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遜的概念簡單但實行不易。我們與人往來的許多動機,皆會限制內在的自由。我們確實需要愛,需要朋友、團體,且與他人有所連結。但我們也蒙召成為更肖似基督的人,也就是謙卑,較不依戀感謝、關注或尊榮。伴隨謙遜而來的愛本身,它的臨在更深刻久遠。
這個四旬期,我一直在反省並祈禱能夠謙遜。在概念上,謙遜是簡單的:認為沒有人比我更好或更壞。它讓我敞開心胸去找出別人的美善,而不是追求別人給我自己尊敬、愛或關注。
在實踐方面,我發現要活出謙遜就困難許多了,它是四旬期中,頗值得我關心的事情。就在前24小時,我好幾次想到,希望別人注意我或感謝我,例如在我為家人煮了一頓飯,或者在我給予面臨醫學問題的親人鼓勵和支持之後。雖然我相信,我的這些舉動是出於愛,而不是為了別人的讚賞,但實情是,我可能也很想要別人的感謝。
我們都希望自己很重要,這很自然。我想要我的教學對學生有意義,我的寫作對讀者有幫助。我盼望我的家人認為,我的建議和鼓勵很重要。我想成為一位好廚師,因為我熱愛烹飪、享受美食,並與他人共享。聖依納爵顯然相信,運用我們的天賦和才能來造福我們的團體,並反省我們的生活、從中找到天主,也就是找到意義,是件好事。這些都是美好且健康的渴望。
不過,在《神襙》的原則與基礎中,依納爵將尊榮 (honor) 與屈辱 ( dishonor) 列為我們也需保持一定程度平心 (indifference) 的事項。依納爵曾度過一段軍旅生活,或許他因此對「尊榮」這個字,特別有共鳴。對我而言,想領悟依納爵所說的意義,尊榮不是最有幫助的詞彙。其他更有幫助的用詞,可能是被喜歡、被感激、被需要或被愛。這些動機,皆會限制我的內在自由。
不要誤會我的意思。我不是愛討好別人的人,只以他人的喜好行事。完全不是!但我近來已意識到,我就像許多人,對於別人怎麼回應我想要給予他們的東西,有時會過度在意,超乎該有的分寸 。
當依納爵要求我們尋求平心時,他當然不是說,若心愛的朋友說了刻薄的話,我們絕不會感到受傷,他肯定不要我們如此隱忍,好像我們從來都不需要別人的愛。我們是人,所以都需要朋友、團體,與他人有所連結。我們確實都需要愛。但我們也蒙召成為更肖似基督的人,也就是謙卑,較不依戀感謝、關注或尊榮。
在《聖經》中,耶穌並未刻意引起他人對自己的注意。他治癒人們,祂治癒的這些人當中,有許多都想把事情傳揚出去。但祂告訴他們,不要告訴任何人。耶穌被群眾包圍,但祂經常離開獨自去祈禱。海上颳起暴風時,耶穌正在小船上睡覺,在騷動之中安歇。在暴風雨中小睡,並不是很引人注目。耶穌有種更安靜的臨在方式:發自內心與他人在一起、很純粹的喜悅,溫暖、仁慈,且有愛心。
依納爵在他關於三級謙遜的默想中告訴我們,我們甚至可以尋求渴望迫害的恩寵。我不認為那是因為依納爵希望我們成為殉道者。尋求迫害的本身,是試圖引起注意。那麼,依納爵為什麼要這樣說?
我確定我尚未領會依納爵所要表達的意義與耶穌活出來的深度。但我真的相信,我們一旦把基礎建立在與耶穌的友誼或在聖神內的生活之上,我們就能更自由地去愛。我們在他人面前會更自由,不帶預期。愛與恩寵是白白地給予和白白地領受,而不是有所期待。伴隨謙遜而來的愛本身,它的臨在更深刻久遠。
這個四旬期,我將專注於以一種更簡單的實踐方式與他人來往,並施予援手,減少我對得到回報的願望和期待。我希望聽更多、說更少。我希望指出,他人擁有恩賜的方式。我希望對我正在做的事少點擔心,如此一來,我才可打開心去留意,天主在哪裡作工。
你會嘗試以何種方式,將謙遜付諸實行呢?
撰文:瑪琳娜‧麥科伊 (Marina Berzins McCoy)
文章來源:IgnatianSpirituality
圖:canv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