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活在一個動盪的時代—戰爭,疾病,政治衝突,甚至連惡劣的氣候也都讓我們心神不寧。我們要怎麼樣才能在其中保持穩定呢?本文從依納爵靈修的寶庫裡提出四大建議,幫助我們在面對社會問題和面臨神枯時,能找到更平衡的方式作出回應。
依納爵靈修很務實,也就是說它不會要我們逃避到「一切都會沒事」的虛幻世界裡。有很多早期和現在的耶穌會士及其夥伴,在困境中仍積極行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伯鐸.克拉威 (Peter Claver, SJ) 牧養哥倫比亞喀他基那 (Cartagena)港口的奴隸,照料他們的傷口,為他們講述靈性的事。丹尼爾.貝里根神父 (Daniel Berrigan, SJ) 則參與反核和反戰的示威。在許多耶穌會大學裡,學生們到附近市區服務時,接觸到許多沒機會受教育,飢餓,貧窮和無家可歸的人。
某個程度上,我們對所看到的社會問題感到揪心或氣憤是合理健康的。靈修必須激發我們想創造一個更接近天主想望的世界。在這旅途中,我們一定會經歷各種情緒:滿足,挫折,快樂,悲傷,憤怒或喜悅。
與此同時,好好地照顧自己、找到能保持平衡的方式(至少在大部分的時候)為我們每個人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在面對社會問題時,有哪些是依納爵靈修可以提供給我們的資源?
一、 聖依納爵建議我們在神慰時為神枯做準備。雖然他主要是指靈修經驗而言,但我覺得也可以擴展到包含要花時間儲備能產生慰藉的經驗。例如我在滿是花草樹木,鳥叫聲的地方散步就特別感到療癒。我和先生都喜歡賞鳥,花點時間做這些事讓我們很喜樂。我看新聞時,還是會被觸動,但存在我內的神慰經驗幫助我感到踏實安定,也能夠以更健康且更有助益的方式來應對。
二、「原則與基礎」(The Principle and Foundation)提醒我們受造的目的非關財富,尊榮,或事業的成功。我們在社區為他人付出時,就算有痛苦,人與人之間連結的喜樂和愛仍舊存在,等著被發掘。
三、依納爵建議當我們陷入神枯時,最好是「反其道而行」,抗拒它,不要任它擺佈。在今日,這可能意味著在知道一則特別讓我們不舒服的新聞後,關掉電視或離開社群媒體,用一種推動世界往美善趨近的方式來應對,而不是無止境地滑看那些負面新聞。
四、依納爵知道沒有人能把一切全部包攬下來,因此他留意耶穌會夥伴們各自不同的天賦。同樣地,我們也要記得我們不必「全包」。我可以選擇把精力投注在保護環境議題或花點時間拜訪受刑人,也知道其他人用他們各自的方式在付出。我們要慷慨但也要了解自己的限度,在經過分辨後善用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這些會讓我們得以避免世上的困難或讓我們免於揪心和神枯嗎?不會,也不應該如此。我們應該對社會或個人問題用真實的情感回應。然而,我們還是可以從依納爵靈修傳統中得到很好的建議,在面對世界的較大問題時找到更平衡的方式回應。源於天主對我們的愛和希望,天主邀請我們用分辨和慷慨的心行動,而祈禱與團體則支持著我們前行。
作者:Marina Berzins McCoy,譯自:IgntianSpirituality.com
Photo by Christophe Hautier on Unsplash