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地,指的是某國境內有一塊屬於他國的土地,或者某國被包圍在他國境內的屬地。在2023年8月17日印尼國慶日當天,耶穌會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的社工,以印尼當年爭取獨立自由的精神,鼓勵在台灣的印尼漁工,勇於為自己的處境和權益發聲,讓他們在台灣,也能有一方精神的淨土、自由的飛地。

印度尼西亞於1945817日,脫離外邦統治、宣布獨立,成為一個自由民主的國家。印尼人民對於自由民主的渴望,歷經好幾年的抗戰努力,最終因著團結走向勝利。今年 2023,已是印尼宣布獨立後的第78年,而在台灣累積至今年,來台工作的印尼籍移工已超過26萬人,分別從事看護工、廠工和漁工,尤其印尼漁工,是台灣海洋捕撈業的主要人力來源國,佔所有外籍漁工總人數的八成以上。

印尼獨立紀念日當天,耶穌會新事社會服務中心外籍漁工行動服務隊,依舊到港邊關心、宣導、培力外籍漁工。在這特別的一天,港邊的外籍漁工見到新事社工時,打招呼不再說哈囉,而是改用握拳舉手高喊 merdeka (獨立的意思),來表示歡慶母國印尼的國慶日。他們知道今天是偉大的一天,雖然人在異鄉,內心卻一同歡慶。

新事社工與漁工們在港邊就獨立日的話題聊了起來,希望漁工們因著母國獨立紀念日而感到高興與驕傲,因為這一天是印尼人們得到民主自由的開始。漁工們表示,自由很可貴,以前的人們為了自由民主而不惜犧牲自己,希望人民不要再受到欺壓,能夠活得自由自在且有尊嚴。

有位漁工向社工描述自由的感覺,就像漁船出港後航行在海上、迎向大海,那樣廣闊的自在感,雖然這樣的感覺短暫,卻能忘卻壓力,因為海的那端,就是思念的家鄉。

藉由這樣的話題,社工順便提醒漁工們,要懂得爭取、捍衛自己的自由,就如同他們生活在母國一樣的自由。目前工作上雖然無法自由轉換,必須有條件的限定才可,但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夠像在母國一樣,按自己的需求而自由轉換工作。生活上也能夠不再受到無形的限制、能夠在台灣自由自在的生活,完成工作後可以回到陸地上好好休息,過著有尊嚴的人樣生活。

由於目前外籍漁工的工作及生活,其生態極不友善,面對一些不自由的約束,漁工們可以學習前人因為渴望自由民主,所付出的行動精神,為自己發聲爭取權益,表達出對自由的渴望與期待。這同時,社工也讓漁工們了解,真正自由的本質是自律,它的背後有著責任與義務,而不是無止盡的隨心所欲。

台灣政府面對外籍移工的態度,也開始漸漸解開無形的束縛,雖然許多的政策規定,讓移工依然在工作生活上,受困於不自由的枷鎖中,不過,願意改變就是好的開始。台灣政府嘗試透過不同的管道與方式來了解移工的生態,並從中釐清移工的需求與困境,透過法規的保障與規範,讓移工能夠更貼近自主與自由。

因此,社工鼓勵漁工們應勇於表達,透過正常的管道及方式來發聲,讓台灣政府聽見、看見真正的需求,以爭取自己的權益與自由,讓母國獨立日的自由民主,透過內在精神延續到台灣來,成為自由的飛地。

社工與漁工們談話後,漁工們希望透過在異地一起高舉印尼國旗,表達在異鄉同慶獨立紀念日,希望台灣的自由民主,也能讓外籍移工共享共榮。

撰文:李正新 耶穌會新事社會服務中心社工督導

圖: 耶穌會新事社會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