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別於其他宗教傳統,聖依納爵邀請我們大膽探究內心的渴望,認為我們一旦知道這些渴望是什麼,發現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會知悉天主的旨意是什麼。 換言之,有規律地去查驗內心的渴望,能幫助我們在靈修上成長,也能發現它們是否與天主對我們的渴望相符。
在依納爵的觀點中,「渴望」就是推動火車前進的「引擎」。少了渴望,我們永遠不會在大清早起床。我們永遠無法學會任何事物或與他人建立關係。我們永遠不會愛天主或其他任何人。愛發自內心,不在腦中,而開啟心靈的那把鑰匙就是渴望。聖依納爵在《神操》中說,我應該「祈求我所想要的」。對他而言,靈修生活的成長就是培養渴望。
這是一個相當大膽的想法。大多數的宗教傳統,對渴望抱持強烈的懷疑。對佛教徒來說,渴望(慾望)是痛苦的根源。古代和現代的斯多葛學派都排斥渴望。基督宗教道德家對於渴望,尤其是性渴望,給予嚴厲的否定和制止。但是依納爵認為,我們不應該壓抑渴望,而應該將其帶入意識的光照中,在那裡它們可以被理解、掌握,並在需要時得到療癒。
我們常常需要深入探究自己的渴望,看看它們真正的含義。讓我們看看《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又譯《北非諜影》)這部電影中,瑞克的美式咖啡館(Rick’s Café Americain)老闆瑞克.布萊恩(Rick Blaine)的例子。他愛伊莎.隆德(Ilsa Lund)。他認為,愛就是要全然擁有她;但他發現真的愛她就意味要放手。
再比如《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 ,又譯《小氣財神》)中的吝嗇鬼,埃比尼澤.史古基(Ebenezer Scrooge),他渴望內心平靜。他認為那代表孤身度日,省卻人際關係裡的麻煩和痛苦;然而三個幽靈後來告訴他,他渴望的平靜,將可於人情溫暖及對人的喜愛當中找著。
偉大的耶穌會心理學家威廉.貝瑞(William Barry)寫道:「稍微搔一下這些渴望當中的任何一個,那怕是看似極為自我中心和物質化的渴望,我們都會發現,我們想要知道一些關於天主的事情,還有祂與我們的關係。」
渴望是「依納爵式分辨」的核心。依納爵說,天主將我們最深的渴望放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一旦知道這些渴望是什麼、知道我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會知道天主所想要的。
發現我們真正的渴望,就是分辨的工作。這迫使我們涉入沉積了需求、期望、要求、恐懼、渴望和情緒的巨大沼澤中。在依納爵的觀點中,渴望沒有好或壞、配得或不配得、有害或有益的。它們或是符合常規(ordered)或是失序偏離的(disordered),是合宜的或不適切的。
這是一個簡單的區別,但卻難以實踐。金錢在你生活中的地位是什麼?你需要掙錢,但你需要掙多少?你應該花多少精力去賺取金錢?擁有良好的健康很重要,有多重要呢?你應該花多少時間在健身上?在健康飲食上?在避免感染上?
經驗法則告訴我們,那得要查驗這個渴望把我們帶向何處。往內走的渴望是失序偏離的。我們內在的一些渴望想要擁有物品:漂亮的房子、前景看好的高薪工作、應得的假期。其他的渴望則引領我們走出自我。我們渴望與另一個人分享生活,創造一些尚不存在的事物,打造一個家,或幫助他人滿足他們的渴望。這些是更深層的渴望——去給予,而不是擁有;去分享,而不是持有。
要充分善用你的內在渴望,規律地對它們加以反思。從微觀的層面來看:你渴望的哪些東西是「需要的」,哪些是「想要的」?哪些花費了太多時間?哪些是令人心滿意足的,哪些不是?從宏觀的層面來說:你正在追求什麼偉大的渴望?你工作的目的是什麼?在你的家庭裡,有什麼是需要去做的?你想做什麼來讓你的社區變得更好?
設想一個精靈此時出現,邀請你許下任何你想要的東西。你會說什麼?你會為了什麼而犧牲一切?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那正是天主所想要的。
文:吉姆.曼尼 (Jim Manney)
文章來源:IgnatianSpirituality
圖:Reinaldo Gutierr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