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會歐洲區聯會(JCEP)負責靈修服務的代表們近期在羅馬召開會議,分享彼此的經驗和挑戰,同時探討後現代時期「世俗化」對信仰和靈修上的影響。雖然在歐洲出現了「自助餐式的宗教」以及「無教堂的靈修」現象,人們卻渴望藉由神操做心靈的重整。

2023年1月23至26日,「耶穌會歐洲區聯會」(JCEP)靈修代表會議(Meeting of the Spirituality Delegates )首次於耶穌會羅馬總會長辦公室舉行。在此聚會中,與會代表相互了解並認識彼此在靈修服務的優勢和劣勢,以及面對的挑戰。

與會者在交流中發現彼此間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這次的會議也充當了分享資源、經驗和良好實踐的論壇。與此同時,大家也看到各省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各省對靈修代表角色的定位也各有獨特之處,這使各省對整體的貢獻更加豐富。

代表們有機會和總會長開會,他回答了問題,還特別提到四個「普世性使徒優先」中的第一個,就是藉著「神操」和「分辨」指示邁向上主的道路。「普世性使徒優先」沒有等級次序,但是我們可以理解第一個是其他三個優先的根據和基礎。

歐洲耶穌會面對的挑戰之一是「新聖召」的出現。總會長說,我們需要更勤於祈禱,我們不能忘記「聖召」來自天主。

會議的跨領域主題之一是「世俗化的挑戰」。何塞.托倫蒂諾.門東薩樞機(José Tolentino Mendonça)和信仰服務處秘書長詹姆斯.漢維神父(James Hanvey SJ)就此發表了講話。「世俗化」是挑戰,也是機遇。「世俗化」和「多重世俗化」的現實是動態的。如果說「現代」的世俗化是與信仰的進步、科學和科技的理念相關,並試圖取代「救贖性」的宗教敘述(這是啟蒙運動的「世俗化」),那麼在「後現代」更有一種按情況而定的「世俗化」,它不要求宗教消失,但卻尋求其文化上的重構,及其在公共和私人生活中的角色。歐洲許多人都表現出對靈性和屬靈生活的傾向,但他們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甚至沒有尋找它。他們追尋自己喜歡的信仰和實踐方式。一些社會學家將這種現象稱為「自助餐式的宗教」(cafeteria religion)或「無教堂的靈修」(church-free spirituality)。一種安靜的虛無主義(quiet nihilism)也從中浮現。

2023-02-01_service-faith_prayer

在這種易於皈依、且獨特的世俗化背景下,耶穌會發現在歐洲很多人來到耶穌會的靈修中心、避靜院和堂區。很多人想做「神操」,不但是天主教徒,也有其他信仰的人士,甚至不屬於任何教派的人。許多男女都處於危機之中(不僅是平信徒,還有神父、修士、修女)。我們所講的不單是信仰危機,而且還有內心和情緒上的危機。人們特別渴望藉著耶穌會提供的依納爵神恩和靈修來整理內心,由耶穌會會士和為此受訓的平信徒給予靈修輔導和陪伴。

撰文:Bruno Pazzi,耶穌會羅馬總院「信仰服務處」秘書長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