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省察」提供基督徒一個途徑,與耶穌建立愈加親密的關係。但許多基督徒容易把它跟「良心省察」混為一談, 當成每天檢討自己行為的道德功課。運用公仔作為輔助,可以幫助學習者避免掉進良心省察的氛圍之中,意識耶穌會帶著何種心情參與自己的生活,最後發現意識省察的力量。

「恩寵的本性,在於尋找未得救贖之處,並給它帶來生命;愛的本性,在於把我們帶到急待救贖之處,藉此召喚我們進入日益深邃的親密關係。」1

對依納爵靈修有一些了解的朋友,一定聽過「意識省察」這個祈禱。這種祈禱方式提供基督徒一個途徑,可以透過每天和耶穌一起回顧生活,接受祂帶來的轉化之恩,進而和祂建立愈加親密的關係。

依納爵非常重視意識省察,他曾說:「假如一位耶穌會士生病了,我可能不再要求他做每天的默想祈禱,但我還是會鼓勵他每天做個人的生活省察。」

但在靈修中心教授如何進行這樣的祈禱時,我發現對多數的基督徒來說,意識省察非常容易跟「良心省察」混為一談。可能在華人文化中長大的我們,很容易在談到省察時想起,《論語》的〈學而篇〉中曾子所說的:「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因此就自然而然地將意識省察,當成每天檢討自己行為的道德功課。

但事實上,意識省察的目的不在於「糾正錯誤的行為」,而是在耶穌的陪伴下認識真正的自己,回應自己身而為人的需要,進而活出天父創造我們時的那份美好。

————————–

為了要幫助前來參加避靜或靈修工作坊的朋友學習意識省察,我發現運用公仔作為輔助,可以幫助學習者避免掉進良心省察的氛圍之中。

我首先會邀請學習者進行一次「與麵包同眠」,這個由丹尼斯・林恩、莎依拉・法伯肯特・林恩,和瑪竇・林恩,共同發展出來的入門版意識省察祈禱2。與麵包同眠邀請祈禱者帶著感恩的心,在聖神的光照下,回顧一天的生活,並在其中找到最感恩與很難感恩的兩件事。

當學習者第一次參與這個祈禱時,大多很容易找到生活中感恩與很難感恩的事。但接下來,他們常常習慣性地進入自我檢討之中,開始質疑自己:「為什麼不能對孩子多寬容一些?」

「我幹嘛跟同事發那麼大的脾氣?」

「我怎麼對天主這麼沒有信心?」

為了不讓他們只停留在自我檢討之中,我會邀請他們選擇適合的公仔,呈現出「感恩的自己」與「很難感恩的自己」,並留意自己處在當時情境中的感受。接下來,我會邀請他們選擇最適合代表耶穌的公仔,走進這兩個情境中,與自己互動。

透過公仔的輔助,意識耶穌會帶著何種心情參與自己的生活時,學習者有了讓自己驚奇的發現。

「不管感恩或不感恩,耶穌一直都在。」

「耶穌是生活的天主。」

「耶穌的愛,永不改變。」

這些都是最後回顧整個意識省察經驗時,參與者最常有的回應。

這就是意識省察的力量!不是透過理智獲得了什麼知識,而是在情感上真真實實地經驗到耶穌的憐憫,祂無條件的陪伴、支持與安慰。如同依納爵在《神操》中提到的:「不是知道的多,而是深刻地了解真實和內在的玩味,更能使人滿意。」(神操2號)正是這個真實地與耶穌相遇的體驗,給了人渴望與動力,想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

這樣的意識省察,在非基督徒身上也能產生相似的效果。我曾在文藻外語大學的課堂上分享「與麵包同眠」這個祈禱,只是在這些不全都認識耶穌的學生面前,用「愛」這個大家比較能想像的力量代替「耶穌」。

當學生在回顧了一個禮拜的生活經驗,並找出感恩和很難感恩的經驗之後,一樣邀請他們用公仔來表達自己的兩個經驗,並讓「愛」走進其中,與感恩的自己一同歡欣,也同理不感恩的自己,陪伴自己度過艱難的時刻。

幾位同學在課堂上經驗了這樣的祈禱之後,留下了他們的感想:「不管面對什麼樣的情境,愛會在那裡等我,伸出手來擁抱我。」

「在感恩與不感恩的經驗中,都有愛的存在,支持自己、疼惜自己、療癒自己。」

————————

透過意識省察,依納爵邀請我們每天藉著這十五分鐘的祈禱,和耶穌一起回顧生活,讓耶穌的欣喜與讚許肯定我們的努力與付出,也讓祂的憐憫與愛醫治我們受創的心。透過每天的操練,讓祂看待我們與世事的眼光,慢慢地也成為我們看待自己與世事的眼光。

藉著這逐漸發展、累積的親密關係,我們終能慢慢地活出保祿所說的那種美好生命:「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迦二20)

文/圖:曹志誠 耶穌會彰化靜山靈修中心 專職靈修輔導

1參閱《恐懼離開,愛就進來了》,光啟文化出版

2參閱《與麵包同眠》,光啟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