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對於「誠實地祈禱」能感到更安然自在 ,我們或許就會更加深祈禱。對真實狀況感到不安往往導致我們逃避祈禱。本文作者邀請我們誠實地檢視自己的情緒、思想和假設,並將所覺察到的一切帶入祈禱。

誠實地面對情緒當我們對某人生氣時,我們會祈禱嗎?我們當中有許多人認為,憤怒不是一種可被接受的情緒,所以我們要先克服憤怒(或恐懼或其他的「壞」情緒),然後才敢接近天主。然而,天主給我們各種各樣的情緒,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會需要它們。讓我們想想《聖詠》。每種情緒都出現其中:喜悅,感恩,希望,渴望,憤怒,報復,怨恨,自憐,和嫉妒。我們可以效法聖詠作者,把每種情緒都帶進祈禱中,好能在自己的經驗裡得到幫助。

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思想。接著才是「我真正的想法」。也許我對天主說,我想成為醫治這世界的一份子。但也許我真正的想法是,很多人身陷困境是他們自己搞砸的–他們該學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我真的認為慈悲應該用在「真正的」受害者身上,也就是那些沒有做錯事,沒有做壞決定的人身上。因此,如果我對天主誠實的話,我的祈禱會是「我並不是真正地贊同去幫助某些人。請提醒我,他們也是祢所鍾愛的,我沒有資格判斷他們。我願意在世間更活出祢的慈悲–但是我目前還做不到」。

誠實地看待自己的假設。我們當中有許多人還是認定堅決的自力自強自是一種美德。只要我夠努力,我就能解決自己的問題,達到我的目標。我們也有一個迷思,認為基督徒應該總是感到美好,有著稱心如意的一天。如果這樣的話,感覺很糟,掙扎,失敗就代表天主不與我同在,或不同意我所做的。簡言之,我們拒絕相信天主的子民也會受苦—忽略了在漫漫歷史中無論是古代以色列民族或古今聖人的生命中,都不乏天主虔誠子民的苦難。所以,在我們受苦,掙扎,失敗時,我們可能覺得天主沒有信守祂的承諾。我們就不再祈禱,因為我們生天主的氣,對事情的發展感到怨恨。

對自我的覺察誠實。片刻的反省對於誠實地祈禱大有助益。我的腦袋裡縈繞著計畫,憂慮,希望和責任。我試著靜下心來祈禱,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讓這些忙亂的思緒從腦中浮現,用祈禱的態度審視著自己。如果我對自己所察覺到的坦然誠實,我的祈禱聽起來可能會是這樣:

天父,我今天覺得好需要關愛。我要坐在這裡(或蜷臥在床上)讓祢的愛擁抱我一會兒。

主,在走過這一切時,我需要一個朋友陪我好好地談一談。幫助我在未來的一兩天能和(某個名字)聯繫。我知道祢不希望我一個人單獨面對。

耶穌,讓我們談談今天讓我開心的事。這會給我鼓勵。

如果祈禱變得困難時,檢視你的情緒、思想和假設。然後最重要的是,使這自我覺察的評估成為祈禱。

 

作者:Vinita Hampton Wright;文章出處:IgnatianSpirituality.com

圖像來源:Rodolfo C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