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於2024年12月18日授權聖座封聖部 (Dicastery for the Causes of Saints) 頒布相關法令,批准冊封耶穌會士殉道者,愛沙尼亞宗座署理 (Apostolic Administrator of Estonia) 普羅菲特利希總主教 (Archbishop Eduard Profittlich) 為真福。一起來看他充滿服務、勇氣和殉道的一生。
(刊頭圖片:梵蒂岡新聞網)
在愛沙尼亞於1940年被蘇聯佔領後,儘管威脅日益強大,原本有機會回到德國的普羅菲特利希卻選擇留下。最後他被逮捕、受審,並被判死刑,而在處決前,他先於1942年2月22日死於獄中。他的列真福品儀式將於未來幾個月在愛沙尼亞塔林 (Tallinn) 舉行。
簡傳
天主的忠僕,耶穌會士愛德華·普羅菲特利希 (Eduard Profittlich, SJ) 於 1890 年 9 月 11 日出生於德國萊茵蘭地區 (Rhineland),特里爾教區 (Trier) 的比雷斯多夫 (Birresdorf)。他的父母馬庫斯·普羅菲特利希 (Markus Profittlich,1846-1920)和多蘿西婭·普羅菲特利希 (Dorothea Catharina Profittlich, 1850-1913) 是住在一個只有幾百位居民的小村莊農民。他在出生當天就受洗,於 1903 年初領聖體,並於 1904 年在萊默斯多夫 (Leimersdorf) 的聖斯德望教堂領堅振。愛德華在萊默斯多夫當地上小學,然後在阿爾韋勒 (Ahrweiler) 和萊茵河畔林茨 (Linz am Rhein) 繼續學業,並於1912 年畢業。同年,他進入特里爾神學院 (修院)(Seminary in Trier),但兩個學期後於 1913 年離開,跟隨他的哥哥伯多祿(一位在巴西去世的耶穌會士)的腳步,前往荷蘭加入耶穌會初學院。
愛德華在法爾肯堡的耶穌會聖依納爵法爾肯堡大學部(Collegium Maximum S. Ignatii Valkenburgense in Valkenburg)唸哲學和神學。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斷了他的學業,當時他在比利時韋爾維耶 (Verviers) 的一家軍醫院擔任衛生部門工作。戰後,他重拾學業,並於 1922 年晉鐸。接著他還在波蘭克拉科夫 (Krakow) 研讀神學研究所,之後在切霍維采-傑濟采 (Czechowice-Dziedzice) 完成了他的卒試 (Tertianship)。
1925年至1928年,愛德華在德國奧珀爾恩(Oppeln,現為波蘭奧波萊Opole)服務,後來成為漢堡聖安斯加爾教堂的專職司鐸,為波蘭移民提供牧靈服務。 1930 年,他宣發末願並被派遣至愛沙尼亞。 1931年,他被任命為愛沙尼亞宗座署理,1936年,他成為哈德里亞諾波利斯 (Hadrianopolis) 的領銜總主教 (Titular Archbishop)。
1940年蘇聯佔領愛沙尼亞時,宗教自由受到嚴厲的限制,對神職人員的迫害與日俱增。即使愛德華本可離開愛沙尼亞,他仍選擇留下,把他的使命和牧養的信友放在首位。
他在1941 年 6 月 27 日前夕被捕。之後是長途跋涉 2000 公里,前往基洛夫 (Kirov) 監獄的旅程,以及一連串的夜間審訊。 1941 年 11 月 21 日,愛德華受審被判處死刑,他被羅織的罪名是反蘇聯、反革命宣傳,以及煽動與不舉報「反革命活動」等。他的上訴被駁回。這位天主的忠僕被迫忍受了近九個月嚴苛的監獄景況,未及被處決,先於 1942 年 2 月 22 日在基洛夫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