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在羅馬尋找基督,1539年
任教宗差遣
誹謗的浪潮完全退去之後,同伴們很快便正式把自己交在教宗手裏,任憑差遣。現在教宗瞭解他們,及他們的生活方式。這一步使他們的視野闊得如教會本身一樣遼闊無邊,而同樣遼闊的是他們的慷慨意向。與此同時,這限制了他們的個人主動權,他們要讓教宗的意願成為自己的意願。
法伯爾代表同伴們,給葡萄牙國王的大臣回了一封信,因為葡萄牙國王建議他們去葡屬東印度群島傳福音。他們謝絕的理由,讓我們可以好好地去認識他們的團體精神:「團體各成員,緊密相連,一致將自己奉獻給至高宗座,因為他是主基督整個莊稼的主人。當我們把自己奉獻給教宗時,我們告訴他,我們準備好去實行他在基督內決定讓我們做的任何事。
所以,若他派遣我們去你提議的地方,我們會喜樂地去。我們以這種方式把自己交在教宗的意願和判斷的原因,是因為我們知道,教宗更瞭解為整個教會什麼是最好的」。很明顯,教會意識愈來愈成為依納爵的中心思想。
一位西班牙主教像葡萄牙國王一樣,也向他們提出類似的請求。主教想他們去美洲,但他們看到,教宗願意他們留在羅馬,「因為羅馬的莊稼很多」。法伯爾在信中續說,
「遙遠的地方不會嚇倒我們,
我們也不怕為了履行任務而要學習新語言,
只要是在取悅基督」。
信的結尾說:「就算在羅馬,仍有許多人憎恨教會的光和真理:對教義的錯誤理解,來自司鐸們的錯誤行為,除非司鐸們糾正他們的生活,否則人們對信仰的錯誤理解不會消失」。
準備迎向一切
耶穌會的教會意識,不是細心策劃的藍圖結果,而是願意服務;
不是與教會權力結盟,而是接受教會元首的指示。
教宗保祿三世定期邀請法伯爾和雷奈士同他一起進餐,有一次教宗問他們:「為什麼你們那麼渴望去耶路撒冷呢?」然後接著說:「如果你們願意在天主的教會收割莊稼,意大利就是一個真正的、極好的耶路撒冷」。
的確,整個世界都是耶穌的國土;世界每一個角落都需要耶穌的話語和救恩。現在,天主在依納爵擬定的路線圖,顯示出決定性的轉捩點。依納爵已將他的朝聖者團體培育成為「準備好迎向一切」;不怕遙遠的地方或陌生的語言,特別是他已給了他們一種熱情,去把他們宣講的訊息和他們的生活結合。
他們渴望投身服務,是由心推動,
而不是為了回應當時歐洲發生的宗教大災難。
有建設性的工作
有人喜歡把依納爵的事工看作防禦路德教義衝擊的屏障,或把耶穌會的項目視作反改革的典範。奇怪的是,路德的名字在依納爵所有作品中只出現過一次。在依納爵的時代,歐洲出現的恐怖宗教分裂,似乎沒有影響依納爵所作的決定;我們也沒有找到,他的團體的決定曾受到宗教危機的任何影響。
在《神操》裏,「反對」和「對立」這兩個詞彙屢見不鮮,但背景總是發生在人心靈深處的鬥爭,在人回應基督召叫的三心兩意,在缺乏自由和慷慨的精神。
依納爵不反對任何人,但是他反對人內心的惡魔。歌德的話在此背景下顯得特別中肯:「如果我們依人們的實際情況來對待他們,那麼我們會使他們變得更壞,但是,如果我們以他們應有的樣子來對待他們,那麼我們可以領他們到達他們應到的境界」。依納爵本身的經驗,及他接觸不同性格與人品所得的經驗,突顯出這個原則包含的真理。他是個優秀的、令人信服的輔導,因為在帶領別人前,他先讓自己完全被天主帶領。
依納爵和同伴們「準備好迎向一切」,隨時候命。其中兩人在羅馬大學教書,其他人則在城內不同地區給兒童教授基本要理。現在他們大家住在同一座新房子裏,此房子的捐贈人是羅馬歷史最悠久最有名氣的家族之一。同伴們各自專注於自己的服務,精神上卻合而為一,團結一致面對未來。
反省:
你的視野如何隨着歲月擴闊?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