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會祖們的決議書,1539年
服務窮人
一五三八年的冬天特別難耐,因為莊稼歉收,糧食短缺,物價上漲。羅馬及鄰近地區連續幾個月受暴風雪侵襲,雨亦下個不停,天寒地凍。村莊的人都擁到城市,滿街都是無家可歸的人,有人餓死,有人凍死。
在這個情況下,在貧苦中傳福音,對依納爵的同伴們來說,就是走出去,把街上無家可歸的人帶到自己的家裏。這些有識之士,不計付出,到處行乞,扛著麵包和木頭回來,也帶回為病人鋪牀的稻草。他們為乞丐洗腳,護理病者,煮湯給大家充飢。之後,他們才設法教他們基本教理,並強調友愛的重要。
他們為窮人做的,感動了一些富人和幾位樞機,他們開始捐出救濟品。同伴們更急於為病人和飢民,在羅馬醫院覓地容身,因為他們已不勝負荷。奧地利的瑪嘉烈剛嫁給教宗保祿三世的孫兒,她特別慷慨,給依納爵大量捐贈款項。依納爵謹慎地處理他收到的一切,不允許他自己和同伴們從中享用一分錢,只繼續靠別人的施捨維生。需要他們服務的請求,開始從四面八方湧來,但依納爵在等待教宗樂意指派的使命。
不久,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出現了:為了更好地執行他們對教宗的承諾,他們應否組成一個團體,由一個眾人都服從的領袖帶領?
如何服務才算最好?
怎樣仔細考慮或商議?依納爵是專家!同伴們都熟悉他的技巧和方法。他們已經選擇了永久的生活方式,但確切輪廓還有待勾劃。
《神操》教人作決定的準則可在「分辨神類的指引」中找到。
這些指引可助人從可能存在的不同選項中,尋得最好的選擇;
細味在個人心內呈現的不同屬靈波動,
換言之,就是幫助人更敏於聆聽天主對自己靈魂的細語。
團體在以前已經開始了商討他們的未來,但沒有達成共識,現在他們要從不同的意見,作出決定,從觀望作一個明確的、一致性的選擇。他們現在採納的方法,與依納爵在其他地方建議的完全一樣,那就是要為審議的事情不遺餘力地更熱切祈禱,然後等待天主的答覆。人為的包括召開幾個月的會議,討論問題正反兩面,從現實和理想的觀點審議所有意見。
團結服從
一份名為《會祖們的決議書》,給我們詳細記錄了決定團體未來的會議。由於教宗正打算派他們去不同地方從事不同職務,他們要問:他們是否應該繼續團結,做一個團體。
他們達成一致決定:每人都深深感覺到天主把他們聚在一起,互相聯繫,又跟依納爵緊扣。就如法伯爾所說,依納爵「在基督內生了他們」。他們清楚知道,不應該解散這個聯盟。
他們還有一個特點:成員包括不同國籍,來自素來敵對的國家。此外,他們也想到,當執行分派得的困難任務,如果大家結合為一個團體,會令他們從中得到力量去堅持。
另一個問題又隨之出現了:他們是否應該為著團體的穩定和系統性發展而選出一位眾人都要服從的領袖?如果他們決定這樣做,那麼他們實際上是在成立一個新修會。
他們就這個問題討論了多天,期間他們做自己的日常工作,晚上聚在一起商議。每人獨自反省,不跟別人商量,也不左右他人選擇的自由。在這些慎思熟慮的日子裏,他們更加熱切地祈禱。
他們之間沒有互相給予建議,或分享個人看法,或炫耀辯論才華;而是每人都講出自己相信天主對此事的旨意是什麼。
他們相信,經過長時間的審慎考慮得出的結果,一定蓋有聖神的印記:
平安、心裏喜樂、光。
依納爵在整個過程中,都不是一個把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團體的領袖,
而是團體中的一員。
耶穌會
每個成員提出了服從會有什麼「缺點」,每人必須收集所有論據和理由,反對發服從願。另一天,他們設法評估發服從願的「優點」。經過許多天權衡正反兩面的利與弊,他們得出一致的決定,就是為了更好更正確地實現團體的最初願望 ─ 奉行天主的旨意 ─ 服從團體中的一位成員是更好更有益的。這樣團體會保持緊密聯繫,執行委派的屬靈及世俗工作。
一五三九年四月十五日,他們一共十一人:六位來自巴黎最早期的團體:鮑巴第拉、法伯爾、雷奈士、勞德理格、撒爾墨龍和沙勿略;三位由法伯爾吸納:庫杜萊、布諾特和傑伊;再加上西班牙人卡塞萊斯和依納爵自己;在參與了由法伯爾主祭的彌撒後,每人都在擬定的文件上簽了名,把自己獻身於若得教宗批准便會成立的修會。
反省:
回顧一下,你在祈禱中做的,給你帶來平安、喜樂和光照的決定。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