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印象

在中学生读的历史课本当中,十九世纪之前,最有名的两个外国人应该是马可波罗和利玛窦。马可波罗因为年代久远,而且似乎没有太多后续的影响,逐渐变成一个传奇性的人物,而利玛窦的名字却是持续的被提及、被讨论,您在任何一个中文搜索引擎上打出利玛窦三个字,会出现近万笔资料,讨论著这位四百多年前活跃于中国大江南北的意大利神父。

如果一个人继续念大学,那他可能需要唸中国近代史,谈到中国步向现代化,中国站上国际舞台,那么所谓的‘西学’,‘西士’,‘西方教士’等字眼,会陆续出现。在这些叙述中最常反复出现的一个字眼就是‘耶稣会’与‘耶稣会士’,一般人多少会猜出这些人跟基督信仰有关,但是大多数人不会再深究下去。 在这个网站上您可以了解耶稣会创立的经过、这个天主教修道团体的属性成员及他们用许多适当的方式来传扬福音、为人服务。现在我们把焦点放在耶稣会跟中国的关系上。

耶稣会成立于1540年,可以说从它成立之初,中国就在这个修会福传的计画中。耶稣会祖圣依纳爵的挚友;也是他忠实的追随者,被称为东亚宗徒的圣方济.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 S.J,现在也有人翻译成沙威)从葡萄牙的里斯本出发,经过印度、麻六甲、日本等地辗转来到中国,他带着敲开中国大门的梦想,却不得其门而入。最后于1552年遥望着中国本土病逝于广东外海的上川岛。
现在,由沙勿略带领我们先用年表的方式来浏览耶稣会士与中国的接触,在其他的各单元我们可以再看到他们精采的故事:

1552 沙勿略病逝于上川岛,他的后继者利玛窦也就在这一年诞生。
1583 利玛窦到了广东,1601年进入北京。利玛窦以其真才实学,透过与知识份子在学术与心灵方面的互动,分享天主对普世万民的爱与救赎。这个由利玛窦走出来的模式,也被其他许多相继来华的耶稣会士采用。使得耶稣会数百年来,在中国的文化、教育、宗教、以及文化交流方面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1644 满清入关,顺治皇帝仍然重用西方来的传教士。汤若望出任钦天监正十八年,赐光禄大夫,是官阶最高之远臣。顺治年间,全国领洗信徒达十五万;到了康熙时,全国信徒已达27万。
1669 康熙以南怀仁为钦天监正。虽然礼部禁教,但传教士仍可自由活动。郎世宁、戴进贤、蒋友仁等耶稣会士仍受乾隆礼遇。
1736 清康熙皇帝驾崩之后的第13年:乾隆皇帝即位。乾隆的政策与作风使得当时的耶稣会士,特别是留在北京的那些,在他在位的数十年间,经历著艰难而极富戏剧性的挑战。
1757 耶稣会因为礼仪之争,被当时的教宗格来孟十四世解散,在中国的影响力因而逐渐沈寂。
在耶稣会被解散的这段时间,曾经将部分的工作委托遣使会继续管理,范围大致是现在的北京及江苏安徽河南。
1787~1840 江南地区的教会领袖是几位中国籍的神父,他们甚至写信给耶稣会总会长和教宗,请他们重新派神父来中国。
1842.7.11 三位法国籍的耶稣会士南格禄(Fr.Claude Gotteland S.J)、李秀芳(Benjamin Brueyre, S.J)与艾方济(Francois Esteve S.J)来到上海。
1844 有5位神父,1846年更有13位神父到中国。到了1848,人数已增至37位(catalogur, 1921),上海成为耶稣会重返中国之后的重镇。
1846 中国皇帝昭告全国,将教会的产业归还。
1853 培育本国圣召的大修院迁到黄埔西岸,最初的三名中国圣召于1858年晋铎。
1870 耶稣会士继续过去在天文、历法、科学等方面的研究,进而建立天文及气象观测站、绘制地图、蒐集并研究中国动植物、研究古物并编排整理目录、编辑字典、拓展教育…各项使命热烈进行,上海徐家汇成为汉学研究中心。
1900 义和团作乱,传教士及教友数千人致命。
1903 创立上海震旦大学;1922年创立及天津工商学院。
1926 首批爱尔兰籍耶稣会士抵港,筹办利马窦宿舍。
1931 美国加州省的耶稣会士到中国上海创办金科中学,在南京创办弘光中学。
1937 中日战争爆发,各省不同国籍的耶稣会士有着不同的命运。(端视他原来的国籍与日本的关系是敌是友而定)
1949 国民政府迁台。注1
1951 首位耶稣会士抵达台湾,开始福传使命。
1952 外籍教士被驱逐,本国神职人员被拘捕,大批耶稣会士被迫离开中国。
1955.9.18 上海大举逮捕主教、神父及教友。之后,由中国撤离暂居菲律宾的会士陆续来到台湾、香港、澳门大中华地区持续福传使命。
注1:1949年后耶稣会在中国的发展,请详参房志荣神父(Fang, Mark) 于辅仁大学神学院“神学论集”2007年秋季号< 1949年以后的耶稣会在中国 Jesuits in China: 1949~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