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古亭耶穌聖心堂本堂神父裴育聖,今年2023年初被耶穌會中華省派遣至澳洲墨爾本會院,接受耶穌會會士最後一個階段的培育,也是一般稱為「第三年」的培育。經過七個月,他與耶穌會、與天主,還有與自己,建立了更深刻的關係。
感謝天主!今年一月十五日,在我入會25週年之際被派遣到澳洲墨爾本,開始接受耶穌會最後階段的培育――第三年 (Tertianship) 。
我的伙伴們總共有11位耶穌會士,他們來自九個國家。我們的第三年導師是兩位澳洲籍的前任省會長 Fr. Steve Curtin 及 Fr. Brian McCoy。我們主要住在墨爾本的會院裡,每天一起共融生活、分享、讀書、祈禱、娛樂等等,感覺很幸福與平安。

在這七個月的「心靈學校」(School of the Heart) 中,我領會到種種的恩惠與經驗。舉例而言,我從30天避靜中得到很具體的恩寵:真正地與天主和好並祈求寬恕。因為入會這些年以來,我發現自己有很多的罪過與不忠,對所發的守貞、貧窮、服從三願,有種種的缺點和不成熟,也意識到自己的頑固和不誠實。很多次在祈禱和彌撒中掉下眼淚,感受到天主的仁慈和自己內心的不乾淨。
大避靜中,我用《聖經》經文祈禱時,並沒有過多使用理智來思考,而是使用默觀、用心來想像和體會的比較多。我在祈禱中,以及在辦了總告解聖事後,掉了很多眼淚。總之,30天的避靜讓我從身、心、靈的深處,向主、向自己、向父母、向社會制度,作一個徹底的和好,並接納自己種種的不足與不滿。
在閱讀耶穌會的靈修文獻時,我也採用默觀的方式來反省。在閱讀聖依納爵的日記時,我用心地想像會祖當時的心情,感受到聖人的熱心和虔誠、一心渴望與分辨天主所渴望的是什麼。默觀聖人舉行彌撒和得到的種種神恩時,也幫助我意識到每次舉行彌撒之前,要以謙卑的心來奉獻。透過聖人的日記,我也學到如何活出貧窮的恩寵與實際的修道生活。很多次在內心問自己:「若現在天主召喚我離開這個世界,我要帶走什麼東西呢?為什麼我捨不得這個或那個。」
我突然感受到,《神操》23的「原則與基礎」是多麼奇妙。過一個真正貧窮的生活是讚美、尊敬和事奉天主,而不是約束自己的生活或讓人沒有自己,還是剝奪人的自由。事實上,貧窮願賜予修道人更多自由和平安,超越自己的恐懼。
此外,我讀到耶穌會被教宗解散長達41年的那段歷史時,內心深處體會到,當時的每一位耶穌會士,是多麽地謙卑和服從。想像當時耶穌會多麽有權有勢,到處有許多人喜歡耶穌會士,以及他們的牧靈使徒工作、開設的學校,甚至在俄羅斯與東正教有互動往來等等。 然而,隨著耶穌會被解散,會士突然變成無家可歸的人、移民、難民,且被壓迫。我體會到那是多麼痛苦的事,也同情當時的耶穌會士。
我真的很敬佩當時每一位耶穌會士,他們一心一意服從,願意接納教宗的判決。他們不反抗、不抱怨、不憤怒、不暴亂,而是謙卑地服從。那不是一天、兩天,而是41 年。想像千千萬萬個耶穌會士受到很多的痛苦和折磨。假如我是那個時期的會士,我會怎麼做呢?我的反應如何?接納?反抗?抱怨或怨天尤人?在閱讀時,我有好幾次被觸動而掉淚,感受到每一位耶穌會士彼此照顧。這讓我更深地體會到耶穌會第35屆大會所說的:「團體本身便是使命。」(Community itself is mission) 當時被解散的耶穌會尤其凸顯了這一點,在團體中彼此照顧和生活確實是一份偉大的使命。
過往在閱讀《會憲》時,並沒有系統性地細讀其內容和意義 ,而且坦白說,初學結束後,就不曾再讀《會憲》了。這次有機會從頭到尾閱讀一次,越讀越覺得聖依納爵是個多麽偉大和深具智慧的人。天主賜予他極富恩寵的智慧和忍耐,以及虔誠的心。我想像他坐下來寫一條一條的規則和勸勉,是多麽仔細和仁慈。我體會到他寫《會憲》的過程中,充滿天主的恩寵和安慰,以他當時的年齡寫那麼多的規條,可以想像他的腦袋和內心所受到的天主光照,有多豐富。我現在只是閱讀而已,就已覺得腦袋裝不下他的智慧了,這讓我打從心底很佩服會祖。
另外,在討論團體的生活和院長的使命和工作時,我也體會到院長的壓力和責任。我自己也需要悔改與合作,尊敬院長並聆聽服從他,且要幫助院長照顧團體的使命。
在實習中,我被派遣到一個堂區和學校服務。在堂區招募教友來參加神操與祈禱時,約有50位教友在濕冷的天氣仍熱心的參加、熱誠的祈禱,為此我很感動,他們給我立下很好的榜樣。在學校中,我為400多位小學生和老師們舉行彌撒與活動,跟他們在一起,讓我感到很快樂,我的目的是培養他們的信仰。感謝天主,他們接納我的缺乏,而且他們在最後一天聚在一起,一同為我祈禱並祝福我。這真的讓我感動地掉下了眼淚。
總之,在第三年的培育過程中,在天主的光照之下,我發現自己的冥頑不靈和軟弱缺點,濫用天主的仁慈;我更認識自己,內心有個聲音告訴我,要真實地悔改且決心活出真正的修道生活。在耶穌會中,我體會到天主的愛與仁慈,並接納我成為耶穌會士、做耶穌的夥伴,如同聖依納爵當年在拉斯道達的神視裡,聽到耶穌跟天主父說:「我願意接受這個人為我們服務。」這是多麽地榮幸和幸福!最後,我期許自己在未來的生活中,以天主的憐憫和慈愛,實際地為教會與天主的子民服務。
文/圖:裴育聖神父 古亭耶穌聖心堂主任司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