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已於9月2至13日之間完成他第45次,也是有史以來距離最長的牧靈訪問。他所到之處,照例與當地耶穌會士進行私下的會面。這些耶穌會士不只感染了教宗的慈祥和幽默,也深受他的風範及睿智的談話啟發。一起來看看,印尼與東帝汶會士與教宗的相遇。

(刊頭照片為教宗與東帝汶耶穌會士的合影)

印尼 9月3-5日
教宗方濟各的歷史性訪問,激發印尼耶穌會士的活力

「太有禮貌、太虔誠,雙手像你那樣合十的耶穌會士,是沒多大用處的。耶穌會士應該做些不同凡響的事;去到邊疆。」教宗幽默地回答,年輕的印尼耶穌會讀書修士依撒意亞·凱文 (Sch Issac Jacques Cavin SJ) 的提問。

教宗此行到印尼牧靈訪問的第二天,9月4日,在印尼教廷大使館與耶穌會士見面。初次看到教宗的凱文修士,請教宗針對年輕會士,在陪伴被排擠的人方面,給予建議。他原本緊張萬分,即使問完問題,身體仍然保持有禮的姿態且雙手緊緊交握著,但一聽教宗回答,全場會士鬨然大笑。

照片為聖座文化教育部副秘書長習安東神父 (Fr Antonio Spadaro SJ)所攝
有教宗與耶穌會士的地方,總是有笑聲。照片來源:聖座文化教育部副秘書長習安東神父 (Fr Antonio Spadaro SJ)所攝

 

當日與會最年輕的會士艾伯特·拉賈 ( Sch Albert Aryasatya Ray Raja SJ),注意到教宗面對困難的提問,「高明」且「有趣」的回應,這樣與教宗相遇經驗,加強了他的聖召,因為「透過他給我們的回答,我感到,在活出我的聖召過程,無論輕鬆或脆弱時,皆有人陪伴。」

印尼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雖然經常被表彰為跨宗教間,和諧與合作的成功典範,但高漲的不寬容與激進的基本教義主義 (fundamentalism) 顯示,它並非毫無挑戰。

因此,教宗此次至印尼的牧靈訪問,核心焦點在於跨宗教的交談。9月5日,他在雅加達的獨立清真寺(Istiqlal Mosque) 與印尼官方認可的六個宗教領袖會晤,並與獨立清真寺的大伊瑪目 (Grand Imam) 納薩魯丁·烏馬爾 (Nasaruddin Umar) ,簽署一項〈促進宗教和諧,增進人類的福祉〉(Fostering Religious Harmony for the Sake of Humanity) 的聯合宣言,提醒衝突中的「去人性化」與環境的議題――強調宗教團體的道德責任。

教宗方濟各與獨立清真寺大伊瑪目納薩魯丁·烏馬爾,流露兄弟友愛的一刻
教宗方濟各與獨立清真寺大伊瑪目納薩魯丁·烏馬爾,流露兄弟友愛的一刻 照片來源:習安東神父

 

會議後,教宗方濟各和納薩魯丁·烏馬爾大伊瑪目一起穿過,連接東南亞最大的清真寺,獨立清真寺,和雅加達聖母升天主教座堂的「友愛隧道」(Tunnel of Friendship)。「這個再清楚不過的記號,讓這兩處偉大的敬禮場所,不再只是面對面,而是彼此連接。」教宗在他發表的談說中提到。

「事實上,這個通道允許相遇、對話,以及『發現及分享』一起居住、交流及見面的『奧秘』,真正的可能性。」

負責印尼移工與人口販賣受害者使徒工作的耶穌會士,依納爵·伊斯馬托諾 (Ignatius Ismartono) 神父,也從網路直播觀看這場宗教領袖的會晤,親眼見證了在多元分歧中,人類的友愛及合一,他不禁為之動容。

伊斯馬托諾神父觀察說:「教宗凸顯了在文化和宗教間對話的重要,這鼓舞了我們去搭橋樑而不是築牆。」

200名在印尼服務的耶穌會士
200名在印尼服務的耶穌會士

 

耶穌會亞太區聯會與伊斯蘭對話的協調人克雷格·蘇托莫神父 (Fr. Greg Soetomo SJ) 強調,教宗的教導,如何呼應了印尼建國五項原則 (Pancasila) 背後的國家哲理,尤其是在促進合一、社會正義,以及宗教包容方面。

在印尼耶穌會難民服務處工作的達姆·費布里安托神父 (Fr. Dam Febrianto SJ)則是反思教宗對於邊緣族群的倡議。他說:「從處理移民及難民的困境,再到因應全球的不平等與環境變遷,教宗的態度、觀念和行動,深刻啟發我。為了更美好的世界,我希望他傳遞的訊息能夠被社會大眾擁護支持。」

 

東帝汶 9月5-7日
不要拒絕人們,他們是最珍貴的資產

教宗方濟各與東帝汶耶穌會面見面時所座的椅子,木材取自東帝汶 Soibada 一間1905年由耶穌會士所建立的教堂。
教宗方濟各與東帝汶耶穌會士見面時的座椅,木材取自東帝汶 Soibada 一間1905年由耶穌會士所建立的教堂。

 

東帝汶是亞洲最「年輕」的國家,2002年才建國,此外,65%的國民,年齡在30歲以下。然而,耶穌會在這片土地上的傳教歷史,今年正好達125週年。

同樣是耶穌會士的教宗方濟各,於此重大時刻到訪,無異是提供一個機會,反思耶穌會士在東帝汶建國歷程的付出,尤其是在教育、社會服務和牧靈工作的領域上。

教宗與東帝汶高齡103歲,葡萄牙籍的耶穌會士Fr João Felgueiras ,照片取自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與東帝汶高齡103歲,葡萄牙籍的耶穌會士Fr João Felgueiras ,照片取自梵蒂岡新聞網

 

在教宗與東帝汶耶穌會士私下的會面時間裡,他被問到,基於教會今日面臨的全球挑戰,耶穌會士在其東帝汶的使徒性使命中,應該優先考慮哪些關鍵的領域?聖父敦促他們「遠離教會的意識形態」,並貼近人民。他說:「這是我留給你們的考驗:不要拒絕人們,他們是最珍貴的資產。」

由於東帝汶96%的人口為天主教徒,加上將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低於30歲,這種人口結構的現況,也決定了耶穌會士在東帝汶的許多工作,主要在牧靈事工方面,以及在教育機構,例如聖依納爵·羅耀拉中學 (Colégio de Santo Inácio de Loiola) 和培育師資的聖若望·布理道學院 (São João de Brito)。

教宗警告耶穌會士,對抗教權主義 (clericalism) 這種「破壞教會的文化」所帶來的危險。他請求耶穌會會士,不管是在大學、堂區或社會服務單位,都要作人民真正的牧者。

教宗與東帝汶耶穌會士見面
教宗與東帝汶耶穌會士見面

 

聖依納爵·羅耀拉中學的校長,卡利斯托‧塞科神父 (Fr Calisto Seco SJ) 回顧方濟各教宗在對東帝汶政府當局、公民團體,以民主聯盟人士發表談話時,曾鼓勵他們投資教育。「投資家庭內的教育和學校的教育,投資以兒童與青年為中心,提升他們尊嚴的教育。」教宗說。

在社會正義方面,教宗反思耶穌會在陪伴貧窮與邊緣人的使命時說:「社會正義必須考慮三種語言:智能的語言、心靈的語言,以及雙手的語言。抽離現實的知識分子為社會正義努力是徒勞的;光有心卻缺乏思維能力也沒用;雙手的語言少了心靈與思想,同樣派不上用場。」

方濟各教宗提醒耶穌會士,在他們的生命終結時,不會因為多頻繁地出席會議或多遵守教會規範而被審判。相反地,審判是依據他們對於,在他們中間最弱小者,所付出的慈悲與愛的行動。

「我餓了,你們給了我吃的嗎?我渴了,你們給了我喝的嗎?我在監裡,你們來探望了我嗎?」教宗引用《瑪竇福音》(25:35-40) 中基督的話語反問。

東帝汶耶穌會士提問
東帝汶耶穌會士提問

 

對於聖依納爵·羅耀拉中學的校長塞科神父而言,與教宗見面,給了在陪伴東帝汶年輕人的使命上,要保持堅定的耶穌會士,迫切需要的神慰。塞科神父說,教宗在東帝汶人民最需要他的時候來訪。東帝汶的教會和政府都遭逢許多挑戰,正需要一個領導的典範。

身為一個依納爵式的教育者,塞科神父從教宗的話語中找到啟發,特別是教宗提醒會士們,永遠要把耶穌放在他們的使命中心。這個提醒,經由教育工作,給予他「服務基督全新的精神」。

文:耶穌會中華省通傳中心編譯
文/圖來源:耶穌會亞太區聯會

相關報導:

耶穌會新馬會區會士與教宗方濟各相見歡

教宗方濟各牧靈訪問亞洲的影響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