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於六月底和亞太地區的青年學生在線上對談。對於學生提出關於歸屬感、歧視、意識形態等的問題,教宗皆懇切地回答。他強調,必須透過教育、參與、彼此更加靠近,才能解決或避免這些問題。

教宗方濟各於6月20日透過線上會議,與來自亞太區的年輕大學生對談。這是由宗座拉丁美洲委員會 (Pontifical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耶穌會芝加哥羅耀拉大學 ( Loyola University Chicago) 的牧靈研究所 (Institute for Pastoral Studies) 以及全球與社區參與辦公室 (Office for Global and Community Engagement) 所策劃的「搭建橋梁」系列活動之一。

參加線上對談的老師及學生代表,有來自輔仁大學法語系助理教授施恩加神父、台灣大學電機系謝翔同學、文藻外語大學黃婕晅同學,還有來自菲律賓的馬尼拉雅典耀大學 (Ateneo de Manila University)、澳洲的澳洲天主教大學 (Australian Catholic University)、紐西蘭的懷卡托大學 (University of Waikato)、印尼的聖那塔達瑪大學 (Universitas Sanata Dharma)、南韓的西江大學 (Sogang University),以及日本的上智大學 (Sophia University)等校的學生。

教宗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給出了他的洞見和鼓勵,包括心理健康的考驗、基於種族與性別的歧視及暴力、社會排斥,還有歸屬感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教會內的歸屬感。

「科技多少有幫助,但並不充足。」教宗方濟各強調。「年輕人尋求歸屬感,因為人類的召喚,也就是天職,是歸屬於某個什麼。」

下排左邊,為文藻外語大學的黃婕晅同學
下排左邊,為文藻外語大學的黃婕晅同學

 

他聚焦於,知道一個人屬於某個群體的重要,那可以是一個家庭、一群朋友、社會,或者宗教。「基督徒面臨的挑戰是,要懂得怎麼參與及融入。」他說。「我們的心一定要與祈禱連結。你若有清楚的歸屬感,你就能好好地與人對話和傾聽。」

教宗方濟各點出當今青年的脆弱,指明了理解、並接納一個人的脆弱,絕對必要。「你必須思考且去了解,你最軟弱、最容易受傷的地方在哪裡,並讓他人幫助你。面對脆弱時,你們一定得彼此幫助,好更加堅強。」他說。

教宗也提到歧視,特別是性別方面的歧視。他讚賞女性的能力和遠見,形容她們是「最佳」且「最聰明」的人們。「我們身處於一個大男人主義,把女性視為次等公民、不如男性重要的文化之中。這是個很嚴重的疾病,我們必需對抗它。」

教宗與亞太青年對談

他繼續說:「要避免歧視出現,就要用人與人之間親近的方式。我們必須更接近彼此。主要的問題在於愛人的能力,這個能力有益於我們成長。你能夠愛人的這個事實,可幫助你克服恐懼。拒絕歧視,力行靠近、親近他人,才能引領我們去愛。要能區別真實的愛與虛假的愛,而且永遠選擇真實的愛。」教宗方濟各建議。

教宗也強調參與教育和社會的重要性。「一個年輕人可能因個人問題,決定不要參與,那對他不好。參與,絕對是最重要的。我們需要和諧的教育。和諧的教育關乎心、腦、手一致。如此一來,你會思量你所體會到的,並感受你所做的。這是協調,也是我們該當教育青年的方法。」他解釋。

教宗也告誡青年們,要對抗疏離和意識形態的危險。「疏離對心靈有害。我們必須藉著有信仰基礎的優質教育,來避免疏離和孤寂,因為這才能幫助我們成為真正信實的基督徒。信仰與人生的旅程,有賴於參與、歸屬感、祈禱,以及對話。然而為了對話,你需要有一個寬闊與開放的心。」

上排中為輔仁大學施恩加神父、上排右為台灣大學謝翔同學
上排中為輔仁大學施恩加神父、上排右為台灣大學謝翔同學

 

有鑑於歷史上意識形態帶來的破壞力量,教宗表示反對具意識形態的思想。「我們居住於一個充滿意識形態的文化裡,那實在很糟。意識形態最終會掌控對現實的感知。我們失去對話、團體意識。這不符合位格人 (human person) 的和諧。」

有別於此狀況,教宗方濟各號召學生促進和平。「我們必須在人群中發展和諧,且要努力建立和他人對話及和睦相處的文化。」 他力勸。 「我們必須在令人絕望的世界中,播下和平的種子。我們擁有希望,而且這個希望永遠不會使我們沮喪。」

會議的尾聲,聖父向學生表達他的感激。「我感謝你們所說的每件事,因為那確實讓我更了解年輕人的生命。」教宗向他們保證:「我永遠會與你們保持親近。」

教宗與亞太青年對談

文/圖:耶穌會亞太區聯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