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夥伴原住民事工( JCIM)核心團隊,於2024年11月8日至12日在台灣新竹縣五峰鄉清泉天主堂召開會議,推進他們在亞太地區的原住民使命,包括意義深遠的原住民參與和賦權。清泉天主堂的主任司鐸丁松青神父也是此次與會的 JCIM 核心團隊成員之一。 JCIM 協調人,耶穌會士浮羅列斯神父說:「原住民靈修不只是個框架;它是鮮活的經驗,要求人們沉浸其中、予以尊重、團結互助。它需要那些與原住民一起工作以及為原住民工作的人,進入並生活在那個世界裡。」

本次會議在台灣文化富饒的泰雅族之鄉舉行,與會的六名核心團隊成員是:來自菲律賓的沙勿略科學基金會執行董事拉瓦內拉先生(Roel Ravanera)、達沃雅典耀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托馬絲博士(Rosalinda Tomas)、良尼神父使命基金會副主任瓜琳(Sailyn Guarin)、緬甸耶穌會難民服務處專案管理總監凱恩(Mary Khine),以及東道主、泰雅族堂區清泉天主堂主任司鐸耶穌會士丁松青(Fr Barry Martinson SJ)神父和 JCIM 協調人耶穌會士浮羅列斯(Fr Bros Flores SJ)神父。基於前一次菲律賓馬萊巴萊會議的動力,團隊對於聯絡網的後續行動進行分辨和規劃,為明年舉辦更盛大的 JCIM 會議打下基礎。

本次會議的一大成果,是肯定對原住民性 (indigeneity)的理解,自然而然導向喚醒原住民的靈修。這個觀點對陪伴原住民的耶穌會士及合作者來說至關重要,有助於更好地欣賞原住民的傳統和奮鬥,同時也加強社會–經濟、政治、教育和靈修方面的賦權。

「原住民靈修不只是個框架;它是鮮活的經驗,要求人們沉浸其中、予以尊重、團結互助。它需要那些與原住民一起工作以及為原住民工作的人,進入並生活在那個世界裡。」浮羅列斯神父說。

右三為清泉天主堂的主任司鐸丁松青神父
右三為清泉天主堂的主任司鐸丁松青神父

團隊探訪了台灣幾個可進行體驗學習的關鍵地點,進一步探索這份動力。這些沉浸式活動被視為一座橋樑, 將對原住民靈修的「知性理解」與「感性深切連結」做連接。

會議的另一個亮點在於突顯亞太區原住民耶穌會士,以及與原住民一起工作的耶穌會事工代表之間的個人聯繫。2025年的會議設法擴大倡導團體——耶穌會士、平信徒合作者,尤其是原住民本身——以塑造一個更能回應他們需求的 JCIM。藉著培養更穩固的聯繫,JCIM 計畫創建一個支持性的聯絡網,以促進合作和共同成長。2025年會議將進一步探討如何加深這些關係,並使耶穌會的使徒工作與期望更趨一致。

此外,團隊意識到陪伴始於深入的聆聽和真實的夥伴關係,也討論了一些倡議,其目的在於確保原住民得到妥善的陪伴和賦權。從栽培領導能力的機會,到在更廣闊的教會和社會平台上放大原住民的聲音,與會者們重申 JCIM 的使命,是要彰顯原住民的尊嚴、靈修和韌性,確保他們不只得到陪伴,而且更重要的是,獲得打造他們自己未來的力量。

文/圖:耶穌會亞太區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