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受造的目的,是為讚美、崇敬、事奉我們的主天主,因而拯救自己的靈魂。」聽到依納爵在《神操》第一週「原則與基礎」講的這段話,你首先有何感受?天主創造我們,竟然是要我們讚美、崇敬和事奉祂?事實上,這是對天主在各方面的賜予和饋贈,自由的回應。這並非是被自私的天主奴役,而是我們於天主愛的臨在之中深受感動,願意以讚美和崇敬之心與祂一同勞作。
(Featured image:Throne of God by Huszti Adam)
我經常對依納爵《神操》第一週的「原則與基礎」(神操23),當中三個詞彙感到抗拒:讚美、崇敬、事奉。事實上,任何依納爵式的避靜或課程都靠「原則與基礎」支撐,而且它有許多需要解釋的地方,但這三個詞在《神操》的開頭就總結了我們受造的原因。依納爵說,我們「受造的目的,是為讚美、崇敬、事奉我們的主天主,因而拯救自己(我們)的靈魂」。
什麼?天主創造我們是為了讚美、崇敬和事奉祂?看起來祂似乎是個自私的天主。
因此,我在早期撰寫的一篇文章裡,很自然就探討了這個問題。我提出了我們朝拜和讚美的雙重理由,它們想當然是「依納爵式」的:
- 是由感恩而生的愛的回應
- 我們光榮天主是為了分享和參與祂繼續不斷的創造(愛始終充滿生機)。
然而,這三個詞很難不讓人覺得有自私的意味,因為它們長久以來是基督宗教單方面的要求:「天主創造我們來朝拜祂。」這句話我聽過很多次了。這也是某些祈禱或者儀式變得如此「強制性」的原因。這某個程度解釋了,何以我們覺得必須以特定的方式祈禱,還有當我們祈禱「不夠」時,為何會有「天主教徒的罪惡感」。
本著重新磨亮我們宗教視野的精神,讓我們用一個依納爵式開場白來定義這三個關鍵詞。
如同依納爵在《神操》裡所表述的,他會說,我們所做、所說或所祈禱的一切,都是在回應天主愛的恩賜。我幾年前寫的文章就在提這個重點。以此為脈絡,讚美、崇敬、事奉天主就有了新的意義。
讚美
當你聽到「讚美」這個詞,會想到什麼?我會想像,向坐在莊嚴寶座上的基督君王,屈膝下跪的群眾。我們的基督宗教歷史,令我們許多人不由自主地聯想這種君王的形象。但天主並不自私。讚美是對感恩自然的回應。事實上,我認為在依納爵心中,這種對天主的讚美就是感恩。它是為了回應愛的恩賜,所表達出的巨大感激。對於拯救過你的生命或捐出一顆腎臟的人,你或許會有這種回應。
什麼是讚美的祈禱呢?例如:「謝謝祢的愛!」
崇敬
這僅是代表敬畏和驚奇。「崇敬」一詞,傳達出一種靜謐神聖的氛圍。拉丁文 reverentia 的意思是「畢恭畢敬」。再說一遍,它不是來自天主的脅迫,而是源自以愛回應祂的美善。這是在愛前屈膝的情景,因為你就處於「愛」的臨在當中,你意識到你正站在愛的化身面前,而不是自覺不配。我以前寫過有關崇敬以及滿懷敬意鞠躬現象的文章。那當中有某種謙卑,因為我們與天主的關係是一種改變生命的關係,所以對於天主所給予的、所賞賜的禮物,都抱持開放的態度接受。
什麼是崇敬的祈禱呢?例如:「祢何其美妙!」(聖詠第八篇是極佳的崇敬祈禱。)
事奉
就這意義,事奉不是奴役,而是合作,與人一起工作,並且藉著事奉天主,與他人分享祂的愛。如果我們要理解事奉天主的意思,我們必須擺脫世俗、高不可攀的君王形象。再一次地,我們於感激天主的愛中,深受觸動而回應祂的邀請,參與建立天主的王國——有些人稱其為基督工程。當我們愛鄰人,當我們善用自己的天賦和才能,還有,當我們做出與基督工程一致的選擇時,我們就是在事奉天主。讓我們一再重申,事奉天主不是奴役,彷彿天主等我們完成某些任務才愛我們。不是的。基督徒的事奉,是藉着分享天主的聖愛來回應那神聖的愛。換句話說,這是分享和參與天主持續不斷的創造工程。
什麼是事奉的祈禱呢?例如:「我該怎麼幫忙?」
這就是我們的目的:讚美、崇敬、事奉天主。天主不需要這些。如果我們既不讚美,也不崇敬和事奉,天主還是天主。反之,這是對天主在各方面的賜予和饋贈,自由的回應。這並非是被自私的天主奴役,而是我們深受感動,願意為天主王國的工作與祂一同勞作。(神操236)
列出天主給你的各種恩賜。你對讚美、崇敬、事奉的回應是什麼呢?
文:安迪·奧托 (Andy Otto)
翻譯:弟鐸
文/圖來源:GOD IN ALL TH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