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亞太區聯會移民與難民網絡,於2025年3月28日至3月31日在韓國首爾進行為期四天的會議。與會者除了聆聽演講,也參觀了耶穌會韓國會省為照顧外籍移工與難民,甫於4月13日成立滿20週年的「社區共生移工中心」,並和移工們一起參與主日彌撒。中華省的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執行長鍾佳伶及社工員宗柔,也出席了此次會議。

耶穌會亞太區聯會(JCAP)移民與難民網絡(Migrant and Refugees Network, MRN)的成員組成多元,有來自天主教修會、公民團體、非政府組織,或者信仰型非營利組織的神父、律師、社工及志願服務者,團結一心並共同承諾,致力於「促進好客與修和文化」。

承辦此次會議的韓國會省,在1980年代之後,隨著韓國經濟實力的發展、恩人強力的贊助,建立並運作了可提供社會服務的幾個中心,尤其是針對移工和難民,並持續進行他們的倡議工作。因此,此次的與會者正好可親自體驗韓國會省在社會正義領域,相當寶貴的使徒工作經驗。韓國會省社會正義委員會主席金敏神父(Fr Kim Min SJ)說明,在他們國家的社會正義,反映了韓國獨特的歷史。

安排參訪「社區共生移工中心」(Yiutsari Migrant Workers Center)的金周燦神父(Fr Juchan Kim SJ)表示:「移工如同候鳥來來去去,是最脆弱的一群人,我們希望能為他們降低障礙。」社區共生移工中心 (Yiutsari Migrant Workers Center)位在離首爾車程約一小時的金浦,不只作為移工和其家人、社群交流的地點,也為陷入困境的人們提供庇護場所。

與會者先參觀住有菲律賓、緬甸與尼泊爾移工的2號庇護所,再回到中心本部。在三月最後一個主日,與會者和中心的移工和他們的家人中心一樓共同參與彌撒,禮儀中所有會眾用各自的母語歌唱讚美天主,包括菲律賓語、高棉語、越南語或德頓語。

2025亞太移民與難民網絡會議:促進好客與修和文化

參訪行程外,與會者也聆聽了幾個演講者的親身經驗和專業知識。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分享,出席這次聚會的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執行長鍾佳伶及社工員宗柔,所聆聽到的真知灼見:

2025年耶穌會亞太區聯會「移民與難民網路」(JCAP Migrants and Refugees Network)會議來到韓國首爾,由韓國的人權工作夥伴帶領來自13國的耶穌會移民工與難民人權工作者,認識韓國這個充滿傳統民風與族群認同意識強烈的國家,如何在接納移民工與難民的路徑上,向異鄉人展現待客之道與好客的正向文化,進而讓社會中的多元群體透過倡議、組織網絡與宣講天主的愛,促進彼此的認識並達成族群的和解。

金鍾浩牧師以自身經驗分享好客文化對異鄉人的意義
金鍾浩牧師以自身經驗分享好客文化對異鄉人的意義

 

由金鍾浩牧師(Kim Jong-ho)以自身經驗分享,身為異鄉人在接受接待與款待時的感受,他表示,若要展現真正的好客之道,不應只對朋友展現,而應當對陌生人、外國人、難民、移工等表達真正的歡迎。真正的接待,非是留連於表面上的禮貌,而是創造一個讓人感到被尊重與被重視的環境,同時也意味著選擇與陌生人同行,甚至與那些社會邊緣人共享生活。這並非施捨,而是一種「互相開放」的行動,不是單方面的施予,而是雙向的理解與連結。

服務於韓國移工人權組織的孫健雄(Sohn Keon-ungy) 先生,則以移工在韓國面臨的社會排斥和弱勢生活處境舉例,在韓國,就業許可簽證中的非專業類人數(藍領)遠高於專業類(白領),顯示韓國的基礎產業經濟高度依賴移工,雖然如此,但移工居住條件惡劣,許多移工居住在無法遮風、雨天會漏水的塑膠大棚中,難以維持人類的基本居住權益與需求。這樣的景況,顯示了若當政策體制缺乏對移民工與難民的關心,僅流於制度面的管理時,便無法真正促進對弱勢群體與社會邊緣者權益的保護,也無法創造一個真正讓對方感到被尊重與被重視的環境。

孫健雄先生解說移工在韓處境
孫健雄先生解說移工在韓處境

 

但同時我們必須了解,接待可能也伴隨著風險。歡迎他人進入自己的生活中,往往意味著時間、資源,甚至生活的穩定性,皆會被打亂;必須願意讓他人的痛苦進入自己的生命——原本與自己無關的苦難,也可能變成你自己的責任與牽掛,尤其是對人權工作者來說。

位於金浦的「社區共生移工中心」(Yiutsari Migrants’Center),是由金周燦神父負責服務的耶穌會移工中心,在這裡,中心不只是提供庇護住所、韓文教育、族群社群支持與農耕活動,同時也協助移工向雇主協調勞資爭議與工傷案件。

韓國的金周燦神父向成員們講述 Yiutsar i成立的理念
韓國的金周燦神父向成員們講述 Yiutsari 成立的理念

 

對於移工在異地工作時所遭遇的處境與適應問題,金周燦神父說,東亞的問題不在於多樣性本身,而是因為語言與文化差異造成的溝通障礙。神父進一步舉例說明,2023年社區共生移工中心成立了製作團隊,就是為了製作多語言的教育影片,提供移工「以他們的語境」為核心的資訊,用移工能懂的語言以及語言中的文化模式,去幫助他們了解韓國的法規與自身權益的知識,當我們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與觀點去思考他的需要時,便是尊重的開始。

而對於層出不窮的勞資爭議事件,神父也表示,雇主積欠薪資,其實在某層面來說,就是偷竊的行為。站在受害者立場思考,有多少移工因為未收到薪資而導致家庭陷入困境,國家應立法將積欠薪資納入刑法的範疇,而非單以勞動法解決。

東帝汶移工拿著韓國(左)與東帝汶(右)國旗一起合照
東帝汶移工拿著韓國(左)與東帝汶(右)國旗一起合照

 

就算今天對方是無身分的移工,只要在這個國家中付出了勞動力,那他就有資格要求雇主給予薪資。不合法的身分是一回事,付出勞動力以維護生活權益是另一回事。並且,對於難民以及沒有合法身分的移工來說,也應當給予他們站在法庭上的話語權,因為對人性的尊重,必須建立在社會正義之上,這才是真正的社會正義與福音精神,也是族群與族群、勞方與資方修和的開端。

梵蒂岡聖座信理部於2024年4月8日,公布了《無限尊嚴》(Dignitas infinita)聲明,文件中強調人性尊嚴與尊重的價值,即人的尊嚴不取決於外在條件,而是與生俱來、不可剝奪的。不論是不是合法移民,這些權利本來就應該屬於對方,諸如保障溫飽的生命權與獲得教育的權利,此為人性尊嚴(human dignity)與尊重(respect)的核心價值。

東帝汶移工們一起大聲唱出對 Yiutsari 的感謝與對家鄉的思念
東帝汶移工們一起大聲唱出對 Yiutsari 的感謝與對家鄉的思念

 

天主教「歡迎鄰人」的教義,更將此核心價值延伸至我們的生活中,意即世人對天主的愛要藉由對鄰人的愛來展現,這份愛中不分種族、國籍、宗教、膚色、社會地位以及身份,我們承認來者的完整人性,並讓他們在我們當中找到歸屬感,從尊重到賦能使移民工與難民了解他們的人權,與體制建立對等的權力關係,我們當中的衝突與對立才能開始真正的和解,也因此,和解不可能在沒有正義與問責的前提下實現。

因此我們透過倡議、宣導與組織網絡,讓社會大眾了解移民工與難民被強迫遷徙和勞動的根本原因,並監督政府與執法者改進政策,將不合理與不現實的制度淘汰,去發展出更符合人權需求的法規。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的鍾佳伶執行長介紹機構的移工服務
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的鍾佳伶執行長介紹機構的移工服務

 

化解族群間的誤會與對立是一條十分漫長且複雜的道路,但就如同天主「愛人如己、歡迎鄰人」的教導,感同身受那異鄉人的心境,我們自身便能踏出第一步,成為改變的開始。

文/圖:新事社會服務中心、耶穌會亞太區聯會

與會成員在法蒂瑪天主堂參加彌撒
與會成員在法蒂瑪天主堂參加彌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