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中華省兩岸四地青年合作者,繼2024年首度於澳門聚會後,今年選擇香港長州思維靜院再度進行第二次培育。這次由耶穌會士和平信徒合作者組成的11人服務團隊,籌辦從6月9至16日為期八天的深化培育,期間省會長董澤龍神父也前往探視,主禮感恩祭。青年合作者培育除了回應中華省使徒計畫深化階段,也讓青年合作者更認識耶穌會的使命、進行方式的特徵、以及身為合作夥伴和合作者的身份。
耶穌會中華省自2022年發布了中華省使徒計畫(PAP)後,於2024年舉辦了第一次的「兩岸四地青年合作者培育」,以回應 PAP第三項:與青年及匱乏者同行,並彼此學習。今年適逢 PAP 進入「深化階段」,由耶穌會士及平信徒合作者組成的11人服務團隊,加上25位參與活動的青年合作者,36人再次相聚、再次共議同行,感受深化的使命,也讓我們更認識耶穌會的使命、進行方式、以及身為合作夥伴和合作者的身份。
就在我們某次線上 Follow up 會議時,突然有人冒出一句:「各位,我們即將於香港,再次辦理實體培育。」當下所有參與者露出了火熱的眼神,望向在空中的彼此。就這樣,再次催生了2025年兩岸四地的青年合作者培育。此次活動選在香港長洲思維靜院舉行,從6月9日至16日進行為期八天的深化培育。兩岸四地夥伴重新相聚,帶來了新的面孔、新的動力,我們在共同語言下,一起感受成為「天主的子女」。
在思維靜院的首夜,為了更好的預備、更能感受到使命,也為了把此次的行動交託於天主手中,我們安靜求恩。那是「一顆火熱的心」,「真實」也「慷慨」,而且「成為朋友一起合作」。

好久不見,夥伴
今年不僅有去年在澳門點燃星火的夥伴,還有新加入的各地合作者。我們重新在思維靜院,從「心」去認識彼此、認識天主聖三。
透過第一天晚上的「瑪利亞與瑪爾大」、第二天「生命的九宮格」等不同的活動中,我們不斷重新認識夥伴,也將彼此的名字串在一起成為一則書信、一篇小品、一組對句、一首思賦,甚至是一個完整的,僅有我們名字的句子。
為了讓去年參與澳門兩岸四地培育的夥伴有所更新、複習,也讓這次新加入的夥伴認識過去的培育,我們邀請台灣兩位合作者 Doby 與懷美分享「我們是彼此的夥伴」以及「感受在天主內合一」的經驗,還有透過分組搶答的方式,重新梳理了2024年的澳門經驗,以作為團體正式的開端。

在會士身上看見活出使命的樣子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比起了解「天主是愛」,要回答「你知道,你所參與的修會團體,它的使命和進行方式是什麼嗎?」似乎更難。不僅教友不易回答,我們這些合作者,可能也很難完全理解。
「使命」是一件何其神聖的事?但耶穌會士總以幽默的方式,幫助我們重新了解這樣艱深的一個概念。透過四位修士的談話分享,從「一個字」分享聖召經驗、「四個字」分享使命感受,再到最想與合作者分享的「一句話」,我們感受到「愛、情、夢」、「一隻腳、服從、我信任你」,最後到「去看看、與耶穌保持連結、不要害怕,勇敢向未知開放」。他們於見證中用自己的生命分享,與天主真實相遇的經驗、如何看待自己所服務的使命,以及為平信徒合作者如何更好地感受使命。
麥智寬神父進一步分享「耶穌會的進行方式」,除了從核心身份、內心態度與外在具體表現來看待外,也分享耶穌會第34屆大會總結的耶穌會進行方式的八個特質:個人對耶穌基督的深愛、行動中的默觀者、教會中的一個使徒性團體、與最有需要者休戚與共、與他人合作、被召喚為知識界服務、被派遣者時常準備好接受新使命、恆常尋求「更」的精神。我們在認識耶穌會進行方式的過程中,也保持著「Magis」(更)的精神。

中華省使徒計畫(PAP) 深化階段與「身份」
我們很榮幸邀請到耶穌會中華省教育委員會主席,也是 PAP 培育工作小組召集人蘇英麟博士,為我們注入了深刻的思考與感受。原來,天主不只尊重我們的自由,還與我們共舞,並給出那一絲微妙的暗示。PAP 初始原則中,耶穌會定義了「同屬一省」、「在旅途中」,到了2.0版,深化了「身份」與「天主的臨在」。為了使天主的聲音在我們與祂相遇的過程中體現出來。
關於「計畫」,《瑪竇福音》與《路加福音》看似衝突的經文中,啟發了依納爵「計畫不是計畫使事情如預見到一樣發生,而是提供、補充開啟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深化階段更重視,使用何種方法來達成,而非達成了哪些成果,因為我們的計畫當中,也需保留空間,給天主聖三來引領、作工。

我們是天主的合作者
認識 PAP 2.0之後,也需更認識我們每一位合作者的身份、位置。在中華省青年工作委員會主席湯湧神父的介紹下,更細緻地了解依納爵與初期夥伴的情誼、共同分辨、團體與耶穌會近60年來有關合作的討論與發現,直到2023年獲得結論:「我們不『擁有』合作者,我們是合作者。」
至於合作者的身份,我們邀請台灣 Magis 青年中心主任王世芊、台灣青年關關,以及中國大陸合作者分享自己的經驗,過程中我們意識到在這些合作的前提下,他們都不約而同感受到「我是被天主所愛的(不用做什麼,就被愛著)」、「我的內心有一個渴望」,以及「我感到天主的邀請(或天主給的禮物)」。在不同的生命過程,短則數年,長則二十餘年,他們都能感受到投入使命,不是因為個人的能力足夠,而是天主來補足、支持著他們。
當天,在理性與認知上接收了這麼多的資訊後,也在一個舒服、安靜的空間下,讓彼此好好整理,進行加深意識的靈修交談。分享「耶穌如何邀請我,加深我的意識、我的合作、渴望與動力」

信德,颱風中朝聖
活動第五天,我們出門朝聖。這次改變了過往以 PAP 為主題的方式分組,邀請所有合作者,不侷限朝聖主題,而是在過程中好好感受天主與我們、與生態環境、與我的內在一同真實地臨在。因為蝴蝶颱風的影響,為整個徒步朝聖平添許多變數,我們在一種完全不確定的狀況下前進。當日上午我們在感恩祭中看見狂風驟雨,夥伴們帶著既忐忑也期待的心情前行。過程中,出現耶穌平息風浪的畫面,而我們似乎就像是「小信德的人」。天氣一下子就為我們放晴,且各組夥伴的旅途上皆是平安。
這回朝聖,我們去了青衣的聖多默堂感受生態靈修、赤柱的聖雅娜堂、熙篤會的聖母神樂院(隱修院)、尖沙嘴天主教玫瑰堂與慈悲食堂,透過夥伴的心靈與視界,感受到聖神的推動;看似平凡的徒步,卻真實感到耶穌與聖母的陪伴;在前往隱修院的路程中,同時看見 PAP 的貧窮者使徒計畫與隱修士的祈禱;我們也感受到,信仰不僅是在聖堂之中,而是與人們一同存在於城市的街道,且與環境緊緊相連。這些發現,都不是因為路線特別用心安排,而是彼此在心中留有空間,邀請天主聖神令我們看見、體會,因而在每個人的心中,扎下不一樣的根。

避靜中與天主一起度假
朝聖後的隔日,我們進入為期兩天的個人避靜,由朴正煥神父以依納爵靈修的方式帶領。他從「和耶穌一起去度假」開始,強調有品質的休息身心,能更好地與天主建立關係,至「你是我的」、「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耶穌叫來,派遣」,到最後「同我勞苦,將要同享光榮」(基督君王的召叫),讓我們在兩天之中,重新去感受被愛、被派遣、被召叫。
在每一個階段,朴神父也帶著我們以不同的求恩開始,並且更深地意識到自己與天主的連結,或許是現在的生命階段,也可能是過去的經驗,留意自己的身份、該如何信靠天主以及想像著,要是生命中有這麼一位君王的出現,我們可以如何調整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的使命?
避靜當中,安排了11位耶穌會士及靈修輔導,總共49場次的個人談話時間,讓合作者彼此感受自己的需要,自由選擇在合適的時間與輔導談話。

那是一個與天主好好在一起的神聖空間
耶穌會的培育活動,環繞著 Magis 五個很重要的元素:早禱、意識省察、生活體驗、感恩祭與 Magis Circle。乍看之下,這樣的安排可能讓整體活動顯得侷促,但同時也藉著這樣的過程,我們彼此建立更深的語言連結,更能在每一日的清晨、正午至夜幕,更親近夥伴、更靠近天主。
八天的培育,我們聽見了一些令人觸動、美好的聲音。我們在早禱中感受同為天主的肢體、用身體掃描溫柔地意識天主的臨在,默觀耶穌召叫稅吏。在意識省察中,感受被天主所愛、躺在海邊於廣袤天地中省察、留意到我內心有一個神聖空間,天主在那與我一起。而我們也在每天的體驗當中積累感受,在一天的結束前,以 Magis Circle 分享我們所領受的同一個聖神,卻奧妙地呈現不同的作工,透過分享,我們更了解生命如何與天主連結,而我們每個人又是如何獨一無二地被揀選召叫的。

團體中的每個人都肩負著使命
活動過程中儘管變化很多,但服務團隊因著對天主計畫的信賴,得以在每個環節中都發現祂的安排。有了思維靜院的 Paul 神父支援,我們四個地區的青年學員各有一位神父陪伴,還有四位修士及四位平信徒工作者,整個八天過程中,由台灣 Magis 青年中心工作者林薇擔任各項培育的連結,她總是用很輕鬆、直接與經驗性的分享,開啟每一個階段的 input,又在結束時,以耶穌會使命的角度,輕描淡寫留下幾句話語,幫助夥伴們持續祈禱、思索。
服務團隊的合作者與修士們各自帶著自己最真實的狀態,與大家在一起,而神父們則是令人安心的存在。為神父而言,培育的內容可能是自己過去曾經有過的經驗,或者現在部分的服務,但更珍貴的是,與天主一起感受這些美好的發生,透過更多人的生命看見天主的計畫。

划到深處去,撒你們的網捕魚吧
最後,我們分成兩個大組,最後一次的 Circle。分享培育中與天主相遇的經驗、使命的發現,以及我們彼此的祝福。
揮別去年十分令人傷感的道別,這一次,我們到香港大學的利瑪竇宿舍共享美好午餐,並認識利瑪竇宿舍的過去與現在。在夥伴的共融中,各自以舒服、喜歡的方式道別。無論是哪一種,我們內心的熱火,已如同厄馬烏的門徒一般火熱。那個圖像,就如同點點繁星,回到兩岸四地之中,持續發光。
在香港,一個步調快速的地方,我們與天主一起待在長洲思維靜院,享受八天創造的美好、驚奇的奧妙。
文/圖:Magis 青年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