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社會正義及生態秘書處秘書長哈拉彌佑神父,於2024年10月拜訪位於印尼雅加達,關注移工以及人口販運受害者的「人類之友中心」。他在與中心職員對談時,提出擁護整體生態學的5種態度。對於怎麼改變個人生活型態,好與我們的大地之母和睦相處,他也提出具體可行的6個要點。
耶穌會社會正義及生態秘書處 ( Secretariat for Social Justice and Ecology, SJES) 秘書長羅伯托·哈拉彌佑神父 (Fr Roberto Jaramillo SJ) 2024年10月至雅加達訪問時,與耶穌會關注印尼移工及人口販賣的人類之友 (Sahabat Insan) 中心的40位職員見面與對談。他們的談話圍繞著《願祢受讚頌》勸諭第63號的建議:對不同種族多樣且豐厚的文化、其藝術和詩詞、其內在生命和靈修,須予以尊重。若我們真正希望發展出一種生態學,能夠彌補我們所造成的傷害。
人類之友中心主任,耶穌會士依納爵·伊斯馬托諾 (Fr Ignatius Ismartono SJ) 神父,從印尼文化的視角闡述《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 史詩劇中的戲偶「貢蒂王后」(Dewi Kunti) 的美德。在環境保護方面,這部史詩巨著給予我們許多寶貴的教導,它聚焦於大自然的神聖性、人類需求與生態健康之間的平衡,以及環境開發的後果。它促進了與自然界永續的互動,並提倡一個概念,「保護自然是過正義生活一完整的部分」。
伊斯馬托諾神父也強調貢蒂的慈悲、責任感、智慧及韌性,這些對於環境保護,具有象徵性的教誨作用。透過她對般度族 (Pandavas) 五個兒子的教導,以及她與自然界力量的連結,她代表了一種形象――間接維護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價值,這使得她在更大的環境倫理背景中,成為一個要角。她的美德非常能呼應基督信仰中的三超德與四樞德。這種相似度,提供了在地人們文化上及宗教上的動機,去照顧我們的共同家園。
接著,耶穌會社會正義及生態秘書處 ( Secretariat for Social Justice and Ecology, SJES) 秘書長羅伯托·哈拉彌佑神父 (Fr Roberto Jaramillo SJ) 概述了對於擁護整體生態學,五種必要的態度:
1.不局限於環境保護主義:擁護一種整體生態學的態度,意味解決問題的根本原因。這些包括,開發自然環境而導致地球被毀壞的觀念及表現,例如相信經濟持續和無限成長的可能性,還有假設科技及進步將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2.採用全新的世界觀:傳統的看法是將人們及社會,視為物體的聚集而不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然而,生態科學已經給了我們不同的觀點,它向我們展現,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皆是同一個獨特家族的成員,而不僅是享有同樣外觀,卻個別分開、獨立的實體。
3.採用全新的觀點看自己:我們必須接受,我們自己是與地球合而為一,並且視受造界所有萬物皆為同一「生命共同體」,而不是認為人類「超越一切存有,對地球上的萬物擁有絕對的掌控權」。
4.體驗一種新的靈修:生態靈修使我們領悟,我們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這促使一種靈性與物質的緊密關聯、非二元論的共融感。這種靈修創造一種對於自然界、地球、生命、宇宙,以及奧祕整體的歸屬感。
5.照顧我們的共同家園:丟棄目前完全只看經濟成長卻犧牲生活的文明化模式。這個要求我們對能源模式和生產系統做出大幅改革,捨棄石化燃料。

履行整體生態學,代表要植入一個新的經濟系統,它的運作可以和生命共同體的保護及成長,還有人類與大地之母的美好生活,和諧一致。
關於怎麼改變我們的生活型態,好與大地之母一起和睦生活,哈拉彌佑神父提供以下幾個要點:
1. 過簡樸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奢侈,或者令生活貧困的人們反感的生活水平。要杜絕消費主義,就是只買必需用品,並且不衝動搶買最新款式的物品。減少不必要的舒適,相反地去投資生態事業。
2.少用熱水。
3.食物零浪費,並且不執著以肉類為主的飲食。
4.關掉不必要的燈光,避免使用需要待機的設備,必要時才買新的設備。
5.遵循五個「R」:重複使用 (Reuse)、減量 (Reduce)、修理 (Repair)、回收(Recycle)、調節 (Regulate)。
6.不只把這些舉動視為「生態再皈依」,也要將它們當成一種「文化革新」:每件事皆必須改變,因為那是前進唯一的方式。
對談過程中,與會者也討論了觸及個人努力與更大的群體 (通常是令人沮喪的全球議題),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的挑戰。例如,在人類之友中心,廢棄物受到良好的管理,也逐漸不用塑膠製品,但是突然間,有顆炸彈掉在烏克蘭與巴勒斯坦。當前的戰爭,造成他們的巨大毀滅,讓個人微小的善舉看似徒勞。然而哈拉彌佑神父提醒與會眾人,即使表面上看來是微不足道的行動,對全球的生態平衡,依然能有貢獻。
他說這種「生態再皈依」,要求我們徹底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心態,甚至我們的靈修。藉由採納這種整合的方式,人類將可以「回到我們曾在過去某個時刻,過度放逐自己的共同家園、大自然」。
文/圖 耶穌會羅馬總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