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於2025年5月23至24日舉辦的「依納爵靈修對當代神學及教會改革的影響」國際研討會已圓滿落幕。大會邀請13位海外神學家,及一位香港神學家發表論文。現場演講者的互動將討論帶至更深的層次,與會者的提問也頗精彩,讓所有與會者對於依納爵靈修與神學及共議同行的關係,有了更深的認識與領會。
很多時候我們談論神學,總認為它是理性的學問,是客觀的理論,與經驗無關。而靈修則屬經驗的,是個人主觀的經驗。當代著名神學家中很多是耶穌會士,他們接受共同的依納爵靈修培育,但所開展的神學思想卻大異其趣。他們的神學是否與依納爵靈修無關?他們的神學思想是否與他們個人的靈修經驗分開?亦聽過有批評先教宗方濟各提出的教會革新,缺乏神學和靈修基礎。是次國際研討會正是為了這些問題而產生。
研討會在今年5月23至24日於香港中文大學舉行。共邀請十三位海外神學家,及一位香港神學家發表論文。其中兩位海外神學家因事未能親身出席,以錄影視頻發表論文。雖然有著時差,他們也有出席線上討論,為參加者帶來驚喜。研討會參加者十分踴躍,親身出席有80多位,線上參與的平均也有100多位。除卻講者之間的互相提問和討論,把討論內容帶到更深層次,參加者的提問和評語也很有水平,給予講者不少壓力。
要在一眾神學家的著作中找出依納爵靈修的具體影響不是易事。例如耶穌會士亨利.德.呂巴克樞機(Cardinal Henri de Lubac, SJ),在他的著作中很少直接談到聖依納爵。有的都是事實的記述。如何說他受到依納爵靈修影響?研討會講者,任教於法國史特拉斯堡大學天主教神學院的貝特朗·杜馬(Bertrand Dumas)分析呂巴克八篇有明顯提及依納爵的文獻,呂巴克說:「不斷淨化的教會比不斷改革的教會更卓越。」也說:「真正的教會改革是一項聖化工程,依納爵在教會內推廣的是福音精神的更新。」講者結論出,呂巴克談論的不是歷史中依納爵說過的話,而是他的精神。
至於談及依納爵靈修與共議同行的關係,耶穌會士詹姆斯.漢維神父(Fr James Hanvey SJ)提醒,不要過份把兩者連繫,讓人產生錯覺,以為共議同行是耶穌會的事件。漢維神父強調,它是教會和耶穌會的事件,依納爵靈修是其中重要資源:
一) 為了使天主子民成為積極參與者的主教會議過程。
二) 為了聆聽、學習和分辨的方法。
三) 為了支持主教會議精神所需的教會神學實踐。
為期兩天的研討會對講者和參加者均獲益不少。當然因著不同背景和神學程度,各自有不同領會。耶穌會修士Martin會後分享他參與是次會議的感受:「因為還沒有開始讀神學,這次的研討會在內容上為我來說有些艱澀,不過沉浸在兩天的學術氣息中,特別是看到各位專家之間的交互與思想碰撞,讓我再一次領略了依納爵靈修的博大精深,為我之後的神學學習是一份有力的推動。研討會之餘,我也有幸與這些來自世界各地的神學家談天、交流和吃飯,他們身上散發的能量與熱情,為我這樣的後輩會士也是一份生動的啟發。」
聖神修院神哲學院的李小梅教授則有另一番的感受。「在這世代,我們或許感到宗教是一件私人的事,談到靈修,更可能覺得這只關乎個人的內在感受,與教友自身的生活,與其他人、與社會,沒有直接的關係。在是次研討會題目中,便已經帶出依納爵靈修與當代神學及教會改革有著深厚的關係。多位國際著名的學者,由世界各地到港出席是次論壇,並分享他們的研究專長,循序漸進地介紹不同耶穌會神學家的思想,如何受依納爵靈修的薰陶,及解構依納爵靈修如何帶領前教宗方濟各提倡教會共議同行。這研討會安排周詳,每位講者也有充份的時間發表,之後也有互動式的討論。當中提出的問題,讓講者進一步闡釋他們的論點,也鼓勵研討會參加者思考,和更深入地了解靈修與我們身處的歷史脈絡及社會環境,如何密不可分。」
是次研討會開啟了探討靈修和神學的緊密關係,希望將來可以有更多的亞洲及本地的神學家參與,進行亞洲和西方的神學對話。
文/圖: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林榮鈞博士 (Anselm L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