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亞太區聯會的40多位讀書修士與終身修士,在2024年歲末齊聚菲律賓宿霧,聆聽耶穌會於社會使徒工作的投身,也親至貧窮家庭作客一天一夜,體驗並看見他們在匱乏中仍活出福音精神的面容。此次聚會也以同道偕行的精神,邀請聖言會的神長前來介紹聖言會於宿霧服務貧窮群體的經驗,並帶領與會修士在體驗後的分享與反思。中華省共有3位修士與會,邀請你聆聽他們的分享。

「看,兄弟們同居共處,多麼快樂,多麼幸福!」(聖詠 133)

2024年12月24日至30日,耶穌會亞太區聯會(JACP)的40多位修士齊聚菲律賓宿霧的依納爵靈修中心(Cebu Center for Ignatian Spirituality – Jesuit Retreat House),舉辦了一場以「應對變遷:亞太地區的移民動態與菲律賓經驗」為主題的讀書修士與終身修士聚會(Scholastics and Brothers Circle)。

此次聚會的主題由前亞太區培育代表穆善鐸神父(Fr Riyo Mursanto SJ)提出。他注意到年輕會士對社會服務使命的興趣較少,而社會服務、促進正義正是耶穌會使命的核心。因此,他希望通過此次聚會,喚起年輕會士對社會使徒工作的熱情,期盼更多會士投身其中。

2025JCAP讀書修士與終身修士聚會

聚會伊始,耶穌會社會正義與生態秘書處秘書長羅伯托·哈拉彌佑神父(Fr. Roberto Jaramillo SJ)發表了致辭,簡要闡述了耶穌會社會服務使命的重要性及其當今面臨的挑戰。隨後,耶穌會亞太區社會事工秘書茱莉·愛德華茲(Julie Edwards)進一步說明了亞太地區社會服務的現狀。兩位的發言為接下來的討論奠定了基礎。

接著,亞太區移民與難民網絡 (JCAP Migrants and Refugees Network)協調人中井淳神父(Fr. Jun Nakai SJ)分享了他服務的經驗,尤其是如何在面對協調網絡的諸多挑戰時,在祈禱獲得力量,繼續前行的感人見證。他特別強調,耶穌會社會服務的根基在於靈修的深度,若缺乏靈修為基礎,所作的一切便會失去生命力,與其他非政府組織(NGO)無異。他的分享引起了與會修士們的強烈共鳴。

此次聚會還展現了同道偕行的精神。主辦方特別邀請聖言會前總會長海因茨·庫魯克神父 (Fr Heinz Kulüke SVD),介紹他們在宿霧服務貧窮群體的經驗。隨後,修士們前往「和諧村」,這是垃圾山居民的遷居地,在那裡與居民同吃同住一天,親身體驗他們的喜樂與挑戰。體驗結束後,聖言會菲律賓南部省省會長羅傑里奧·巴奧神父(Fr Rogelio Bag-ao SVD) 帶領修士們進行反省與分享。兩個修會通過這次合作,共同體現了共融的精神。儘管隸屬不同修會,卻服務同一使命。

2025JCAP讀書修士與終身修士聚會

 

來自中華省的三位修士也參加了此次聚會,以下是他們的感想:

Mark 修士
在此次聚會中,我有幸聆聽了來自不同國家的弟兄們,關於他們對移民問題和社會使徒工作的分享,這不僅擴展了我的視野,也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修會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共同責任。如同在分享中提到的,天主自己也成為了難民,聖家被迫逃往埃及的故事至今依然在世界許多地方重演。

其中,一位來自緬甸的弟兄分享了一段視頻,內容是一位在澳洲留學的緬甸會士,他在感受到澳洲法律制度的完善與社會穩定後,回想起自己祖國的困境,心中充滿了無奈與焦慮。面對家鄉人人自危、對未來看不到希望的現狀,他以極度渴望與憤慨的語氣說道:「我羨慕,實在羨慕這裡這麼好的法律制度,為什麼我自己的國家卻沒有,沒有?」視頻中還呈現了大量流離失所的緬甸人民,不斷逃亡、無處安身。我從那句「羨慕」 中,讀出了背後深深的無助與痛苦。

當我看著這些受苦的家庭和孩子,我仿佛看到了聖家的困境。這殘酷的現實深深觸動了我。基督同樣在受苦,他與所有受苦之人同行,並呼喚我回應。就像那位善良的撒瑪黎雅人一樣,我被邀請停下來,順從內心的召喚,通過愛的服務讓天主以真實、有血有肉的方式顯現。作爲一位年輕會士,我渴望成為希望的使者,回應教宗在新禧年的「希望」主題,將我內心對天主的渴望轉化為希望的象徵,幫助那些在黑暗中的弟兄姐妹點燃希望的火焰,並放射主的真光。

 

阮樹文修士
哲學家列維納斯 (Emmanuel Lévinas) 認為,相遇經常表現於面容,且是一種他人鮮活的存在,展現在我的眼裡,甚至在我現實的生活中。 他者的面容會說話。

我們有一天一夜的時間,在一個貧窮狹窄的家庭裡體驗生活環境。來到這地方之前,我看到旁邊都是垃圾場,還有很多蒼蠅飛來飛去。看到他們生活的缺乏,以為那會讓他們走近一個黑暗和寂寞,而不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於1995年《生命的福音》通諭中所說:「我們已看到一道皓光」。

他們都很親切地歡迎我們,雖與我們沒怎麼聊天,可是從他們的招待中,會看出他們有一股猛烈在為愛而活,或是說,他們就當作只能活到今天而已,不知明天會有什麼事會發生,所以盡心盡力地活出天主給他們的時間,不會浪費一分一秒,將一切都託付在天主懷裡,把天主當作他們的靠山。這樣,人們就能認出他們真正活出並體現福音的精神。

他們真是令我感動與欣慰,我已見過他們的面容,也不用說什麼,也無須用高貴美味來招待我們,光是他們臉上的表達就已足夠了。我們三個來自耶穌會的修士,以及這個教友家庭,已道出了《聖經》的畫面:我們幾位修士將來是牧羊人,在今天已感受並體驗到羊群的需要。至於教友,他們盡可能有什麼就招待什麼,如同福音中的瑪利亞瑪達肋納的精神。

這裡雖然是偏僻荒涼的地方,但生活十分的純樸善良,因為耶穌常臨於在他們之中的每一位,也使他們看到耶穌的愛與希望。

 

Pius
此次聚會,讓我深刻體會到耶穌會社會使徒工作的悠久傳統。從依納爵在羅馬創辦收容妓女的瑪爾大之家 (Santa Marta House),到他的同伴投身醫院服務病人,這一傳統始終在耶穌會內傳承至今。這讓我更加確認了自己服務貧窮弱小者的渴望,同時也讓我看到了更多使命的可能性。此外,了解聖言會的使命開拓了我的視野,讓我意識到使命遠超某個人,某個團體的範疇,而實在是天主的使命(Missio Dei)。我也期盼在服務的路上,與他人合作,共同為主工作。

這次聚會可謂恩寵滿溢,不僅增進了年輕會士間的友誼,也拓寬了他們的眼界。大家更加深刻地意識到社會服務和促進正義使命的重要性,並希望有更多人投身這一使命,為主工作。

文: Mark Wu 修士、Pius 修士、阮樹文修士
圖像來源:Mark Wu、耶穌會亞太區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