔理主教。但馬主教在晉牧禮上公開宣布不再擔任愛國會的任何職務後,被限制在佘山修院內,並於十二月被中國天主教主教團撤銷其「助理主教」的任命書。 在限制行動自由期間,馬主教幾乎每天都在微博上分享每日聖言反思。教會消息人士指出,馬主教兩周前已被安排離開修院去學習兩個月,估計這可能與五月聖母月佘山的朝聖高峰期有關。 金主教生前與多國的政治和宗教領袖有交情,零五年曾與另外三位大陸主教獲教宗本篤十六世邀請出席世界主教會議,但最終不獲中方允准沒有成行。 上海約有十五萬教友,公開團體有八十多名神父和八十六位修女在逾一百四十個堂點服務。 九十四歲的范忠良主教是教廷認可的上海教區首牧。這位耶穌會士負責牧養「地下」團體,長期受到政府監視,近年健康正逐漸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