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是什麼?它一如所有的恩寵,是我們被賜予的禮物,而非自己所生成,尤其,基督徒的希望是展現於行動之中。一起來分享,作者麗莎.克利經歷癌症與骨髓移植的生死關頭之後,她體會到的希望是什麼,又源自何處。
電影《刺激1995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劇中有一幕,兩位飾演1950年代囚犯的男主角,爭論對「希望」的看法。一位說,「希望」是別人無法搶走的,所以我們不該忘記人生的美好。另一位則説,「希望是個危險的東西」,可以活生生吞噬一個人。所以,究竟哪個說法才對?或許,那取決於經歷希望的恩寵所感受到的,以及誰從那恩寵帶來的行動中受惠。
經驗「希望」,是一種內心的動態,而不是腦部的思考。它的基礎不是像買彩券中獎的機率或運氣,而是建立在我們和天主,於愛中合作的能力之上。「希望」 並非是我們自己生成的東西,而是一如所有的恩寵,是我們被賜予的禮物。尤其最重要的,基督徒的希望是「展現於行動中」,正如作家奧斯丁·艾夫賴格 (Austen Ivereigh) 所闡述的。他在其著作《首先歸於天主:和教宗方濟各一起避靜》(First Belong to God: On Retreat with Pope Francis) 中解釋:「充滿希望的行動,使我們願意為了眾人益處而服務他人。」光有希望而無行動,只能算是一種智力遊戲。
過去兩年,我經歷了癌症和骨髓移植,我一直與希望共舞。當我繞著希望起舞同時,也很害怕像受到誘惑般,去擁抱它。我怕我又會再次失敗,那段期間,我感到孤單且歷經絕望。當我們處於生命的黑暗之中,「希望」感覺起來可能很危險。
然而我一旦祈求,並欣然領受希望的恩寵之時,即使仍處於黑暗的角落,我知道我並不是獨自一人。無論生或死,我的思維落在超越我能理解的世界中。若我能活下來,我的希望就在於花時間與別人一起行動,或為別人而行動。有時,我所能採取的行動中,最富希望的就是早晨起床爲別人做事,而不是為我自己。若我的體能到達極限,我的「希望」就源自耶穌基督復活所給予的禮物,那不僅是賜予我,也賜予我們所有人。
每個基督徒的召叫,就是蒙受天主的邀請,為他人或公益服務,希望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和境況,將我們所體會到的愛傳遞出去。艾夫賴格繼續説著:「愛這個世界,就是要耐心地服務它,如同耶穌所做的,而且我們也蒙召這麼做:就像此時、此地、在教會内的這位門徒( 教宗)所做的。」若不抱任何希望推動天主的國,又何必行動呢?那麼,或許希望最危險的一面,就是毫無希望。
文:麗莎.克利(Lisa Kelly)
文章來源:IgnatianSpirituality
圖:canv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