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曾是折斷的蠟筆。斷掉的剎那或許驚訝,但仍可繼續繪出只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圖畫。集結了19個社福與學界組織的窮學盟,八月底於耶穌會台北耕莘文教院一樓禮堂舉行的「向貧窮學習」講座,5位年輕工作者和一位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現身分享,觸動了現場所有來賓。他們重新看見「貧窮」的多種面貌,也看見天主不同的面容。

2024年8月31日,前來台北耕莘文教院參加「向貧窮學習」講座的聽眾,無不感受到如室外驕陽般的明亮、炙熱。一群年輕的社會工作者齊聚一堂,慷慨分享他們在街頭、在社區、在弱勢兒少、在精神疾病經驗者中工作的經驗,還有最重要的,他們對於「貧窮」深刻的體認。

這是由貧窮學習行動聯盟 (以下稱窮學盟)、耶穌會耕莘文教院耶穌會Magis 青年中心耕莘文教基金會基督生活團攜手合辦的活動。在下午兩個半鐘頭的時間裡,人生百味的巫彥德、夢想城鄉的陳秋欣、微光盒子的陸靖襄與鄭慕曦,還有活泉之家的蘇莉淳與精神疾病經驗者太陽奈克,讓現場聆聽的來賓體會貧窮的多種面貌,它們都是天主的面容。

邀請你來聆聽,當日兩位與會者的分享,以及耕莘青年寫作勞動合作社採編部的詳實記錄。

向貧窮學習講座會場
向貧窮學習講座會場

 

基督生活團永奉團員 余妙瓊
聚會回家路上,注意到路燈好像比平常明亮!聯想上週六參加的講座—-「向貧窮學習」。5位30歲上下年輕人,當初因偶然機會、或是寫研究報告等而進入萬華、文山區,以不同的方式陪伴來自貧窮線各層面的人們,如家暴、性侵,酗酒、毒癮、思覺失調、從事公關行業⋯。這幾位講員均有他們的專業,但分享在陪伴過程中的一個共同點,就是用既易又難的態度,給對方時間、聆聽、不批判、接納。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找回生命的能動力」,需要陪伴的這些人們長期因為自身的狀況而導致與家人、朋友、社會的關係破裂、長期失業到與社會隔絕,一般人很多時候都用以為最快、最好的方式去拉別人一把,想讓他們立刻回到「正軌」,其實不然。因為內傷需要足夠的時間修復、被關懷⋯重新感到被愛,才會願意站起來!

感謝天主讓不同天賦的人們從事呈現祢面容的服務,求祢加倍保守及引領他們,因為「祢的語言是我步履前的明燈,是我路途上的光明。」( 詠119:105) ,唯有祢的陪伴,我們才能從軟弱中獲得力量,也祈望我們能成為他人的同行者,跟隨祢、愛慕祢。

基督生活團永奉團員 張令憙 
「向貧窮學習」講座讓我驚艷。其中「夢想城鄉」的分享尤其讓我印象深刻:許多漂泊的人,因為種種原因,在生命中並沒有多少選擇的空間,他們的貧窮與其說是物質的困乏,不如說是經歷許多挫折後,感覺自己的生命沒有價值,沒有希望。但去到夢想城鄉,會有人引導他們畫畫,有許多媒材(如蠟筆、水彩)、許多色彩可選擇,當老師引導他們拿起一枝蠟筆,把它折斷,他們會愣住:可以嗎?然後老師可能給一些輕鬆的主題:畫出自己愛吃的東西、如果我是一日國王…帶領他們回溯自己生命故事中值得記憶的時刻。

我在聽到並想像那個折斷蠟筆的剎那,也感覺驚訝和悸動了:這讓他們知道,折斷也是一個可能的選擇,而斷折的蠟筆仍能畫出美麗圖像。很棒的學習,這些年輕社會工作者的創意與愛,讓我體驗他們實踐了「為小兄弟做就是為我做」,而充滿感動和感謝。原來,貧窮的經驗中有那麼多精彩的故事、深刻體驗和哲理,從辛苦的生命經歷中,看見人心的韌性,也在同行中見證希望。

人生百味的巫彥德
人生百味的巫彥德

 

耕莘青年寫作勞動合作社採編部
所謂的貧窮,究竟是什麼?向貧窮者學習,又要學什麼?

人生百味的創辦人巫彥德分享,大眾咸認的「貧窮」,往往停留在「沒有錢」等物質上的缺乏;而窮學盟所關注的「貧窮」,則是更宏觀的定義——選擇的匱乏。許多社會上的弱勢族群,並非經濟上實質的困難,例如酒店公關,看似經濟條件優渥,卻往往缺乏投身其他產業的「選擇」。

面對不成功的時刻
窮學盟所舉辦的活動,目的大多在於「增加社會對於貧窮者的認識」,例如貧困家庭參訪、流浪生活體驗等。期許在一個「教導孩子們成功」的社會,讓孩子學習「如何面對沒有成功的時刻」。許多人認為,「幸福」應該是在「擁有許多」方才得以體會,然而在參與活動後,與會者發現,人們往往是在一無所有的環境下,才能體會到自己的「擁有」,並珍惜真正重要的人事物。

巫彥德分享,我們所處的社會情境,高度要求人們立即性解決失敗,然而在許多情況下,社會弱勢者所面對的處境皆由多重困境所導致,造成難以立即性脫離。這個社會對於社會弱勢者的污名,時常認為「無家者就是好吃懶做」,真正的問題核心卻是,因為「沒有值得努力的目標」。人生百味認為,無家者並非懶惰,而是「休息不足」。在跌倒時,身邊所有人,都催促著他們趕快站起來。因此,人生百味的理念核心在於「與困境同在」,理解每一個人都有需要停下的時刻,等待自己獲得了充足的休息,再一起尋找再次站起來的方法。

夢想城鄉的陳秋欣
夢想城鄉的陳秋欣

 

不滿意,但獨一無二
夢想城鄉專案企劃陳秋欣分享,貧窮者經常處於經濟、人際、心理的多重匱乏狀態。基於已有許多組織投身於「生存資源」,夢想城鄉提供一個讓貧窮經驗者得以獲得「心理支持」的空間。他們使用藝術創作方案陪伴貧窮經驗者,重建人際的連結,並獲得自己的力量與生命的彈性。方案中時常鼓勵學員主動作出選擇,並且透過選擇的過程,讓學員找到自己的力量。在一位學員的分享中,他說:「我還是沒有很滿意我今天的作品,但這是我獨一無二的作品,就跟我的人生一樣。」

窮學盟所期待的並不僅是脫離「挫折」的處境,更是與會員們一同成長,嘗試用全新的眼光看待生命中的挫折,並學習與之同在。

許多在貧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他們家中的長輩並沒有心力好好陪伴與對待孩童。位於台北市文山區的微光盒子,因此致力於弱勢兒少的陪伴,希望帶給孩子們一個可以安心成長的空間。

有別於其他兒少服務機構,微光盒子不著力於「課業扶助」,而是讓孩子在組織所提供的場所,盡情從事任何想做的活動。

微光盒子的陸靖襄與郭慕曦
微光盒子的陸靖襄與郭慕曦

 

每個人都曾受傷
兩位年輕工作者陸靖襄與鄭慕曦分享,在從事社會工作時,有時會不小心落入「我在助人」的思維,以「我們是不一樣的、我想要幫助你」,作為自己與孩童之間一堵高牆,導致自己無法與孩童建立真正深刻的連結。但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往往都有受過不同程度的傷。看似人生順遂的工作者,透過真誠面對曾經的脆弱、與孩子真誠的連結,終讓孩子們意識到自己被理解並被完全接納。

活泉之家的社工蘇莉淳,透過活動讓與會聽眾了解「污名身份」的運作,反思,為何罹患部分疾病時,人們會不願於公共場合透露。這個社會上對於精神疾病的污名,往往造成許多經驗者的聲音難以被社會大眾聽見。

活泉之家的蘇莉淳
活泉之家的蘇莉淳

 

活泉之家以藝術創作、寫作、生命故事敘說的方式,希望讓精神疾病患者的故事被社會看見,期待社會保持彈性的對話空間,不抱持先入為主的觀念。

在精神疾病經驗者太陽奈克的分享中,透過自身的經驗,讓聽眾了解思覺失調的症狀,以及可能造成生活上的不便。許多被貼上「怪異」標籤的行為,其實只是為了調適疾病產生的現象。透過他的分享,讓精神疾病經驗者的思路、舉止背後的成因,被更多人理解,可減少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污名化。

社工蘇莉淳也點出,在這個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其實不管什麼團體,皆可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被社會大眾貼上一些負面的標籤、產生誤解。在彼此傾聽的過程中,活泉之家期待社會得與精神疾病經驗者的生命產生連結,理解彼此的「同」,並接納彼此的「異」。

精神疾病經驗者太陽奈克
精神疾病經驗者太陽奈克分享失序背後受苦的經驗

 

觀念比制度轉變快
遺憾的是,許多心理的貧窮至今仍未被計入社會成本中,在聽眾回饋的時間裡,部分經驗者指出,很多群體未受社會救助法的保護。講者除了說明「制度」面的困難,也解釋,被制度否定的處境,在非營利組織仍然會被接納。觀念的轉變,較制度的轉變快速,窮學盟的成立,即希望無論制度內或制度外弱勢者,皆可受到傾聽、接納。

欲達成資源重新分配,光是「正義感」或「道德感」,並不足以造成大幅度的改變。我們需要先讓社會中「掌握資源」與「欠缺資源」的群體之間,產生同理與共感,讓人們「因為彼此的快樂而感到快樂」。

從「我」到「我們」,是無論是窮學盟或是耕莘文教院皆希望達成的目標。走出自己安適的群體,學習與不同處境的人們互動、對話、理解,在分享了彼此的生命故事後,攜手並肩前行。

文:張令憙、余妙瓊、耕莘青年寫作勞動合作社採編部
圖:耕莘文教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