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區從事原住民事工的耶穌會士及使命夥伴近日在菲律賓召開研討會,一同探討「在現代框架內重新定義『原住民性』的重要性」。與會者也探討原民教育、原民經濟的培力、原住民靈修與基督徒靈修的相遇等主題。
對原住民身份的認知不應局限於原始或簡單的靜態觀念,而是要讚賞其充滿活力的本質及其適應和逐步發展的能力,同時保留其核心價值和文化遺產。這是投身於原住民事工的耶穌會夥伴(Jesuit Companions in Indigenous Ministry, JCIM)於2023年5月9日至11日的聚會中所強調的訊息,台灣、印尼、寮國和菲律賓的代表出席了該會議。
英文 Indigenous一詞來自拉丁文的 indigena,意思是「本土」或「從大地冒出來的」。在歷史上,此詞帶有「野性」的含意,因為它不僅用於人,也可指植物和動物。即使在今天,原住民仍被定型,在主流大眾的眼中,被視為「野」的。來自塔噶考洛族(Tagakaolo)的原住民青年依南泰(Reynaflor Inantay)悲嘆:「我們經常與無知和不文明等描述扯上關係。」
然而,傳統與現代化並非互不相容。JCIM 的聚會於布基農省(Bukidnon)的耶穌會避靜院舉行,該省是菲律賓七個截然不同的部族的祖居地。JCIM 此次聚會的主題在於凸顯「在現代框架內重新定義『原住民性』的重要性」。耶穌會士卡巴堯神父(Fr Ogie Cabayao SJ)以「理解原住民性」為題發言時談到:「原住民性是一個因情況而異和動態的概念,受過去歷史的掙扎求存和生活經驗、國際主義者和當地的社會運動、原住民與其他人的關係所影響。」
在卡巴堯神父與其來自雅典耀達沃大學(Ateneo de Davao University)人類學系的團隊協助下,此次聚會裡的工作坊和討論得以順利進行。他的同事噶特麥丹律師(Lawyer Gus Gatmaytan)指出,「原住民性」此觀念提供方法去表達及推進原住民的需要和渴求,不過若要真正接受原住民有能力和可自主地塑造自己的論述和決定自己的前路,持續不斷的交談是必須的。

菲律賓原住民領導計劃(IP Lead programme)的領袖拉斯提瑪多(Zacara Lastimado)則認為,了解原住民部族的不同背景狀況,對於促進彼此的尊重及找出相互陪伴的最佳方法是重要的。
多年來,耶穌會菲律賓會省的原住民事工(IP Ministry)視教育為首要項目,一直協助菲律賓的原住民接受教育,因為教育讓他們懂得行使自己的權利,積極參與影響其族群的決策過程。藉著接受優質教育,原住民青年獲得技能與知識,增強自信,能夠以其文化身份為根基,遊走於現代世界。目前正在大學攻讀教育學系的獎學金得主蕾娜芙蘿(Reynaflor)表示,教育改變了原住民的視角。舉例來說,在接受教育後,她意識到早婚已不合時宜。她的志願是回到自己的族群,從事教育工作。

很不幸地,經濟能力對原住民來說是一大挑戰,促使許多年輕人為助家人脫貧而離鄉別井尋找機會。多個世紀以來,原住民族群遭邊緣化及面對經濟上的不公待遇。在此次 JCIM 聚會,出席者聽到耶穌會在布基農省的原住民夥伴及合作者憑他們的堅毅達至成功的故事。多位來自不同部族的原住民也分享了如何透過有組織的倡議、與政府及公民社會合作、鍥而不捨地爭取認同,得到更大的保障和支持。
此次會議中,與會者也論及原住民的靈修與基督徒的靈修──尤其是在禮儀方面──如何能彼此豐富,並對此做經驗分享的重要性。對此,來自台灣竹東的代表林寶貴女士表示贊同。她感動於「原民文化與基督福音的相遇」,聚會中「結合原民在地文化,殺雞血祭並祈禱」的部份讓她勾起血祭背後所表達的「和解與誠意」的回憶,這也讓她有「回家的感覺」,因為其「父親與叔字輩就是這樣呼求造物主天主及祖靈」。此外,參與該禮儀者排隊領受煮熟的雞肉及腳上用血畫線代表祝福歡迎,讓她感受到聖神就臨在於整個儀式中。她也表示,投身於原住民事工的牧靈人員「尊重並重視在地原民文化」尤其重要,同時對於「更新的福傳牧靈方式與傳統的文化彼此相互提升」也有所期許。
另一方面,亞太區聯會主席墨雷諾神父(Fr Tony Moreno SJ)反思總會長在耶穌會第71屆事務代表會議中有關普世性使徒優先的發言,他說:「大家都熱衷於要去做一些事情,但問題仍然是:它是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模式和行事方式?」墨雷諾神父強調變革的重要,這不僅止於原住民族群,也包括陪伴他們的會士和合作夥伴。
在聚會的尾聲,JCIM 協調人耶穌會士浮羅列斯神父(Fr Bros Flores SJ)指出,每一項使徒工作都是透過「身處其中、臨於當地」的特恩(charism)所開始的。他希望有一天聚會的參與者有九成是原住民,同時也意識到前路充滿挑戰。他說道:「我們必須接受我們仍在起步階段,面對當下的不確定性;在發現的過程中尋找喜樂;建立有效的系統來支援我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